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桐 牛亞瓊 丁禮澤 張芳 張婉月
摘要: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效用。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數據,通過因子分析法得出影響河北省圍場縣新農人培育意愿的因素,并做出進一步分析,知影響新農人培養的因素為七個,并將其歸結為三個公因子,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實施精準培育人才等對策,以期為河北省圍場縣農業發展提供借鑒,促進圍場縣農業經濟發展。
關鍵詞:“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新農人;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05
0引言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性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04-2022年連續十九年中央發布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具有區域特色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域生態優勢明顯,“華北綠肺”“天然氧吧”成為靚麗名片,綠色有機農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發展潛力巨大;特色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圍場縣先后被確定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國旅游明星縣、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等。
1圍場縣新農人培育現狀分析
1.1圍場縣地區經濟現狀
圖1為2010-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在2010-2020年間,河北省圍場縣地區總產值總體呈現出增長態勢,2010-2014年這四年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逐年下降,2014-2017年其增速緩慢回升,2017-2020年增速又逐年下降,十年間圍場縣區域經濟增速處于波動狀態,尤其在2020年,疫情對各行各業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指揮領導下,雖然增速大幅放緩,但地區生產總值較2019年仍處于上升態勢。
圖2為2019-2020年圍場縣農林牧漁業產值折線圖,其中黃色實線代表2020年圍場縣農林牧漁業產值(萬元),藍色實線代表2019場縣農林牧漁業產值(萬元)。
經計算,2020年圍場縣地區總產值的57.23%來源于農林牧漁各業,農業是圍場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20年較2019年農林牧漁各業產值除農業部門外均呈上升趨勢,根據圍場縣2010-2020年統計年鑒,占主要地位的部門均為農業部門,可見農業是圍場縣區域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為發展現代化農業,進行產業化、集約化經營,強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與流動,切實提高要素運用效率與質量的過程人才不可或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亟須懂農業、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故新農人的培育是必要的。
1.2勞動力現狀
(1)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圖3為此次參與調查的受訪者受教育程度圖,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與圍場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顯示的全縣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人口數量從整體上看相近,故問卷作答主體能夠以小見大反映圍場縣全縣情況。
(2)勞動力數量較多但逐年遞減。2010-2019年圍場縣統計年鑒顯示圍場縣的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較高,2010年高達72.67%,但隨時間推移,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到2019年比例為58.19%。2019年全縣流動人口為106601人,占全縣常住人口19.87%,這部分流動人口中不乏農業勞動力,勞動力的外流不僅是量的外流,更是質的流失,從而一系列問題便現出來:誰來種地,誰會種地,誰愿種地。
(3)超一半勞動力尋求專業種養技術指導。農業增產對農戶的種養技術與方法有較高要求,圖4為受訪農戶遇到農業種養問題時尋求幫助的渠道,22.22%的受訪者依靠自己多年的種養經驗解決,30.95%的受訪者通過互聯網查資料的方法解決,34.13%的受訪者通過詢問有種養經驗的親戚朋友解決,10.34%的受訪者通過詢問鄉鎮農技服務站或農業合作組織尋求專業指導,2.38%的受訪者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尋求幫助,超一半的受訪者尋求專業技術指導。農業科技化是農業增產最關鍵的方法,因此,打造地方性“新農科”建設;重點關注發展圍場縣已成立的鄉村振興學院及實訓基地建設;致力于初級農產品轉化率的提升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把培養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獻身農業農村事業的高素質“新農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打造一支知農、愛農、為農的鄉村振興隊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夯實的人才支撐基礎。
1.3耕地現狀
農業對土地具有特殊的依賴性,經實地調研,圍場縣的某些村的耕地呈小規模、分散化、碎片化,小規模、分散化經營格局是中國農業高成本的一個重要起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政策紅利已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帶來的邊際收益減小,加之戶均耕地面積較小、地形受限、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機械化操作意識和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農業機械化種植難以實現。科技與農業的融合存在阻礙,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政府應適當重構改進區域發展方案,繼續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流轉服務體系,以應對耕地面臨的問題。
2圍場縣新農人培育影響因素分析
2.1數據來源
