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媒體融合;新機遇;新挑戰
網絡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固有概念,甚至進一步推動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介的改革,也給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持和強大推動力。隨著我們使用網絡習慣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媒體平臺已經逐步由門戶型新聞網站向兩微一端進行發展,逐步趨向于移動化、碎片化,媒體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科技進步推動大數據的出現
大數據出現的背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網絡的數據量也開始以幾何倍數增長,利用大數據分析從而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并且在更廣的領域都在不斷使用大數據。從普通百姓生活中的購物平臺,信息瀏覽平臺到企業商家的發展計劃制定,甚至公安系統破案等都在使用大數據,我們政府也成立了大數據部門,專門為國家發展提供數據支持。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5G技術的出現,老百姓逐漸習慣從移動端獲取信息和移動支付,科技的進步也使媒體行業具備了移動端大數據中心的基礎,實時實現數據傳輸和大數據分析。可以說大數據的發展已經慢慢地深入中國的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當中。
大數據和新媒體發展的關系
如今的媒體信息發布,已經逐步由固定的辦公室、編輯部、制作間向移動融媒體中心發展。很多的信息發布端也逐步由電腦PC端向手機移動端進行轉移。以往傳統媒體信息的發布,都無法有準確的數據,對發布的內容、傳播的效果等都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直觀的反映。這主要是由于傳統媒體的平臺不具備數據統計以及和受眾相互溝通的功能。
新媒體則完全不同,無論是以往的門戶型網站,還是目前使用廣泛的“兩微一端”,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之后,依托后臺的大數據,可以用直觀的數據反映受眾的點擊量、閱讀量、播放量等相關信息,用戶的評論互動等信息也可以第一時間反饋給我們的后臺。從某種角度來說,大數據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傳播既要傳又要達才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鏈。傳統媒體只是傳,至于達和傳達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而大數據的出現就能彌補這個缺失。
新技術在媒體傳播的應用
5G技術的出現,使得以前很多無法實現的傳播手段,利用新技術,可以以一種更新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舉一個實戰案例,2019年4月,駐馬店舉行了2019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駐馬店嵖岈山站的比賽,本次賽事首次采用全景網絡視頻直播。由駐馬店廣播電視臺聯合駐馬店移動公司采用5G+全景視頻的形式,通過駐馬店廣播電視臺掌上駐馬店、廣視云直播平臺、駐馬店融媒客戶端和移動公司咪咕直播平臺、駐馬店百姓文化云平臺直播了現場實況,約40萬人通過直播在網上觀看了本次比賽。此次比賽直播使用了網絡直播車等設備,協調移動公司配置專線,多個公網IP地址用于直播服務器,還調用了4G聚合卡服務器和5G網絡攝像機信號接收器等諸多新技術設備,在山區克服重重困難,完美呈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型戶外體育賽事,同時在活動開始之前,通過新媒體平臺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活動進行預熱,并在直播過程中通過和受眾的互動,對此次直播活動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分析大數據指引媒體融合發展
分析大數據可以直觀有效了解受眾的真實需求
從媒體發布的內容來說,并不是每一次發布都能引起非常大的輿論反響和大量受眾的閱讀或者點擊。作為傳統媒體來說,往往是很難發現或者直觀地發現這些問題的所在。隨著我國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媒體發布的內容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中央對于媒體記者提出的進行“走、轉、改”要求其實也是為了媒體行業在新時代新要求下,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同時,相對于以往的門戶型網站,目前的新媒體平臺的后臺又增加了AI算法、推廣算法等很多依托大數據出現的新的互聯網傳播概念。比起之前的單純的統計某一發布內容的點擊量,閱讀量,播放量來說,又加入推廣點擊率、閱讀或播放完成率,閱讀或播放時長、評論數量、點贊數量、轉發數量、收藏數量等諸多和受眾相關的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每一個受眾閱讀習慣、閱讀喜好、關心的內容方向等方面通過算法,給出比較清晰的定位或者標簽。在獲得這些數據后,在之后的發布內容推廣過程中,將利用這些數據對受眾更加精準有效地推廣,同時后續不斷有大數據更新,再進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分析,使對受眾的分析數據逐漸趨于精準。
而對信息發布方同樣使用算法分析,對于發布方發布的內容,通過數據分析逐步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發布定位,使后來發布的內容有更加精準的推送。而這一切全部都來自于網絡計算機的AI算法大數據分析來完成,一方面削減了人力成本,最重要的是加快了數據分析,信息發布等諸多環節的速度。
通過大數據分析,一些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就是受眾的真實需求,并且通過受眾的評論,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到受眾更想了解熱點問題中哪些具體的部分,或者受眾對于政府的相關政策,有哪些了解得不到位的地方等。這就是新媒體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所在,真正能夠體現媒體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分析大數據可以把媒體的聲音更加有效地傳播
隨著老百姓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坐在電視機前準點地去看某一個節目。媒體傳播已逐步由以前的整點化,向碎片化移動化發展。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在功能上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能夠清晰地了解到受眾對于每一條發布內容真實直觀的反饋。比如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內容,但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切入點等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明顯感覺到受眾的不同反應。
