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突破性的閱讀教學方式,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本,在單位時間內,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議題展開自主閱讀,并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通過集體構建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是閱讀拓展教學的一種全新形式。
群文閱讀相較于傳統閱讀,閱讀量成倍增加,閱讀速度有效提升,閱讀面擴大,閱讀方式變得豐富,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多種類閱讀過程中閱讀能力的建構,有助于學生在群文閱讀及其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和扎實的語言基礎,提升閱讀綜合素養。
一、傳統閱讀教學弊端及分析
傳統閱讀教學弊端體現在:首先是閱讀方式保守。傳統閱讀教學是一種“就事論事”式的教學。一課時或幾課時只關注一篇課文的教學,教者反復講,學生反復讀,課堂研讀細品,雖然將課文讀得很熟練,分析得很深刻,理解得很透徹,達到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但幾節課學習分析一篇課文,容量顯然不足,課堂也早已成了“熱剩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傳統閱讀教學始終沒有跳出“單一閱讀”的圈子。其次是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欠缺。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很少組織學生對單元相同閱讀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提煉、拓展和對比閱讀,由于閱讀教學的材料少,學生的閱讀面窄,閱讀容量不足,閱讀速度慢,閱讀面沒有由課內擴展到課外,存在嚴重脫節,課內接觸過的閱讀材料,學生做起來感覺比較輕松,而一旦遇到課外的陌生材料,學生則會“老虎吃蒼蠅——沒處下爪”。課內外閱讀的缺乏,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學習到的閱讀方法沒有有效轉化成閱讀能力,因而學生的閱讀素養低、能力差。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層次探究
群文閱讀形式新穎,閱讀層次由低到高,閱讀面由窄變寬,一般師生圍繞一個核心主題組織教學,閱讀教學由課堂到文本,由文本到單元,由單元到課本,由課本到年級、到課外,使閱讀教學達到了“一篇帶多篇”“一本帶多本”的多樣化層次,使閱讀教學舉一反三、由點到面,使閱讀方式實現了多個體裁、多種題材文章的新構建,使閱讀教學的層次提高、格局變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
三、運用群文閱讀提升小學生閱讀素養的策略
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其對文本材料理解的程度,決定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概括、總結、分析、整合、提煉、拓展及應用能力的大小。如何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及其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是每一個新時代語文教師都要學習和研究的課題。
筆者根據近年來對群文閱讀教學的學習、理解和運用認為,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面面俱到、貪多圖快,而要根據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每節課緊緊抓住一個主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采取波紋式輻射方式進行教學,穩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圍繞閱讀題材,選擇相關文本,開展群文閱讀
因為群文閱讀教學中選擇的材料多,教學的跨度和跳躍性大、機動性強,因此,群文閱讀教學中選文要緊緊圍繞題材,突出教學目標要求,根據不同題材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多角度選擇材料本文。群文閱讀一般根據題材核定閱讀文本數量,一般根據小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學實際選擇3篇左右的閱讀文章(一般1篇正在學習的,1篇已經學過的,另外一篇課內未學或課外的材料)。教師通過課堂開展群文閱讀,以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通過組織學生對材料文本進行自主閱讀、比較、辨析、梳理、歸納、表達、展示等,掌握閱讀的方法,建構知識體系,提升閱讀能力。
1.以文章結構為線,選擇文本,貫穿群文閱讀
閱讀文章首先要掌握文章的結構脈絡,這也是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在群文閱讀中,首先要以掌握文章結構為議題,選擇相關文本,組織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語文上、下兩冊教材中,我們可以將文章結構相同、屬于敘寫人物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兩篇課文放在一起開展對比閱讀。在學習了《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讓學生將兩篇課文,再加上未學過的《詹天佑》一文放在一起,以組為單位,再次對比閱讀,找出文章結構上相同的地方。經過對比閱讀,學生發現,這三篇文章都采用了“總—分”結構,先總寫,后分寫。文章的第1段都是總起全文,點名要寫的人物,然后分段敘述事件,表現人物精神品質。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掌握一般文章的三種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使學生掌握結構知識,并在自己作文時運用。
2.以思想主題為線,選擇文本,開展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可以將不同年級的相同題材整合到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如可以選擇紅色革命題材的不同課文和材料開展群文閱讀。以抗戰中的革命英雄主義為主題為例。可將《王二小放牛》《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三篇相同主題的篇目整合到一起閱讀,設計相關問題。如可以總結人物形象:三篇課文中的英雄人物都有怎樣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再次快速閱讀三篇文章找出描寫英雄人物的句段,小組合作學習,總結出“機智、勇敢”等答案。還可以設計與主題思想有關的問題,如:英雄們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們身上體現了怎樣的品質和精神?學生想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殺害我同胞,中國人民是多么仇恨他們,從而總結出英雄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和對日寇深深的仇恨。
3.以表達方式為線,組織文本,開展群文閱讀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五種,當中又以敘述、描寫為主。描寫的方法很多,以人物描寫為例,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品質的最重要的描寫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此為抓手,整合以人物描寫為主要方式的相同篇目并理解分析,使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如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就是以語言描寫為主,表現花生樸實而有用的品質,告訴我們要像花生一樣,做樸實而有用的人,不做表面光鮮而無用的或者沒有價值的人。
要在閱讀中體會和掌握語言描寫,就要在課堂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擴展到課內外其他的文本材料的閱讀。如可以擴展到學生還未學過的《桃花心木》《少年閏土》等,這些課文中都有通過精彩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段落。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突破年級、課本,把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提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圍繞閱讀編排主線開展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
群文閱讀構架起了課內外閱讀的橋梁,使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因此,閱讀教學要貫通課內外。課內外充分利用好“班級圖書角”,圍繞主線,如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舉辦“班級讀書會”“閱讀成果展示會”等閱讀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1.圍繞文章體裁,開展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
以童話為例,在學習了《丑小鴨》《海的女兒》之后,可以組織開展“班級閱讀展示會”。閱讀會要精心組織和準備,要提前設計活動方案,按照方案設計活動形式,組織活動的過程,選定主持人。在閱讀展示會之前,要預先布置閱讀作業,讓學生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作品,然后以組為單位,各組準備好在閱讀展示會上要展示的內容。教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幾篇童話整合到一起,顯示在白板上,和學習過的《丑小鴨》《海的女兒》等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可以精選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展示朗讀,可以講童話中的精彩故事,對童話人物進行評價,還可以普及與作品相關的故事、總結童話的特點、手法等,豐富大家對童話的認知。同時,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做讀書筆記,養成摘抄好詞佳句、寫心得體會的好習慣。
2.圍繞單元題材編排,開展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是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為主題編排的。學習了《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和《藏戲》這三篇課文后,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組織開展與民俗文化有關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可以以傳統的“過年”為主題,舉行班級“民俗文化主題閱讀會”。教師要提前布置實踐性作業,通過向家長請教、搜集資料等方式,了解與過年有關的知識,如探究“年”的傳說,寫、貼春聯,放爆竹,辦社火,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了解其歷史由來等,進而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常識,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群文閱讀主題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擴大了閱讀視野,增加了閱讀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這種全新閱讀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當然,群文閱讀尚處在探索和初步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服務。
參考文獻:
[1]徐玉秀.淺談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
[2]于芳.小學高年段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素材選擇的策略[J].遼寧教育,2018(16).
[3]譚長英.淺談群文閱讀的基本課型及其指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