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化
手機作為當下溝通的工具,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會給學校管理和自身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手機管理,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加強對高中生“手機依賴癥”心理分析及預防和矯正。
互聯網通信技術改變了日常的生產、生活,手機作為重要的通信工具,具有定位、購物、支付等多樣化的功能,高中生正處于學業學習的關鍵時期,意志品質不夠堅定,很容易滋生手機依賴癥,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一、高中生“手機依賴癥”的危害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過度依賴手機會導致身心失衡,減少與真實世界的聯系,將大部分精力放置于虛擬的網絡中。此外,由于網絡開放性、交互性的特點,信息來源較為復雜,質量良莠不齊,學生缺乏基礎社會經驗與判斷能力,容易誤入歧途。
二、高中生“手機依賴癥”心理分析及預防和矯正策略研究
(一)明確不同的依賴類型
根據心理學知識,手機依賴可以將“手機依賴癥”分為失控型、戒斷型、逃避型和低效型,不同類型具有不同的特點。失控型是指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手機上,無法離開手機,依賴程度較為嚴重。戒斷型是指學生在離開手機后會出現的心理挫敗,無法從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取得成就。逃避型是指沉迷手機是為了回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低效型是指因過度使用手機導致身心失衡,在學習工作中效率較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習慣的分析,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快速豐富學生生活,避免給學生過多的壓力,引導學生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例如,針對失控型學生來說,教師要與心理醫生共同制訂手機戒斷計劃,向學生提供專業化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對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行為進行分析,逐步戒除“手機依賴癥”。對戒斷型學生,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鼓勵學生建立正常的社交網絡,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的樂趣。對逃避型學生,此類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校園生活的魅力,使學生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體會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穩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加強以正面教育為主,強化日常的滲透教育,針對學生的“手機依賴癥”給出合理的建議。在尊重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律地使用手機。校內要安裝一定的不良信息屏蔽裝置,從源頭上控制不良信息。教師要履行自身的主體職責,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共同解決手機泛濫問題,提高家校溝通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家長全面認識到過度依賴手機的危害,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學校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教師要增強自身的親和力,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根據課時內容合理開發線下教學,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開展常態化的管理機制
“手機依賴癥”的戒除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學校內要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轉變學生對手機的觀念,讓學生正確認識到過分依賴手機的危害性,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內參加健康有益的社會活動,有效轉移壓力,自覺抵制外界不良誘惑。
例如,學校團委和心理咨詢等組織可以安排相應的專題活動,如離開手機24小時、告別手機控等活動,倡導學生文明使用手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定期組織辯論賽、手機成癮心理講座等,加強日常的教育與管理,結合當下高中生喜愛的方式進行宣傳,充分體現出學校的人文關懷。
高中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其學業壓力較大,自制力有限,過度依賴手機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針對此,學校要構建完善的干預機制,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習慣,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際交流機會,使學生認識到手機成癮的危害性,幫助學生快速回歸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1]張銳,李婷婷,葛玲,等.團體心理訓練對高中生的手機依賴及其自尊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9).
[2]曾憲紅.高中生手機依賴的團體干預研究[J].科技展望, 2017(8):347.
[3]李紅霞.高職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對策研究[J].年輕人, 2019(4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