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摘要:高中的文言文教學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是領會文本大意、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寫作目的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要注意“咬文嚼字”,這是領悟文本意旨的最原始的基本手段。這些手段可通過扣準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化常識入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語言建構與運用? 咬文嚼字? 文言實詞? 文言虛詞? 文化常識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是其他三大核心素養之“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基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其內涵:“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語言建構”是學生在平時常規具體的文本學習中所獲得的語言文字知識,并通過一定量的積累、有意去梳理,使之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語言文字知識體系;而“運用”則是在持續的學習中學生能運用所積累的語言知識去解決文本學習或具有真實情境的具體問題。當然,當語言文字知識積累到一定量時,“建構”與“運用”是可并行的。語言的“建構”是“運用”的基礎,反之,語言的“運用”可以為語言的“建構”夯實知識你要么的根基。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基礎核心的意義與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點較多,涉及了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文化常識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如果不能一一理解,學生學習文言文也只能是淺嘗輒止,味同嚼蠟,不僅會磨滅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會導致教者難而痛,學者累而厭的后果,更有甚者,直接放棄文言文的學習。如此惡性循環,想讓學生在傳統優秀文言文的學習中獲得更高一級的發展提升與審美享受則無從談起。學生要準確理解文言文的語言文字之意,明確文章大意,才能深刻體會文章主旨,才能體悟其中情感,才能談審美享受與發展傳承。因此,文言文的教與學,旨在教師要扣準文言關鍵字與詞,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準確地理解,深入地賞析,不斷咀嚼回味,如此學生方能領會文章要旨之妙,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因些,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深刻理解并積累文言關鍵字詞,建構起文言文的語言文字知識體系,并學會在廣泛的自主學習中準確運用,在運用中體味“語言建構”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可以說,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是領悟文本意旨的最原始的基本手段。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賞實詞字形,會其意
文言實詞中,很多都是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這兩類文字一般會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所以,這兩類文字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領會文意。教師要留意扣住這些重要的實詞,在引導學生疏通文本時,有意識地作一些必要的詳細解釋。如《項脊軒志》中“待諸父異爨”一句中的“爨”字,《廣雅》有記載:“爨,炊也。”即燒火做飯之意,而“異爨”則指弟兄分家過日子。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字去揣摩作者在行文用這個字組詞的深意。所以,教師可以從“爨”字的形狀上下點教學功夫,先與學生分析該字的形狀構成:上部是模擬兩手拿著炊具甑、中間是灶口,灶下是一根根“木”柴被推進灶內,下部則是一把“大”“火”在灶內熊熊燃燒著。一個字非常直觀形象地將一幅家人生火煮食圖呈現在讀者面前,在解釋中,這個文字變得不再抽象,反而帶有了一種溫暖和諧的情感。但是作者卻將其與“異”字組成“異爨”詞,將自己對一大家族門戶隔膜、人心狹隘渙散、家族零落衰敗等情境的深長感嘆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多少也能從中領會隱含了作者無奈難言的傷感情緒。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用心去挖掘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魅力,以此來引導學生用心咀嚼這些重要實詞的字形,讓學生體悟到古代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文本,并深刻領會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獲得審美享受的愉悅之感。
二、咀文言虛詞,共其情
文言虛詞相對于實詞來說,不能獨立表達語義,只能配合實詞來構成語法結構,因此顯得不重要。但是,文言虛詞其功能除了表示語句停頓或強調、音韻調節之外,還表示語氣、語意變化和加重感情表達等。文言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而且會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清代劉淇在他的虛字專著《助字辨略》的序中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虛詞一乖,判于燕越。”他認為,文章都是由實詞和虛詞構成的,實詞是文章的體骨,虛詞是文章的性情。因此,教學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從體察文言虛詞入手,細細體悟作者的情感。如《項脊軒志》中“乃使人復葺南閣子”一句解釋為“才讓人再修葺南閣子”。其中的虛詞“乃”字,我們將其理解為“于是、才”,所以讀來給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與傷感。作者歸有光與妻子有六年的幸福恩愛生活,這對于身世悲慘的他來說是十分難得的。但中年喪妻,面對著十分喜愛卻衰壞的項脊軒,作者已無心去修葺。一個虛詞“乃”字,寫出了作者修葺心愛的項脊軒的熱情,寫盡了他喪妻之悲與臥病無奈之煩悶程度之深。抓住關鍵的虛詞,往往可以讓人更深刻地領悟到作者的情感變化。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把握情感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要虛詞,建構起文言虛詞意義與作用的知識體系。
三、品文化常識,味其旨
文言文中有許多涉及古代文化常識的語言文字,這些文字是阻礙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畢竟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久遠,而且涵蓋的范圍十分廣,而如今的學習又用得少。但是,文化常識的準確理解對學生把握文本大意和主旨十分關鍵,而且對青少年學生傳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十分必要,所以,這更應該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因此,教師可以從文化層面上抓準文化常識這一細節去深挖文本的內涵,抓住了這一關鍵點,就等于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牛鼻子”。如《種樹郭橐駝傳》的“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睱”兩句,可解釋為“我們小百姓停下晚飯早飯來慰勞那些吏役尚且忙不過來”。其中的“飧”“饔”兩個字在注釋上簡單地標注為“晚飯”與“早飯”,如果教學也僅此而已,這似乎也能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社會的統治者對百姓的侵擾,但其侵擾程度之深,學生卻難以體會。因為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的老百姓基本是一天也只有兩頓飯,即早飯與晚飯。也許文中多少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是如果了解了這里面的飲食文化,那么學生就更能準確把握當時社會統治者對老百姓侵擾的嚴重程度,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寫作此文是為了揭露并諷刺統治者的苛政煩令給百姓帶來的災禍這一主旨了。其中“飧”字的積累又聯系地輔助學生理解后續所學的杜甫《客至》一詩中的“盤飧市遠無兼味”一句,更充分地理解杜甫貧苦落泊的情狀。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引導、幫助學生從古代文化常識這一層面來將基礎的語言素養建構起來,從而更順利、更有辦法去理解其他古詩文篇目。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教學中需要重視對文化常識這一方面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文言文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需要教師的引領,學生的主動積累與梳理,理解并掌握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并在持續不斷的學習中運用構建的語言知識來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其最基本的手段是帶領學生“咬文嚼字”,這手段貫穿領會文本意旨之始與末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劉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