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愛國主義的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加強,是當前的一項教育問題,在其中如何平衡知識教學與愛國思想滲透的課堂比例,也是教師需要考量的教育要素,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正確的方法,才能在基礎知識講解之后,避免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出現,以此持續增加愛國教育的實際效果。
學科興趣決定了高中生是否具備學科內驅力,兩者都是影響歷史教學品質的要素,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通過案例分享的方式去探討文化、人文等歷史知識,還需結合具體的方法,加強教育教學的層次感,使所實施的教學方法易于加深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依照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科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在歷史教學中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利用歷史課本中的案例內容,并集合課堂導入的方法,將歷史知識與愛國主義理念相互銜接,可達到整合知識、構建體系、完成愛國主義滲透的要求。同時,由于課本的歷史案例具備較好的框架感,從課本中去探討我國歷史的發展,可使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樹立起來,這種教育教學方式易于提高課本案例的使用效率,也能在其基礎上進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延伸,使整個歷史課堂的內容豐富,確保教學質量的同時,幫助高中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知識的學習中,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時代變遷的維度,增強自身的民族使命感。例如,在“古代中國的制度”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導入階段借助多媒體技術去展示各時期、各朝代的制度變遷,并在制度的講解中去拓寬教學維度,將制度的變遷作為線索,去講述不同時期的社會構成,可使學生對制度的多元性產生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在更多知識的學習中,認識到古人的智慧,以及我國制度文化的底蘊,繼而將民族自豪感的滲透融入課堂之中。
二、在對比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中西文化具有較明顯的差異,這不僅是由于時代背景的環境所致,也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實踐任務,并在其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需要在西方歷史的教學中,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來探討中西文化及理念上的差異,以此來借助歷史課本中的內容去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我國的文化及所傳承的精神。例如,在“古代希臘、羅馬的制度”教學中,分析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時,教師可準備兩種方向的課件內容,并根據課件內容對我國的文化制度加以探討,繼而在對比中幫助學生認識兩種制度的差異之處,最終在課題探討中更好地滲透愛國主義精神。這是通過對比教學法進行教學任務實踐的策略之一,有利于輔助高中階段的學生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在不同的歷史事件中更好地感受我國文化所倡導的精神,對厚德載物等理念的理解加深,使整個教學過程配合知識內容的變化,具備明顯的層次感,最后達到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確保歷史教學質量的整體目標。
三、在近代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豐富近代歷史教學的層次感,并依照課本內容去制訂教學計劃,易于在歷史知識的講解中幫助學生了解更多需要銘記的知識,以此將愛國情懷納入教育教學的范疇中,并在時代的發展角度進行歷史事件的剖析,可充分激發高中學生的愛國情懷,達到基礎知識傳授、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整體目標。這種教育教學方式,不僅可促進高中生吸收更多的歷史知識,還能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教學中,將歷史典故納入教學范疇,可達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習內容的目的,使高中生在逐漸熟悉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時代背景下歷史人物的艱辛,并感受到其中的愛國精神。另外,也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知識中找到個人的發展方向,并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度,最終使教學實踐過程與愛國主義精神的滲透變得互為交融、互為滲透。最終改變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學科學習之外,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從歷史典故中感受我國文化的底蘊,從歷史知識的探討中去融入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教學品質,完成愛國主義教育。在其中,通過歷史案例的分享過程,去探討我國的傳統文化、人文思想等歷史知識,易于強化教育教學的層次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具備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
參考文獻:
[1]郭丹.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J].吉林教育,2021(Z4):18.
[2]王武元.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J].學周刊,2021(24):53-54.
[3]嚴镕.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策略淺談[J].新課程,2021(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