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娟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對教學的要求逐漸提升。語文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文字,還需要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滲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觀念
小學是學生剛開始學習的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年齡普遍較低,對社會外界認知能力較差,所以該階段的教育教學是對今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以及其他理念的關鍵環節,需要教師積極進行正確的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美德以及經典故事,在小學階段為了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并做好教學工作,深刻體現文化的魅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外來文化流入我國,而學生在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時,會接收到許多外來文化,但其分辨不出文化的優劣,因此會有一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外來文化以及網絡中粗俗語言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喜怒無常、自私自負等負面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通過課堂語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其積極向上的作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后學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高尚的情操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滲透古典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利用傳統文化的歷史厚度與精神高度,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抒發其濃厚的文化內涵來教育學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同時還能填充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塑造良好的品德
學生的品德素養要從小開始培養,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我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哲理很多,例如,儒家五常的“仁、義、禮、智、信”等。若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學習和掌握這些文化內涵,便能夠以健康、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經典著作、詩詞,其中作者所抒發的情感以及所展現的精神,例如,老子提出的“無為”,不妄為、不亂為,對我國社會穩定具有很大的幫助;古詩《石灰吟》,詩詞抒發了明朝作者于謙的愛國精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滲透優秀的文化,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四)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
在新課程改革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的是教學知識以及意識形態,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學并不重視。但新形勢下,學生通過朗誦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詩詞,對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等具有深刻意義。雖然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丟失了一部分,但所流傳下來的著作、詩詞都是語言精練、詞句優美的作品。學生年齡較小,正是養成良好人文精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大量的傳統文化經典,能夠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語言魅力、文化內涵,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教學
詩詞是古代詩人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其具有文章結構精簡、蘊意濃厚的特點。詩詞作者僅通過幾十個漢字就能表達出自身想要抒發的情感,這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學借鑒的。目前,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朗讀詩詞內容后,便對詩詞中經典的句子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對其進行背誦。學生在背誦時可能還沒有將詩詞所抒發的情感、表達的寓意理解到位,對詩詞背景以及作者人生軌跡并沒有充分了解,導致在背誦時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這不僅使學生背誦時可能由于詩詞繞口難以背誦,同時也沒有理解詩詞的內涵,更無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導致學生背誦后容易遺忘。這種方式只能讓學生應付考試,卻沒有讓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自身教學能力,營造與詩詞抒發的意境相符的教學氛圍,滿足學生的需要,并滲透傳統文化,在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詞中所蘊含的深意和語言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開展《回鄉偶書》的教學活動時,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圖文并茂、聲頻結合的方式營造一種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孤獨、清冷的意境,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象體現在大屏幕上。教師在對詩詞聲情并茂地朗誦后,可以要求學生跟隨教師的語速、音調進行朗讀,便于學生體會到作者書寫詩詞時的心情,方便以后對其熟讀和背誦。由于小學生剛接觸語文學習,單憑自己的能力無法融入詩詞意境當中,無法感受到詩詞所抒發的作者久別歸鄉的傷感以及歸鄉后的親切感,所以需要教師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前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在家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網絡了解作者的人生軌跡、詩詞的寫作背景,學生通過預習,能夠感受到鮮明的人物性格。在熱鬧的鄉村中,路邊的小孩問你從何處來,卻不知道你本屬于這個鄉村,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孤寂感受,也體會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圍繞《回鄉偶書》的主題,“歸鄉的傷感和喜悅感”進行知識延伸和擴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與傳統節日建立聯系,觀摩古代人歸鄉后的內心情感,讓學生在每年的中秋團圓佳節中體會到歸鄉團聚的情感,并讓學生學會感恩,實現用德育教導學生。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寓意、作者抒發的情感,還能夠有效提高其文化素養,并主動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傳播、弘揚。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組成部分,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注重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中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出這位詩人一生的愛國抱負,始終不忘祖國的統一大業,其赤誠的愛國之心值得后人學習。語文教師要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的愛國精神,爭取做祖國的棟梁之材,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還要教育學生加強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樣的傳世佳句,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樣的佳句,感受古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主義情感還包括對勞動的熱愛,李紳在《鋤禾》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尊重。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詩句中所體現出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做一個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的優秀少年。
二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親情是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居易曾寫過“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體現出詩人的孤獨寂寥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品質,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塑造完美的品格,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朋友交往也是學習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加強友情教育。很多著名詩篇都是以友情為主題,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要教育學生珍惜友情,深入感知友情對于成長的重要性。
三是加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許多古詩詞描寫我國的名山大川,如張養浩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以及李白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等,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祖國萬里河山的魅力,提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能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念。
(二)傳統文化中的閱讀教學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其教學任務主要是教會學生識別生字、語序斷句、熟練朗讀整篇文章內容,并大致知道文章表達的意思。在新形勢下,需要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將優秀傳統文化滲入其中,以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閱讀富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中,學習傳統文化的優秀品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主動弘揚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在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如果直接針對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曹沖進行講述,會導致閱讀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因為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學生都可以通過翻閱課本進行自我學習。對此,需要教師將課文融入歷史,將曹沖與三國時期曹氏一族相聯系,將曹氏一族的發展和歷史引入課文中。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個令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曹操,在講述完曹操的背景后引入其兒子曹沖。在講述曹沖時,可以講述曹沖的生平以及這篇文章《曹沖稱象》的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延伸,簡要敘述曹操的其他兒子——曹丕和曹植,講一講曹植在寫下《七步詩》時與曹丕發生的故事,然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導。在講述《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還可以擴展我國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有良好的閱讀體驗,并給學生印刻下傳統文化的記憶,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閱讀傳統文化書籍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專門的閱讀課,既可以緩解學習壓力,還能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還能提升學習語文的效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予以解答,學生在閱讀傳統書籍時發現喜歡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及時摘抄和記錄,并在閱讀完以后寫下讀后感。另外,教師還要加強相應的檢查工作,優化檢查形式,如讓學生上講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體會,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學習情況,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樣的檢查形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教師還能清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今后教學計劃的制訂。
(三)傳統文化中的寫作教學
語文寫作是利用學習到的語言文字以及標點符號來表達生活事物,傳播知識信息,表達思想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可以為寫作教學活動提供新穎的題材,同時還可以借助語文寫作弘揚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安排一些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對寫作所需涉及的民俗文化等進行深入調查。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樂趣,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奧妙,通過不斷地觀察、思考,構思作文結構,讓學生在閱讀、寫作中不斷受到文化的渲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如詞不達意、表達不規范等情況,在寫作過程中引用傳統文化素材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與歷史對話,提升學生對寫作主旨的認識。傳統文化中風土人情、地方風俗以及上古神話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素材,有助于豐富文章內涵,防止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無詞可用情況的發生。比如,可以將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話故事作為小學階段學生的寫作材料,有助于提升其寫作能力。
要想創作出一篇優秀的文章,學生平時要廣泛涉獵中國古典書籍,掌握大量知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文化瑰寶,但是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閱讀量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對其加強引導和幫助。如果能夠汲取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讓文章語言更加優美,讓文章散發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更能顯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傳統文化落實到學生的寫作教育中,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引導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誦讀中國古典書籍,例如,《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其個人修養。同時,還要豐富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共讀、通知抽讀或者組長檢查讀等形式,營造活潑的學習氛圍,有助于讓學生將素材完美融入寫作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寫作與演講比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與書寫能力。在上課之前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接龍,加強學生的詞語累積,每天背誦一首古詩詞或者名言警句,通過長期積累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有利于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必須將傳統文化滲入其中。語文教學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重視其重要性,并不斷對教學方式以及內容進行創新,積極總結經驗,開展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