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寧
實驗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實驗目標,學生根據要求完成實驗設計,然后結合實驗歸納數學理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教育學者認為這是一種能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升學生操作水平的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典型的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實驗,在實驗中形成理論。只要教師優化實驗教學的模式,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動手能力及思維水平。
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操作
在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己選擇適合的工具,把抽象化的學習環境變成具象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熟悉各種數學工具的應用方法。這一具象化的環境,能夠給予學生啟示,學生會看到每個操作步驟中存在著各種可能性,然后充分探討數學問題的可能性,優化數學實驗。
以探求點的軌跡為例,為學生設計以下的實驗:C是半徑為R的定圓A內的一定點,D是圓上一動點,過CD的中點E作CD的垂線,與AD的交點為F,求F的軌跡。(1)要求學生把文字轉化為圖形,在圖形上理解題意,學生需要自己思考可以應用什么工具來繪制圖形,最終學生選擇應用幾何畫板來繪制圖形。(2)讓學生觀察實驗的過程,使學生得到良好的體驗。如學生首先打開一個新繪圖框,應用幾何畫板繪制出圓A,然后依題意選擇C點的位置。(3)讓學生看到具象化圖形中已知條件出現的各種可能性,如學生分析題意,應用特殊性和一般性思考,分析C可能是圓心或非圓心,對于這兩種情況,學生都要完成實驗,避免出現實驗的疏漏。
二、優化組織,引導學生合作
在開展數學實驗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優化學習安排,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學習任務,學會把學習任務分解成子任務,然后應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子任務;通過對比交流學習技能、經驗、方法等。在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中,應用這樣的方法,能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合作。
教師給出實驗任務:在平面上,線段AD、BE與CF平行,直線段L1與L2均與三條線段相交,L1與三條線段相交于A、B、C三點,L2與三條線段相交于D、E、F三點。(1)請測量線段AB、BC、AC、EF、EF、DF的長度。(2)請計算AB:BC、AB:AC、BC:AC、DE:EF、DE:EF、EF:DF的長度。(3)觀察所得的數據,分析平分線分線段的定理是什么。教師為學生設計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分工完成任務,然后共同核對數據。學生在分工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通過交流高效、優質地完成任務。
三、深入探究,優化實驗方法
部分學生在實驗時有時抓不住實驗的要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結合具象化的任務開展實驗,分析實驗數據中的規律,在數據規律的變化中發現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然后提出假設,并完成驗證。
教師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已知圓C:(x-3)2+(y-7)2=28,直線l:(4m+3)x+(m+7)y-9m-1=0(m∈R)。(1)證明:直線l恒過定點,并判斷直線l與圓的位置關系;(2)當直線l被圓C截得的弦長最短時,求直線l的方程及最短弦的長度。部分學生覺得這一數學問題過于抽象,找不到實驗的要點。教師引導學生開始假設,以(1)為例,直線l與圓的位置可能存在什么關系?這一關系有什么理論依據?或者以公式來推定,學生可以完成圓與方程位置關系方程的推定;依自己的推定予以特殊的賦值,應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理;結合實驗的數據案例,梳理自己的推理理論,說明假設中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而這就是數學問題的規律。同理,學生可以應用同樣的步驟來完成(2)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看到假設—推理—驗證—反思是科學研究中常見的實驗方法,學生可以把這套方法應用于數學實驗中,完成數學探究實驗。
四、結語
數學實驗是當前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適應這種學習模式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操作的方法、分工合作的方法、深入探究的方法,在數學實驗模式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合作學習能力、學習探究能力都將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明健.中學數學實驗的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4):120.
[2]劉樹茂.基于探究能力培養的中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8).
[3]楊春花.基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中學數學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19(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