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良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就包含心理健康問題。
新時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或幾個老師的事情,應該是全體教師的使命。語文學科包含很多心理教育的元素,語文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擔負起心理教育的重任。
一、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所謂的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內心狀態運行良好。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干預和引導。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從小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所以,我們教師需要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立德樹人富有成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與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息息相關的。
二、構建和諧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
和諧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是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礎。小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育成型的初級階段,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大多受到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時期可能會養成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后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理素質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
針對小學生階段的發展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個體與主體、循序漸進的滲透教育。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受智力、學科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可因材施教,根據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根據學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利用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合作學習會讓學生學會協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
三、挖掘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
2.以榜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海倫·凱勒》一文中海倫的自強不息,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中保爾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等等能對學生起到榜樣的教育作用。讀了這些文章后,可讓學生寫篇讀后感,感受榜樣人物微笑面對人生,與病魔頑強搏斗的人生態度。
教師在教學中有著強烈的示范性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通曉所教的學科和專業,具備廣泛的基礎知識,除此還要掌握教學規律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張揚每個學生的鮮活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