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關鍵詞:新媒體;民生新聞;報道
新媒體環境下的民生新聞報道
民生新聞的界定
民生新聞有多種定義,其在新聞類別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民生新聞是在《中國都市報》開始衰落的風口上以百花齊放的姿態出現在各大頻道上。民生新聞的本質是以大眾為收視對象的軟新聞,是一種站在百姓的立場,關心百姓的事情,為百姓排除憂愁、解除困難,反映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以社交媒體的形式對百姓的關懷,是較為熱門的新聞樣式。
民生新聞報道及其報道情況
民生新聞報道是指各大衛視、地方電視臺和傳統媒體主辦的傳播百姓民生、民計的新聞形式,如: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絕對現場》等民生新聞欄目。民生新聞報道作為為百姓發聲的工具,在人民與國家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民生新聞報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社會化媒體的廣泛傳播與融合使得信息紛繁復雜,公眾對民生新聞信息的接收率越來越低。另一方面,由于傳統媒體的內部限制,民生新聞報道更新較慢,與市場需求脫軌,從而降低了民生新聞報道的傳播量。
新媒體與民生新聞報道的關系
新媒體指相比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聽眾和傳播者的界限范圍縮小,包括手機、移動電視等與網絡有關的各種形式的網絡媒體,以及互聯網、5G手機、微信、論壇、博客等為載體的各種電子媒體。傳播學中的受眾研究表明,并非所有觀看者都是“活躍的”,其活躍與否取決于受眾觀看的內容是否符合受眾需求。對于民生新聞報道等而言,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背景下,其在市場中的生存與發展既面臨著挑戰也存在機遇。因此,民生新聞報道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摒棄傳統的民生新聞報道的方式,開拓新的報道方式,讓民生新聞變得有溫度、有深度。
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報道做好深度和溫度報道的必要性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受到沖擊
現如今,在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沖擊。首先,社會輿論引導的重心發生了偏移。社會輿論引導從引導民眾重視熱點話題到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對社會輿論進行評論,淡化了輿論引導功能的實際作用。其次,在先進的媒體技術沖擊下,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難以發揮出其作用。先進的媒體技術減弱了民生報道的影響,使輿論引導難以發揮其作用,導致人們不重視民生報道。因此,對于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來說,必須要完善引導功能,加強民生新聞報道的溫度和深度,從而能夠促進民生新聞報道的進一步發展。
跨媒介整合觀點和資源
電視媒體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圖像和聲音的結合向受眾傳播信息,它是民生新聞的主要傳播渠道之一。新媒體充分利用了這一的優勢,以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強的互動性,通過大數據技術,在云端存儲大量數據和圖像,為民生新聞的報道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資源。同時網民的評論和互動增加了媒體了解輿論方向的機會,有助于民生新聞報道對公眾的輿論實現引導和監督的目的。同時,新媒體的融合使得大眾在社交媒體上參與的頻率越來越高,可以使媒體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
時事熱點是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
時事熱點新聞報道是指引用百姓生活中較為關心的事情或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通過對社會熱點話題、百姓心聲、影響力較大的社會事件等時事熱點進行報道,可以引起群眾的共鳴,提高民生新聞欄目的群眾基礎。時事熱點新聞報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民生新聞選取主題和素材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民生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時事熱點新聞報道的研究,讓時事熱點新聞報道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促進時事熱點新聞和民生新聞的發展。
通過深度和溫度報道加強民生新聞報道的媒體優勢
