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巴達吉
開放式教學是指以知識教學為載體,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自主的教學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從而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可以說開放式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教學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習能力、學習情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較差。目前開放式教學呼聲很高,也有許多教師在積極探索開放式教學,因此,圍繞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探索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模式,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開放數學教學的理念
數學學習應該是生主動接受數學知識,并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結合、作用、整合后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建構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認知主體,沒有主體參與的教學活動都是無效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質處于發展過程之中,需要通過教師加以喚醒、引導和培育,促使其主體性由少到多、由低級到高級,直到成為一個成熟完善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數學結論是靜態的,但數學結論的發現過程卻是動態的。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及親身體驗,遠比被動地從教師那里獲取現成的結論要深刻得多。
二、開放數學教學的內容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數學源于生活,學生身邊就蘊藏著許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內容,是數學教學的“活教材”。《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為學生探索的對象或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教學具體、生動、直觀形象。例如:學習計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課前收集糖紙、廢塑料袋、小食品袋等實物計算它們的面積;學習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體積和表面積時,讓學生收集煙盒、化妝品盒、藥盒、筆筒等實物計算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出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迸發了,學生的個性需要得到了滿足,學生的心靈得到了解放。
三、開放數學教學的過程
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思維過程、內容、程度都有很大的關系。開放式教學的過程,即就是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的討論、觀察、思維等活動,最后獲得結論。在開放式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被看成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活動,它包括如下幾個環節:(1)初步探索:學生開始進行研究時,通常是嘗試性的通過辨認問題,以找出解決問題各種可能的線索。(2)孕育:這是在研究過程中的暫時間歇,經過孕育,可能出現新的思想、觀點。(3)系統探索:深思熟慮后,獲得了可能達到結果的線索,根據這一線索,收集資料并加以整理,并猜想出結果。(4)檢驗猜想:檢驗解題思路是否對各種情況都適用,從而修正或證實猜想的正確性。(5)解釋或證明:通過個別例子試驗進一步研究為什么猜想成立,找出證明的依據。(6)重新組織: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通過重新組織使問題明朗化,看看能否用新的方法簡化問題,使它更加系統化、一般化。(7)總結:最后把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系統總結,書面或口頭的形式把整個研究系統地表達出來。雖然數學研究從名義上比開放式教學難得多,但兩者都有某種相似性,過程是一樣的,只是程度的差別,教學實踐表明,恰當的“數學研究”式的實踐活動在發展能力和思維上起著重大的作用,開放式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進行這種研究活動的機會和條件。
四、開放數學教學的時空
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傳統的數學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借助電腦、網絡和多媒體等技術拓寬數學教學的領域,將數學教學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有趣的綜合性知識,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1)教學時間的開放。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由他們自主地發展,比如留出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個人總結、小組學習或集體討論以整理知識等。另外,教師完全可以打破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布置一些靈活有趣的開放性問題或課題,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利用電視、圖書館、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渠道主動探索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開闊其視野,讓學生帶著數學思維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時時刻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2)教學空間的開放。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交往活動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及教學信息反饋的質量等。因此,基于開放教學的理念,教師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形態,從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則出發,變傳統教學空間單調、刻板、固定的排排座的形式為馬蹄型、梅花型、四方形、單圓型、雙圓型等多種便于交流的開放空間形式,使課堂布置充分體現生活化、人性化的氣息。例如,教學“填條件”這類內容時,采用小組分工合作學習的效果較好。教師可將座位編排成梅花型,以小組長為中心,小組成員團團圍坐,在小組長的分工下,組員通力合作順利完成學習活動。另外,教學活動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需要,帶領小學生進行實地參觀,使學生在與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接觸中,增強感性認識,實現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