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莉
小學語文教學強調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能力的培養,寫作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寫作教學水平也不斷提高。但從當前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畏難情緒,教師應當進行科學引導,并創新寫作教學策略,激發小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寫作教學實效。
寫作是一項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活動,如果學生“為寫作而寫作”,那么必然很難寫出優秀的作品。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學生寫作興趣不高、寫作素材單一、缺乏寫作技巧以及寫作與生活脫節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教師必須正視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要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寫作教學對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知識運用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與應用能力,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綜合考量。從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學生寫作興趣不高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的難度比較大,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小學生不喜歡寫作,甚至對寫作存在抵觸情緒。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總是習慣采取套用模板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真正愛上寫作,容易使學生誤認為寫作就是一種“模仿任務”,需要背誦好詞好句,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搬硬套就可以,而沒有從寫作過程中發現樂趣,導致對寫作缺乏熱情。小學生童心未泯,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如果語文教師始終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那么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抵觸心理,影響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作文素材積累匱乏
一篇優秀的作文要內容翔實,運用合適的寫作素材,而很多學生語文知識薄弱,平時也沒有養成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導致作文比較空洞。因此,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常常不知該如何著筆。有的語文教師注重傳授學生寫作技巧,甚至為學生提供寫作模板,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做好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的寫作仍然停留在模仿階段,難以寫出豐富新穎的內容;有的語文教師關注學生寫作的格式以及病句、錯字等,雖然開展了大量的寫作練習,但學生的寫作思維沒有得到拓展,素材應用也缺乏靈活性,導致寫作能力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提升,打擊了學生寫作的信心。
(三)作文缺少真情實感
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時常常將寫作視為一種任務,而沒有看作是思維發散以及語言運用的活動,在這種心態下,學生寫出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實感,只是一些詞句的堆砌,如“流水賬”一般,而并沒有體現寫作的真正價值,在情感上無法獲得他人的共鳴。寫作是對所感所想的一種文字性表述,需要同學生的生活經歷結合起來,通過加工使其成為作文的素材,作文的字里行間都需要體現自身的情感與體會。但許多學生在寫作時只是借鑒他人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沒有能夠和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實際經歷相結合,從而使作文缺少真實情感,導致作文質量不高。
(四)想象力不足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以及智力初步養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必須關注小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這也是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任務。一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不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力,導致學生缺乏對周邊事物的細致觀察意識,也難以在豐富想象力的基礎上爆發出強大的創作能力。小學生缺少閱歷,生活經驗匱乏,且閱讀量比較少,這些都是其寫作能力的制約因素。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寫作技巧的訓練,對學生寫作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卻缺乏重視,再加上對寫作給出了諸多限制,導致學生想象力的拓展與思維發展受到影響,嚴重干擾了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應用能力。
(五)學生缺乏寫作技巧
小學生在寫作中所表現出的問題,除了素材匱乏以外,寫作技巧缺失的問題也比較普遍。許多語文教師雖然講解了寫作技巧,但對學生是否掌握并能夠運用缺乏關注。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充實的素材、真實的情感,又要有好的篇章布局,要緊緊貼合主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寫作技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培養寫作興趣
新的課程標準對小學生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面臨寫作任務時常常不知如何著筆。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寫作無從下手的情況,是由于沒有在寫作活動中感受到樂趣。教師要以鼓勵和肯定的態度,關注學生的寫作實踐,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并使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當學生在面臨一個新的寫作主題時,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發揮想象力,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著筆,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寫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細心觀察,使學生感受到寫作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觀照,寫出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即可。例如,教師在教學以描寫“人物”為主題的作文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細心觀察身邊最親近的人,描繪他的性格特點、外貌特點以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學生對身邊最親近的人擁有比較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挖掘一些細節素材,同時這樣的寫作主題與生活相貼近,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又如,在以“春天”為主題的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親身感受春天的各種事物,并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春天的“美好”,當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情境中,便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作愿望,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創作中。
(二)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來源,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實踐等獲得對事物的體悟,同時也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闡明了生活與教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同樣也說明,一篇優秀的文章必然是對生活的觀照和反映。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源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活動,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與積累寫作素材,明白寫作的真正意義,并不斷提高寫作技能。作文寫作實際上并不難,生活是寫作的重要源泉,教師應引導學生勤觀察、多思考,留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事物。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個具體事例,并著手描寫,養成從生活中收集寫作材料的好習慣。實際上,寫作就是將自己的所觀、所聞、所見或親身體悟,以恰當的語言文字呈現出來。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基于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還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正確地運用這些素材。實際上,寫日記就是一種良好的記錄生活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的感知力。學生通過描寫各種生活瑣事,記錄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認知,除了能夠逐步提高寫作技能以外,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對生活的熱情。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時,要注意設定明確的寫作主題,以避免作文內容與主題偏離。