首先,民生新聞報道是反映百姓生活情況的新聞,能夠對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民生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提高深度和溫度的報道更能反映民生問題,解決民生的需求。其次,互聯網的匿名性突出了民生新聞報道的歸屬性與可依靠性。對民生新聞報道大眾的留言、建議等進行篩選和審查,通過互聯網將民生問題更及時地反映出來,而且互聯網的匿名性能夠讓許多大眾易于并敢于反饋,能夠更加直接地反映出民生問題,讓民生新聞報道更加有深度和溫度。最后,老百姓等普通群眾是民生新聞報道的主要聽眾,是反映民生的基本情況、社會矛盾和民生需求等,能夠影響到政府的決策。因此,民生新聞報道必須要有深度和溫度。
促進民生新聞報道思維的轉變
民生新聞的呈現方式必須以與觀眾建立平等互利的關系為前提。同時,要在語言上做到通俗易懂,使大眾易于理解,從而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新媒體的出現可以加強媒體記者與受眾的互動,不僅可以促進民生新聞的快速傳播,加強新聞的更新頻率和新鮮度,也有助于提高民生新聞的溫度和深度,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傳播新聞信息,從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以最快的速度造福公眾,增加受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熱情。
民生新聞報道在深度和溫度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深度報道乏味、內容單一
首先,在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和主持人沒有抓住民生問題的重點,對一些民生新聞進行大量講解,并且講解的內容乏味,導致民生新聞報道缺乏應有的深度和溫度。其次,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一些民生新聞報道信息傳遞比不過新媒體的速度,導致一些民生新聞在民生新聞報道前受眾便有一定的了解,使民生新聞報道相對滯后缺乏新鮮感。最后,在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的內容過深,使大眾難以了解其內容,導致深度報道存在高深乏味的情況。
深度報道的輿論監督作用不足
民生新聞報道發展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在引導輿論、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和溫度報道題材大多集中在專題報道和社會熱點方面,對輿論監督的作用不明顯。并且深度報道的輿論渠道多,難以對深度報道的輿論進行多方面監督,從而使深度報道難以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傳播方式缺乏互動性
現如今,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多樣化,但民生新聞報道大多還是只采用電視直播等單一的傳播方式,使傳播缺乏互動性,而且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多樣性,影響了民生新聞報道。
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報道深度和溫度報道的發展策略
民生新聞報道深度報道的選題應是民生新聞報道功能與民生理念的有機結合
民生新聞報道是對當今民生現狀、民生問題和民生需求進行反映。因此,在選題時,必須要圍繞民生理念,報道民生和受眾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民生報道變得有深度、有溫度。必須要建立優秀的編輯團隊,讓其能夠反映民生問題,保證報道的內容有深度、有溫度,其內容不乏味、不單一,確保他們提供更優質的報道稿件。而且報道的內容能夠簡短、有效地反映受眾問題,內容還必須要有創新點和吸引力。因此在選題時要關注輿論,關注民生,通過深度報道化解一些社會矛盾,為實現社會和諧做貢獻。深度報道應本著深度訪談、調查分析、材料整合、實事求是的原則,讓受眾對社會真實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增強社會輿論的影響力。同時報道內容要貼近生活,吸引群眾眼球。在報道民生新聞時,盡量采取本土視角,結合當地民生討論方針政策,重點選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深度報道要以故事和細節吸引人
深度報道的“深度”不是用含糊的語言和復雜的邏輯來表現“高深”,一則優秀的深度報道要具有較高的主觀感性與吸引力。傳統民生報道雖然注重故事和細節,但在新媒體傳播的背景下,這方面的需求表現更加強烈。新聞細節是新聞事實引人注目的微妙之處,因此在深度報道中應注重細節和故事的結合,深度報道的編輯要以細節吸引人,用故事“蓋房子”。以扶貧報道為例,記者在采訪和編輯時,除了要精心挑選具體的故事,還要注意最終呈現的畫面結構,盡可能多地使用細節和場景,使文章更具視覺效果,加強深度報道的吸引力。
加強新媒體民生報道的“人情味”
