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發現存在對“地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有認識偏差、教學方法存在弊端、地理教學資源挖掘不足、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地理教師自身思政理論素養不高等問題,并據此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地理教學;思政教育;不足;措施
作者簡介:趙磊(1988—),男,云南省安寧市昆鋼第一中學。
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因此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地理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然而目前地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存在種種不足,這些不足影響了地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陳述不足,闡明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不足與成因
(一)對“地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這一理念存在認識偏差
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地理學科獨特的德育價值,認為應當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但部分教師缺乏以地理教學為主體融合思政教育的認識,造成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生硬突兀,地理課變成教師個人的“思政座談會”,沒有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還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情就進行融合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學設計,或是了解了學情,但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甚至認為思政教育可以臨場發揮,造成在實際教學中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或忽視思政教育的現象。
部分教師對于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理解不足、認識不到位,缺乏正確的思想理論的指導,將地理教學與思政教育片面化地融合,認為只要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所謂的“情感攻勢”“正能量灌輸”“多說成就”就是思政教育。這將思政教育變成“打雞血”,刻意回避短板問題,甚至可能將愛國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畫等號[1],影響了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
(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中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弊端
目前,在多數地理課堂上,教師仍采用向學生單向灌輸知識的方法來進行思政教育。此方法雖能讓教師在短時間內大量傳授思政教育內容,但學生主體性缺失,導致學生體驗不足、獲得感弱。另外,目前結合思政教育的地理研學旅行方興未艾,一些在紅色文化基地進行的地理研學旅行理應融合效果甚佳,但實際上存在教師照本宣科,不斷說教灌輸,或是放任自流,缺乏思政教育引導的現象;存在知識點與思政內容銜接不暢,教學內容碎片化、零散化、孤立化的問題;存在學生玩重于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2]。
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實際的地理教學設計和行課過程中,沒有結合地理學科特色進行思政教育,也沒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融合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僅僅是為了體現地理教學中有思政教育而刻意為之,思政教育突兀、單向、強制,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招致學生反感。
(三)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學資源挖掘不足
地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是以具有德育性質的地理教學資源為載體實現的,具體包括教材內容、歷史事件、時事政治、地理事物等[3]。
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是部分教師只重視顯性教學資源的利用,如主要利用教材上提到的海洋權益、我國宇宙探索取得的進展等材料進行思政教育,忽視了隱性教學資源的積累和開發。教師的眼光局限在教
材上。
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二是教師在教學資源的選擇和利用上存在偏差。有的課堂上教師所展示的教學資源存在內容陳舊,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的問題,影響了地理知識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落實。有的課堂上教師呈現的教學資源比較單一,教師過于重視國家大事與重大成就或過于強調家鄉發展,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安全、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關注,這不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溯其原因,一方面是教材和教師用書因篇幅限制,能利用的資源有限,同時缺乏相關提示,并且教材資源的時效性和教材使用時長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思政教育敏感度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觀察、思考和積累。
(四)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評價體系
目前針對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評價不足,通常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多通過短時間觀察、試題練習、寫心得體會等途徑來進行,評價方式單一化、單向化、表面化,缺乏評價體系。同時針對教師思政教育設計、教學和效果的評價體系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長期以來,地理教學中存在教師忽視思政教育的現象。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針對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設計往往是走過場或敷衍了事,教學評價中缺少對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思考與設計。其次,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后,其內心思想與情感、外在行為與表現發生了或即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難以量化測定,造成教師難以通過顯性且可量化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是否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最后,教師的評價觀念不科學導致思政教育評價效果不佳。
(五)地理教師自身思政理論素養有待提高
打鐵還需自身硬。地理教師要想在地理教學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就應該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和思政理論素養。
但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存在部分教師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對自身要求不嚴,以及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的現象。首先,部分教師思想政治站位不高,難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原理解決地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很難讓學生關注、關心社會。其次,教師對自身要求不高、不嚴,造成教師不能在學生當中起表率作用。這不利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本來具有思政教育優勢的地理學科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后,教師理論知識儲備不足,閱讀量不夠,反思不到位,導致教師很難跟上教育教學的發展步伐,不能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中解決相應問題,也不能及時反思并修正教學中的問題,影響地理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解決措施