總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社會以及自然等方方面面的事與物。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對于事物的感知與體會也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個主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寫作。例如,以“一件難忘的事”為主題寫作,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經歷為素材,選取任何一件自己所經歷的難忘的事,可以是發生在學校的事,也可以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事,當然也可以是自己所看到的有關別人的事,但必須以真實情感寫出來,這樣才能夠打動人。
(三)通過閱讀拓寬寫作視野
閱讀和寫作都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兩者不可割裂。如果學生缺少閱讀積累,那么寫作就會顯得空洞乏味。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既能夠增長學生的閱讀量,幫助學生積累各種各樣的詞句,學習一些優秀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更加得心應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也就是說,閱讀是對他人寫作技巧的一種借鑒和吸收,而寫作則是在熔煉自主想法的基礎上,對寫作情感、寫作技巧的一種獨特化表達。閱讀于寫作而言,發揮著作為基礎的作用,語文教師開展寫作教學時,應以閱讀活動指導為前提。從閱讀到寫作實際上就是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茨威格曾說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讀書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只有具備獨立閱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寫作。
語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優質的課外閱讀書籍,或選擇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作者的語言表述與寫作技巧,同時不斷培養與提升語感。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比較少,許多課外知識常常需要從閱讀中獲得。為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領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了解與掌握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篇課文時,為使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更豐富的認識和全面的理解,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使小學生通過閱讀汲取知識營養,不斷拓寬知識面,從而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四)培養豐富充沛的寫作情感
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常只根據寫作要求與教師所教授的寫作技巧進行模板化的填補,而不是對寫作的過程進行琢磨與推敲,這樣的寫作只是為完成任務,而缺少學生個人情感的融入。但優秀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充沛情感的表達,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豐富充沛的寫作情感。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重視學生對于作品思想情感的體悟,如《狼牙山五壯士》表達了作者對抗日視死如歸、舍身忘己的贊美與欽佩之情;《開國大典》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誕生的無比激動、自豪的感情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文本內容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作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以及是如何表達這樣的情感的。潛移默化中,學生會認識到創作實際上就是作者思想以及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體會各種事物,并與學生交流對事物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學生在寫作中就能夠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真摯情感,從而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優秀的作文需要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就必須教會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只有當學生以獨到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以飽滿的熱情去看待各種生活現象和生活事件,才能夠寫出獨一無二的體驗,從而賦予文章感染力。學生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若用心品味,自然能從中獲得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寫周記、隨筆入手,養成深入思考、多元觀察事物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便會有質的提升。
(五)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
學生是否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與其素材積累以及情感表達都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寫作技巧同樣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寫作技巧并不是要使學生養成固化思維,反之,是要使學生的寫作思維更加靈活,以免將寫作禁錮在一種固定的框架中。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主旨鮮明、脈絡清晰、修辭巧妙、用語精練的,而這些都是寫作技巧的內容。因此,在日常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教師也應該關注寫作技巧的傳授。寫作技巧并不是指模板的套用,教師可以通過課文或其他一些書籍中摘取的文章來進行示范講解,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優秀文章的出彩之處,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感知體會作者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主旨表達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達到的效果,從而循序漸進地積累寫作技巧。
例如,在學習《匆匆》這篇課文時,文章中有很多描寫得比較精彩的句子,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教師可讓學生多讀這些佳句,體會作者為什么寫得好,同時可通過模寫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此外,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寫作中的個性化創造,給學生留足自主探索的空間。從審題著眼,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審準題意,使寫作內容與主旨緊密結合,文章立意清楚是寫作的首要要求。教師對學生寫作的結構布局、表達方法則盡可能避免過多干涉,要以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使其既保證寫作不偏離主旨,同時又能夠寫出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千篇一律、詞不達意且毫無新意。
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應重視培養學生寫作的自信心,給予科學、合理的寫作評價,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點滴表示肯定與認可,從而使學生愛上寫作。
綜上所述,從現階段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學生寫作興趣不高、素材積累匱乏,缺乏真實情感和想象力等問題,為避免學生寫作流于形式化,語文教師應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小學生細心觀察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生活和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視野,體會他人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與寫作技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