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權
內容摘要:教育信息技術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級。歷史學科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能夠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的應用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此,教師可以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引入到歷史課堂上,以更生動、具體、深入授課內容,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信息化;深度學習;高中生;歷史。
深度學習對應的是淺層學習。對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深度學習的“深”可以從學生思維過程、學習結果和教師的課堂引領等角度分析。而信息化教學則是科技與教育共同發展而衍生的產物,它具有可視化、直觀化、便捷化等特點,教師結合信息技術輔助授課。能為高中生帶來全新學習感受,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2.0視角下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方法的探究,懇切求教大方之家。
一、落實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分析
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特點是“灌溉”、“填鴨”等,這一模式可以起到知識傳授的目的,但高中生的學習過程卻變得極為被動,這樣不僅無法保證學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識內容,而且學習長期淺層學習階段,無法實行深度學習。
(1)數據教學。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對教學對象進行線上線下學習數據的采集分析,從而研究出數據載體的行為習慣和發展趨勢,依照研究結果對教學環節、教學對象進行改進提升。數據教學通過可視化分析、數據化指導、個性化分析,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習變得簡單快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和綜合素質。
(2)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文字和圖片等形式作用于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來,配合音頻設備的使用,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3)微課教學。高中生為了備戰高考,日常的生活基本是兩點一線,壓力非常大。即使如此,還是沒有時間去消化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更不要說去挖掘重難點知識。而微課教學的亮點就完美解決此問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學生則可以利用課外時間下載觀看一個人自主選擇學習,對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復聽或者慢放,也可以跳過已經會的知識,零碎的時間就可以合理地利用起來,能夠更詳細、更有深度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高中歷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研究
(1)使用教學大數據,突破學習重難點。歷史數據看似枯燥無味,但如果能有效利用,必能起到事半功倍,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在上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時,課上安排學生完成:任務一,充滿渴望的歐洲社會(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任務二,探索發現的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辟與其它航路的開辟);任務三,漸行漸遠的東西方。利用智慧課堂即時拍照技術把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投影到公屏上。該技術使用手機拍照,即時投影到屏幕中,能直觀展示某同學在學習和思考歷史問題過程中的思路、表述,并通過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學習互評,實現真實的課堂反饋,能更有利于同學們思維的發展和對某類思維誤區的糾正,突破學習重難點。
(2)應用多媒體教學,優化學習視聽。歷史雖說具體、真實,但卻很枯燥,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溫馨的課堂氣氛。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授課方式,不僅枯燥無味,而且還使學生學習疲憊,十分困難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教師可以使用多技術融合的多媒體教學,優化學生的視聽,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在導入新課時,利用PPT呈現兩幅地圖:15世紀末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1608年明宮廷摹繪本)。要求通過比較兩幅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找出它們所呈現的世界的不同,嘗試說明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學生經過觀察圖1、圖2,可以發現15世紀的世界地圖除了經緯度、大陸的距離不標準以外,只描繪了歐洲、部分亞洲地區和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區,大面積土地仍處于黑暗之中,范圍非常有限。而利瑪竇17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呈現了更為廣闊的范圍,且對歐、亞、非、美、大洋五大洲的形狀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這種變化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各個大洲之間原本孤立的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接著我為后面的授課埋下伏筆:新航路緣何開辟?又是怎樣開辟的?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渴望與發現”的時代,共同探尋全球航路的開辟。
(3)使用微課教學,提高學習質量。為了在高考中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學,我們的同學需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多科目無限知識點。歷史學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背多分”,歷史其實是一門比較龐雜、繁瑣、學習難度比較大的科目,我們同學在學習時,存在基礎知識不扎實的情況。為了能提高我們同學的學習效率,老師可以通過微課教學,讓學生在課后下載學習,這里就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再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如,在授課《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課程時,利用希沃白板教學時間膠囊,該技術可以把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錄制下來,或者也可以使用希沃白板教學時間膠囊技術,目的是可以把整節課處理成多個知識點得微課,幫助部分上課仍不能聽懂的學生,課后可以回看重新理解,讓學生課后自主加強學習,提升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使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更對高中歷史教學也帶來很大機遇。教師應采用多技術融合教學,通過A1技術分析教學數據,這樣既能夠為高中歷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還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興趣。提升高中生知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習的深度,進而培養了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高秀鳳信息化時代下高中歷史創新教學實踐[J].數碼世界,2020(6):134.
[2]李建紅,基于深度學習的普通高中歷史課
程建設初探中學教學參考202016):63-64.
[3]潘瑾玲.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1.現代職業教育2020(1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