而且在發布的過程當中,不同的標題、不同的關鍵詞、不同的封面截圖,通過大數據分析也可以看出受眾差別非常大的反應,目前的傳播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但是也要注意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標題、好的封面截圖,可以起到很大的吸引作用,這樣才會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轉發、回復,引起更大的反響和共鳴,才能形成有效的傳播。這和以往傳統媒體只注重發布,而不注重傳播效果有著本質的區別。另外持續輸出有品質有影響力的傳播內容,才能讓更多的受眾去關注我們的平臺或我們的賬號,進一步擴大我們的影響力,進一步促進媒體融合。通過不斷的總結,用最適合的方式把黨的聲音傳播給廣大受眾,形成有效的傳播。相對于傳統媒體以我為中心的宣傳報道方式,通過大數據和新媒體平臺,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我們的宣傳內容,能夠更好地適應黨在新時代對媒體融合的新要求,也能夠更加有效地展現官方媒體的權威性和主流媒體的話語權。
分析大數據可以更多地和受眾互動,有力引導社會輿論
進入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對于一些熱點問題,網上經常會有不同的觀點。通過新媒體平臺對評論和互動區域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有效掌握網絡輿情觀點。對于網絡上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甚至一些有目的的觀點,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內容進行輿論引導。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說不清。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官方媒體責無旁貸,要讓官方媒體的聲音成為輿論主導的聲音。
相對于傳統媒體很少與受眾進行互動,并且無法統計互動的數據的情況,在5G新時代,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移動端看到我們后臺和受眾之間的評論、回復,以及點贊、轉發、收藏等數據,可以更快更好地引導輿論發展方向,增加與受眾互動的粘性,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下,打造有影響力的媒體融合新品牌。
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分析,了解受眾的需求;利用大數據分析,使用適合的形式,把宣傳內容傳播給受眾;對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用大數據正面積極地引導社會輿論;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更加快速有效地做好媒體宣傳工作。
分析大數據可以讓傳統媒體更快適應媒體融合的新要求
據統計,中國每天在線的網民數量都是以億來進行計算的,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逐步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方向發展,已逐步由電視、電臺、報紙向移動端發展。加快媒體融合,滿足廣大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是對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下的新要求,同時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網絡信息量,主流媒體的主動發聲,唱響主旋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向,也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新聞工作者的任務。
無論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傳統媒體既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還要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要求,同時更要堅持堅守身上的社會責任,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做好黨的喉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傳統媒體利用好大數據,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找準自我定位,緊跟時代步伐,既貼近了生活、貼近了實際、貼近了群眾,也通過形式的創新和大數據的分析,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可以更好地完成向媒體融合時代的角色轉換,可以更好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對于融媒體發展的新要求。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發展歷程,宣傳工作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工作中的重點。中國的媒體人在用一代又一代更新的技術,向全國甚至全世界人民展現和見證我們中國發展的成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聽黨話,跟黨走,堅持三貼近,力行走轉改。新時代的媒體融合發展要順應基層需要,堅持突破創新,打造有力品牌,實現跨越轉變,立足自身實際,積累探索經驗。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利用好5G新技術,利用好大數據指引媒體融合發展,是對我們每一個媒體人的新要求。
科技的發展將推動每個行業的不斷進步。作為媒體人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不斷適應宣傳工作新時代下的新要求,不斷助力本行業的向前發展。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利用好大數據指引方向,用更加科學的方式,更加精準的作為,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信息需求,更好地完成黨和政府交給媒體人的宣傳任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媒體宣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