課題組于2022年1-3月采用隨機調查的方法以發放問卷和個案訪談的方式隨機走訪調查了河北省圍場縣3個鄉鎮的20個村的126名農戶,問卷內容包括農戶基本信息和關于新農人培育意愿等,發放的問卷全數回收,篩除無效問卷2份,有效問卷達124份。
2.2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通過降維,將眾多具有共同特征的因素歸集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用以解釋信息的一種方法。
(2)構建多元回歸模型。
x1=a11F1+a12F2+a13F3+…+a1nFn+e1
x2=a21F1+a22F2+a23F3+…+a2nFn+e2
…
xm=am1F1+am2F2+am3F3+…+amnFn+em
(3)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說明。
其中x1x2x2…xn為原始變量,F1F2F2…Fn為因子,e為隨機干擾項,建立的模型形式為:X=AF+e
(4)圍場縣新農人培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的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結合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公因子提取,運用愷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將數據旋轉,本文先將四級量表形式的問卷所得數據量化后對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分析。
表1為可靠性分析即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數公式中α表示信度系數,一般情況下,α≥0.9,則表示內部一致性最好,當0.7≤α<0.9時,內部一致性好,當0.6≤α<0.7時內部一致性可接受,故克隆巴赫系數為0.691時信度可接受。
表2為效度分析,KMO的值為0.702,表明數據效度較好,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為0,變量間相關性較強,故卷整理所得數據的信度效度均滿足因子分析條件。
表3為總方差解釋表,共提取出三個公因子,三個公因子的提取載荷平方和累積為71.559%,說明所有原始變量中71.559%的信息可以被較好解釋。
表4為因子得分協方差矩陣,由于該矩陣的從左上角到右下角對角線上的元素均為1,除此外均為0,拒絕各變量間獨立的假設,故該矩陣是單位矩陣,說明這四個因子是不相關的。故得出的數學表達式為:
F1=0.020x1+0.403x2+0.078x3+…+0.460x7
F2=-0.025x1-0.118x2+0.304x3+…-0.110x7
F3=0.869x1-0.265x2-0.007x3+…+0.007x7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公因子1在政策宣傳、基礎設施、新農人認知三個原始變量中具有較大載荷系數。為使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政策紅利,政府可利用圍場縣電視臺、交通廣播等方式宣傳國家和縣域最新農業政策,做到惠農信息流通通暢,信息對稱;同時加強宣傳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取得的喜人成果,營造尊重農業的社會風氣,糾正“農業低下”的偏見。圍場縣的文化和休閑類公共基礎設施也尤為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是吸引高素質勞動力回流的必要但不是唯一的條件,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社會效益巨大。
“互聯網+”農業培訓意愿、電子商務服務站發展現狀兩個原始變量對公因子2的影響較大,其中影響最大的原始變量是“互聯網+”農業培訓意愿。網絡的力量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增效,最終推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使國家給予圍場縣的電商發展專項撥款發揮最大效用,電商產業鏈建設持續優化,最大限度避免電商產業圈成為“空殼圈”;圍場縣的電商人才培訓中心可優化課程體系,實施重點人才重點培養,優秀運營人才積極運用,普通人群做到知識普及,深入實施“產業升級、龍頭帶動、品牌培育”工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扶持地區特色產業,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公因子3受接受培訓意愿、受教育程度這兩個原始變量的影響較大,其中影響最大的變量是接受培訓意愿。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度逐年加大,農戶的經營主體意識有所提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從職業教育角度培育高素質農民,對非自給自足的理性小農進行種養技術、銷售進行專業指導勢在必行,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協調對“可培養農戶”加大技術輸出力度,完善有針對性的應用型農業課程體系,避免冗雜,優選師資團隊,配套培訓后的實踐性指導,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驅力。
3結論
本文通過對圍場縣農業發展現狀、農村勞動力現狀、耕地現狀以及農戶的培養意愿進行調查分析,其中影響新農人培育的因素有政策宣傳、基礎設施、新農人認知、“互聯網+”農業培訓意愿、電子商務服務站現狀、接受培訓意愿、受教育程度。經分析得知圍場縣農業發展空間較大,農業產業各部門間的結構有待優化;勞動力素質提高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土地流轉方面需加強農村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市場有效配置農村資源,使農村資源充分利用。政府帶頭、社會各方配合去解決這些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驅力,促進圍場縣新農人培育,使得圍場縣農業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駢高玲.農村宅基地不動產登記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06):54-55+57.
[2]喬志霞,霍學喜.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5):61-73.
[3]羅必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與方向[J].農村經濟,2017,(01):1-10.
[4]呂勇.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新農業,2021,(11):62-63.
[5]李逸波,張亮,趙邦宏,周瑾.中日比較視角下的日本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研究與借鑒[J].世界農業,2016,(05):186-193.
[6]倪慧,萬寶方,龔春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國際經驗及中國實踐研究[J].世界農業,2013,(0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