民生報道是向百姓開放的關乎民計、民生的新聞熱點,是百姓所關注和留意的新聞。所以在新媒體中民生新聞報道要加強“人情味”,從百姓的視角出發,貼近百姓生活,用溫暖和關懷的情感和字眼向百姓報道民生熱點,有助于激發群眾的熱情并產生共鳴。例如南京電視臺《特別關注》以特別的視角、特別的手段,報道百姓關心的事情。主播桑朝輝在報道時妙語連珠,在取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收獲了一大批忠實觀眾?!短貏e關注》的幕后團隊在采訪中都練就了不凡的身手,有的會多種方言,有的會“武術散打”。通過深入調查人物背后的故事,實現了新聞報道的溫度與深度。因此,民生新聞要加強溫度報道,通過一些感人的故事,包括知名人士或來自各行各業的受人尊敬的道德模范和杰出人物,來體現出社會的發展進程?!短貏e關注》注重發現和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從而加深觀眾的理解和共鳴。通過有“溫度”的報道,使每個普通人的形象看起來更加立體和飽滿。
媒介融合:民生新聞報道提升影響力的機遇
在網絡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媒體融合也為民生新聞報道提供了深度報道新聞事件的機會。2015年以來,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基于全球媒體融合大趨勢的思考,逐步加快了從單一新聞融合向媒體融合的發展。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在國內媒體行業提出了全媒體戰略,通過媒體深度融合、重建受眾參與度等形式,凝聚了不同的觀眾。此舉無疑極大地提升了媒體集團的品牌實力,提供了最全面的新聞事件傳播手段。因此民生新聞報道要實現發展,就要積極與新興媒體合作,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新技術,通過深度揭露、深度解讀、深度視角等優質信息,從而對社會輿論產生強大影響,使得民生新聞報道形式更豐富、覆蓋面更廣、效果更強大。同時民生新聞報道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深度和溫度報道。例如,在網上搜集報道選題,設立專區收集讀者反饋,利用多種工具讓眾多網民參與到民生新聞報道中,以提升民生新聞報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減少娛樂,增加地方民族特色
在新媒體的融合和發展中,娛樂特色越來越凸顯。隨著娛樂化現象的增加,大眾對娛樂內容的依賴心理逐漸增強,自我控制力也在逐漸下降,長此以往受眾的價值觀會逐漸扭曲。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民生新聞,要適當地減少娛樂性,結合地方特色(地方方言、習俗),增強新聞的獨特魅力,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保證收視率,培養觀眾的忠誠度,以維持民生新聞報道價值觀上的穩定。
避免相同的主題,擴大觀眾的視野
民生新聞是關于人民生活的新聞,其媒體的報道主要傾向于維護人民的權益,通過對人民生活的更深入了解,有助于挖掘出更多有價值和意義的內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有捍衛自己的權益的訴求。因此,媒體報道必須是客觀的,通過選取不同的主題,避免題材雷同,拓寬年長受眾群的視野。例如在報道一個城鎮發生的類似索賠案例時,可以列舉在過去幾年里發生的類似事件,以使受眾獲得更多的信息。
革新傳播形態,打造育兒新模式
長期以來民生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體主要是中青年和中老年,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即青少年和兒童的受眾較少。在互聯網上,青少年及兒童更感興趣的是游戲而不是民生新聞、熱點事件。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應進行創新與發展,運用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方法,加強與青少年及兒童的關注互動。例如可以開發使用動畫新聞或攝影報道等新方法,利用兒童對色彩和圖像的敏感性,提高兒童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同時,家長也可以在家里用漫畫內容、新聞圖片、講故事等形式來教育孩子,以刺激青少年與兒童的視聽神經,以激發他們對民生新聞的興趣。
力避民生新聞報道的生硬
為了避免民生新聞報道的生硬與冰冷,報道者只有沉浸在對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中,提高新聞報道的溫度,才能觸及觀眾的內心深處,引起受眾的共鳴。同時在新媒體傳播中,不能為了收視率而使負面新聞肆意泛濫,傳播極端的個人主義情感,使新聞內容低俗化、媚俗化。民生新聞缺乏真實性會引發公眾的信任危機,妨礙社會的正常發展。因此,采編者應深入生活,了解民事民生,通過深入挖掘熱點新聞事件的內容,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從而加強受眾的關注與信任,提高對群眾影響力。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報道要想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實現發展,就要抓住深度和溫度報道的風口與機遇,充分利用新興的互聯網傳播技術,加強民生新聞報道的輿論影響力。同時要注意深度報道選題應是民生新聞報道功能與民生理念的有機結合,其內容的采寫要以生動和細節吸引人,加強新聞采寫的人情味,以提高民生新聞報道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