李華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屋后的老樹在風中梳理著長發,小橋下的涓涓細流緩緩地駛向遠方,襁褓嬰兒的啼哭聲,教室學生的讀書聲等,這些都是人世間最原始的聲音。而在節目制作或者廣播錄制過程中,由于各類聲音的混雜性、特定呈現效果以及更好收聽體驗的需要,原始聲音需要經過專門的處理,所以一個高素質的錄音師在聲音處理制作過程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北京廣播電視臺優秀錄音師吳藍錄制的節目——《北京新聞》。據悉,《北京新聞》1949年2月開播,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廣播新聞節目。它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為追求目標,迅速、準確地報道發生在首都政治、經濟、科教、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曾榮獲北京電臺名牌欄目獎、“聽眾喜愛的名牌欄目”十佳欄目、榮譽名牌欄目。在這些鮮花和掌聲中,吳藍高水平的錄音技術功不可沒,她負責錄制的節目多次被評為“播出技術質量獎”,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金鹿獎”。
除了在技術方面碩果累累,吳藍在學術方面也取得卓越的成就。她的論文在中國權威期刊中發表,例如《科協論壇》《信息技術時代》《中國科技人才》《中國科技信息》《新聞傳播》《中國廣播》《21世紀商業評論》《中國廣播影視》等期刊中。論文中涉及到廣播錄音的特點、內涵、重要性以及錄制過程,為廣播錄音行業的專家學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錄音技術的出現已經超過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錄音技術也逐漸翻新,經歷了磁錄音、光碟刻錄到數字處理錄音的轉變。錄音師的素質要求也日漸提高,除了掌握專業的理論能力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還需要具備對聲音的敏感性以及較高的藝術修養。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創造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優秀作品。
作為中國廣播錄音領域的錄音師,吳藍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在中國廣播錄音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在錄音領域從業的技術人士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