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妤
最近單位組織了 “一人一節課”觀摩活動,在此以其中的《荷葉圓圓》第一課時為例談一談本人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膚淺見解。
《荷葉圓圓》第一課時教案摘錄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上課前我們來猜個謎語,好嗎?
池中有個小姑娘,從小生在水中央。
綠色圓裙隨風擺,露珠把它當搖床。
(學生說謎底,教師板書:荷葉)
1、學“荷”字。我們怎樣記住這個字呢?你們見過荷葉嗎?它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答后,教師板書:圓圓)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我們再來看看荷葉,它是什么顏色?
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多美呀!你們喜歡嗎?其實不光你們喜歡,老師也很喜歡,還有很多小朋友也很喜歡它。它們是誰呢?讓我們打開課本62頁,自己來讀讀課文吧!
(教師把生字卡帖在黑板上)
2、同學們再把課文看一遍,把黑板上的生字在文中圈出來。
3、先齊認讀,再指名認讀(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然后“開火車”認讀。
4、同學們真棒!你們都讀對了。課文中的幾個小伙伴可高興了,你們知道是誰嗎?
(指名說,教師板書:小水珠 ?小蜻蜓 ??小青蛙 ??小魚兒)
三、學習課文
(一)指導學習第二節
1、我們先來看看寫小水珠這一節,它在文中的第幾自然段?老師先朗讀一遍,你們認真聽,想一想這一段講了什么?
2、誰來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小水珠把荷葉當作什么?(生答后教師板書:搖籃)你們知道“搖籃”是什么嗎?這里的“搖籃”指什么?小水珠怎樣在荷葉上?(生答后教師板書:躺)
3、在碧綠的荷葉上,一顆小水珠就像嬰兒一樣躺在上面。微風一吹,荷葉輕輕搖晃,小水珠就像在搖籃里一樣,多舒服呀!誰愿意來當小水珠,把這一節讀給大家聽聽?
4、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著……這兩個動作怎么做?讓我們一起來當小水珠,齊讀這一節,加上動作。
(二)學習3—5自然段
1、小水珠把荷葉當成搖籃。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又把荷葉當成什么呢?大家自由地讀3、4、5自然段。
2、誰來說說小蜻蜓把荷葉當作什么?小青蛙、小魚兒呢?
(生答,教師板書:停機坪 ??歌臺 ??涼傘)
3、荷葉還能成為小蜻蜓的停機場,小青蛙的歌臺,小魚兒的涼傘多有趣呀!
A、誰愿意做小蜻蜓,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
多可愛的小蜻蜓呀!它是怎樣在荷葉上(立)的,誰來做一做動作?
B、小青蛙可是把荷葉當作歌臺呢!是怎么唱歌的?誰愿意當小青蛙,把第四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
小青蛙是怎樣在荷葉上(蹲)的,大家會做這個動作嗎?我們一起來邊做動作邊讀課文。
C、小魚兒把荷葉當成涼傘,它在荷葉傘下干什么?
(生答,教師板書:游)
怎樣游來游去?誰愿意上來做一下動作?
四、課堂總結
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喜歡荷葉的小伙伴有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它們都是荷葉的好朋友,你們愿意做荷葉的朋友嗎?讓我們一起來從第一自然段讀到第五自然段,注意邊讀邊做動作。
一、教學目標不要“偏”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曾說過:“一堂好課,首先應該有明確的‘三維目標。特別是知識、能力、方法、習慣的目標要十分明確。教學目標不能多而雜,也應該避免若明若暗。否則,教學就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崔老師在13年武漢教學觀摩活動報告中指出: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能體現語言訓練點、方法習得點、能力培養點。
由此可見,教學目標是決定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故此,在課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深鉆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定下整個教學過程的基調。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教學目標要體現一個“準”字。即做到不偏離階段目標,不偏離人文目標,不拔高目標?!逗扇~圓圓》第一課時用了14分鐘教學生字,大部分的時間教耗在文本的解讀上,沒有體現出低年級的教學特點,沒有突出“識字、寫字”在小學階段的重要地位。
2、“三維”目標要體現一個“合”字。目前不少地方的教研部門都制定、印發了《教師工作手冊》,要求教師備課時制定詳細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它的出發點是提醒廣大教師在備課時要有三維目標意識。
3、目標的實施要體現一個“實”字。不少觀摩課,教者在文本解讀上煞費苦心,在學習方式上追求時尚,課堂是熱鬧了,課是更好看了,但學生的語言訓練反而弱化了。
二、識字教學不要“浮”
識字教學在小學階段到底處于一個什么地位呢?《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識字、寫字是閱讀教學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闭憬髮W的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是什么》一文中提出: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應由“之一”改為“第一”。那么,如何扎扎實實地開展識字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落實識字教學目標呢?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由于小學階段識字任務重,教學時間跨度長,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每位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課題。
二是要教給識字方法,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識字能力。識字方法大同小異,如編字謎、玩游戲、編兒歌、加減法、編順口溜等等,但教學效果卻千差萬別。筆者認為教學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識字過程代替了學生的腦力勞動,學生是借教師之法去死記,缺少真正的創造、體驗過程,所以識字教學應給學生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識字能力。
三、語言訓練不要偏向話語內容
不少教育專家都認為,語文教育的聚集點應該是話語形式,而非話語內容;語文教學要始終著眼于語言文字怎樣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實現出來,而不是表達了什么情和意。
筆者認為,教學中不要偏向人文目標,首先是人文目標的達成度應該是“明理”,不必追求“實踐檢驗”。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形成,良好習慣的養成更有效的課堂是社會。教師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不要闖紅燈,不如成人以身作則帶頭等綠燈;教師在課堂上千百次地嘮叨要講究衛生,效果不如自己隨手拾起地上的果皮、紙屑。其次是語文教學只有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注意在理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達到“潤物無聲”式的效果。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更濃,這樣才叫比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