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菊秀
優良家風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夠對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將優良家風融入學校德育中,為德育提供了鮮活的體驗,對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傳承優秀文化、抵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良沖擊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我們需要通過制定整體的規劃、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合作意識等措施,促使優良家風與德育共同發力、共同聯動,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優良家風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影響著中國社會治理、家庭教育、個人品德的發展變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黨和國家的戰略高度出發,多次強調“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性,要求黨員干部把建設良好家風作為重要任務。反映到教育教學層面,優良家風教育要積極尋求與學校教育的契合點,抓住中學階段這一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國優良家風有千百年的歷史,加上時代發展中的創新與傳承,將優良家風融入學校德育之中,對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傳承優秀文化、抵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良沖擊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
一、優良家風的內涵和內容
家風,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家族、家庭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道德規范等,并在世代傳承中固定下來,以家規、家譜、家訓為主要載體,對家庭后代成員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家族文化。家風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穩定性,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遷,也受到了社會發展的制約,本身是具有雙重性質的。因此我們對家風需要堅持辯證的態度,革故鼎新批判繼承,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家風,探究家風文化可圈可點的內容以及它所體現的現代價值。
(一)優良家風的內涵
判斷優良家風的重要依據是: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能夠對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優良的家風經過歲月的洗禮而能夠一直流傳下來,并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順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現在,我們所講的家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而是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實現國家繁榮、民族富強、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為目標,融合現代中國發展文明和世界發展文明的一種家庭風氣。
(二)優良家風的主要內容
優良家風對個人的人格塑造、價值導向、道德品格、行為習慣等都會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家風是一個家族中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長期形成的家族文化,因每個家庭不同的氛圍,家風也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家風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來說,優良家風的內容主要包括家常倫理、修身涵養、交友待人、生活教人、立節報國等。我們的研究也就是立足于優良家風這些共同點而開展的。
二、優良家風融入當代學校德育的可行性
(一)優良家風的實用性為學校的德育提供了鮮活的體驗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家風因為是以家庭、家族為范圍的文化形成,本身就是長輩對晚輩的溝通交流方式,具有通俗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這些家風家訓朗朗上口,采用這種口頭對話的教育形式比課堂的說教更能夠達成效果,也可以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創新和突破。
(二)優良家風的豐富性為學校的德育提供了廣闊的渠道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人類交流的頻繁,多元的文化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碰撞,也給我們的學校德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在時代發展中,學校的德育也在不斷尋求更為豐富的載體和平臺,突破原有的模式和資源。優良家風和學校德育都具有育人功能,都以提高人的素養和品格、影響人的言行舉止為目標,兩者在功能和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這就完美契合了學校德育的發展需求。
三、優良家風融入當代學校德育的實施路徑
(一)整體規劃,使優良家風與德育共同發力
家風教育和德育對人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因此需要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必要的時候還需要聯系學生整個高中階段,安排連貫性的主題教育,使優良家風和德育能夠互補互助。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不同教學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面臨的德育問題是不同的,在家風與德育融合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和任務作出調整和變動。比如,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德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尊師愛校,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初步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等。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家風中關于愛國孝親等內容進行補充和融合,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達到德育目的。
優良家風之所以優秀,還因為它能夠不斷地與時俱進,德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時效性,它注重解決當前社會上的現實問題。比如,老齡化社會來臨之際,“養老”“敬老”的問題日益迫切,如何實現“老有所養”不僅僅是國家政府的職責,更是一個家庭、子女所應承載的責任。但是當前不少“虐老”“啃老”現象拷問著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也在挑戰著我國傳統美德的底線。對于學校而言,依托德育的契機,開展孝親敬老的家風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素質,就顯得非常迫切了。
(二)創新教學模式,使優良家風助力德育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采用的是閉塞、被動的單向性接受知識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符合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家風和德育都是屬于思想層面的東西,不是依靠外部的強制灌輸就可以實現培養目的的。我們要積極尋求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其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去,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比如,我們可以利用視頻、講座、圖片展覽、主題班會、即興演講、表演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響。而這個教育的過程,也是家風融入德育教學的過程,是德育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利用與吸收的過程。
《雙主體德育論》中提道:“只有把學生品德引向實踐,教育效果才能夠好,同時德育實踐也是克服學生言行不一現象的最好途徑,不引向實踐的品德是毫無價值可言的。”因此我們僅僅實現家風與德育的融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時刻關注學生是否達成了認同,實現了內化與參與,并在實踐中審視自身行為,及時改正完善,這樣才是實現德育與家風的真正統一。
(三)增強合作意識,使家校德育共同聯動
環境對于人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成長環境主要是學校與家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最完備的教育是二者的結合。”因此只有聯合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對學生最具有影響的環境,形成共同協作、相輔相成的合力,共同承擔責任,強化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才能培養學生能夠終身受益的品質和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成功的家校合作應該是學校和家庭發揮各自的功能,履行各自的責任,形成合理分工、平等合作的狀態,以保持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步調一致、相輔相成、優勢互補。比如,學校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等與家風能夠相聯系的內容,并及時在家校互聯網平臺上發布學生的在校表現和取得的成績;家長需要監督孩子在家的表現,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監督孩子是否能夠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是否能夠嚴格按照學校要求完成任務,并及時在家校互聯網平臺上反饋孩子的表現,讓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輔導。建立循環互動的鏈條模式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道德的力量,增強家校合作的合力。
家風與德育在和諧中不斷融合,促進學生品格與素養的高質量發展。我們除了意識上重視之外,還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和家長的主體作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開拓家校合作的方式途徑等,促使優秀家風與學校德育教學的優勢互補,為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素養的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順應教育要求,符合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鄧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張潔.習近平關于家風重要論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9.
[3]張鋮娟.中國傳統道德教育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4]蘭英,盧婉婷.家風家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5]張旭剛.中華傳統優良家風家教的價值意蘊、現代流變與創新轉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6]劉先春,柳寶軍.家訓家風:培育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根基與有效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