(一)改進教學方法,讓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潤物無聲”
彰顯地理學科特色,改進教學方法,避免單向灌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有效融合的關鍵。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多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來組織教學[4]。小組活動除了小組討論,還有其他形式,如小組比賽、小組辯論、小組表演活動、小組課后實踐等。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如比比哪個小組能列舉出更多我國在交通領域的發展成就,針對某地區是否應當開發旅游資源展開辯論,讓小組就亞馬孫熱帶雨林是開發還是保護進行分角色扮演,開展區域土地利用狀況調查實踐活動。豐富多樣的小組活動一方面有助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和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用地理眼光看問題的習慣,樹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此外,講授法不應被拋棄。地理教師可采用講授法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要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列舉真實、貼切的材料,進行客觀比較,客觀陳述優勢和不足,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時,喚醒學生的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避免片面引導。
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現狀去調動和引導學生,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的關鍵要提前了解學情。學生各有個性,其“三觀”、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接受度、對思政教育的態度均不相同,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以便在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合理的教學
方法。
(二)挖掘教學資源,助力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
無論是傳統課堂還是問題式教學、案例教學,都需要教學資源的助力,因此選擇合適的、好的資源,不僅有助于地理教學,也有助于思政教育的融合。
教師要利用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顯性教學資源,如教材上的中國地理、海洋權益、能源安全、深空探測等內容。同時教師要挖掘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隱性資源,如在講授交通運輸時,復興號高速列車、C919大飛機等都是可用的資源;在講授自然災害時,可以強調災害背后的人文精神。隱性教學資源更豐富,且同樣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
(三)探索并建立科學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評價體系
建立評價體系才能有效促進地理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情況,方便調整后續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參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改進不足,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第一,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課后作業、課后活動、師生交往等手段。教師可依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布置課后作業,開展課后活動,在保留地理學科特色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自由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判定在思政教育后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的變化情況。教師應當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采用多種途徑去深入了解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交談、傾聽、記錄、長期觀察、側面了解、搜集作品,并可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
第二,評價要場景化和細化,但也要有原則。在不同場景下評價學生思想領域的不同方面要有不同的量化指標和評價細則,評價要盡可能反映學生的內心活動和外在行為變化。教師要在應用過程中反復修改評價體系,凸顯地理學科的特點,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評價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四)提高地理教師自身的思政理論素養
教師是地理教學的設計者、執行者、評價者,地理教師需提高自身的思政理論素養才能讓具體措施落地,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地理教學中。
首先,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嚴肅性和科學性,從思想上重視思政教育,這樣才能進行理性科學的思考,嚴謹認真地篩選教學資源。經過篩選的教學資源才能用于面向學生的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其次,教師要不斷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蘇霍姆林斯基就曾建議教師讀三種書:學科方面的書、榜樣人物與榜樣事跡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如果地理教師可以常閱讀這三類書,對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會有莫大的幫助。教師閱讀學科方面的書,一方面能充實學科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能學習有效的、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更游刃有余地融合思政教育。教師閱讀榜樣人物與榜樣事跡的書,能修正自己的“三觀”與行為,在學生面前能以身作則、知行統一,起到正向引導作用。教師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有助于科學分析學情,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的落地。
最后,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反思與觀摩學習。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師要切實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再在反思中修正不足。同時,教師要進行同行之間的觀摩學習,汲取他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讓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有效落實并取得實際教育效果。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教師積極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才能實現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家國情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高書蕾.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9.
[2]張穎,馬金龍.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研學旅行融合路徑探析:以“六盤山上重走長征路”研學旅行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05):230-234.
[3]王群.點亮高中地理教學的德育之光[J].考試周刊,2014(37):138.
[4]馬曉梅.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高考,2020(3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