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適應社會的基本條件,需要在幼兒階段就培養起來。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幼兒教師要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班幼兒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自主意識,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幼兒教師要用足夠的耐心、巧妙的教學方式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兒逐漸成長為獨立自主的人。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意義及影響因素,提出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質量的建議,以期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獨立性;幼兒園
作者簡介:楊倩(1984—),女,廣西北流市幼兒園。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從家庭生活邁入集體生活,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生活自理問題。因此,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園主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小班階段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的幼兒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善于學習和模仿,其行為習慣可塑性強。筆者通過分析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意義及影響因素,提出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質量的策略,希望能給小班幼兒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一、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獨立性
很多幼兒教育研究者認為,獨立性是幼兒教育的第一目標[1]。獨立性是指行為上具有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思想上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受干擾,自己選擇,自己做主[2]。幼兒擁有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就能夠按照規則去做事,目標明確,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想象,喜歡思考,愛問為什么,有強烈的好奇心,會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發現竅門等,從而逐漸擁有獨立的能力與精神。可見,幼兒養成生活自理能力是具有獨立性的基礎,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獨立性。
(二)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小班階段發展非常迅速,幼兒教師在此階段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在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學習的生活自理行為與在家中培養的生活習慣是不一樣的,幼兒在幼兒園幾乎每天都要接受新鮮的生活自理技能訓練,他們會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也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求知欲和動手操作興趣強烈的幼兒會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指導,也會不停地和教師、同學交流,提出問題。幼兒每學習一項新的生活自理技能,就會有多次與教師和其他幼兒溝通交流的機會。因此,在教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幼兒能夠一邊學習生活自理技能,一邊傾聽、表達,這就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也有助于增進幼兒與老師、同學的感情,從而為幼兒以后更深入的社交奠定良好的基礎[3]。此外,學習到一定生活自理技能的幼兒往往充滿自信,回家后樂于與家長交流,把在幼兒園一天所學、所見、所感分享給家長,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有利于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具備自我服務的技能,能自己完成生活中各種事情。學吃飯一般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很多幼兒在入園前都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吃飯這件事,進入幼兒園接受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后,幼兒就要認真學習就餐技能。比如,教師會教幼兒掌握使用勺子的方法,讓幼兒能用一只手捧起小碗,用另一只手握緊勺子,平穩舀出食物,將食物準確送入口中,完成就餐動作。幼兒能完成這些連貫的動作,自己吃飯,會無形中增強自信心。幼兒學會吃飯后,教師會進一步教授幼兒其他生活技能,比如穿衣、洗臉、疊被子等,久而久之,幼兒就能自主完成很多原來需要家長包辦的事情,幼兒的自信心會得以不斷增強。此外,學會了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后,幼兒還能夠進一步嘗試學習其他技能,比如剪紙、寫字、拼積木等。如此幼兒能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就能在教師和家長的鼓勵中進一步增強自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滿足感,為日后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二、影響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因素
(一)幼兒個體發育的差異性
幼兒個體發育的差異性會影響教師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小班階段的幼兒往往身體發育較快,學習能力較強,但是也有的幼兒發育較慢。在行為表現方面,發育正常的孩子身體協調能力比較好,能夠平穩走路,但發育較慢的孩子身體平衡性差,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在認知方面,發育正常的孩子能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順利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而發育較慢的孩子常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能掌握部分知識和技能。
比如,筆者在教授小朋友“七步洗手法”時,通過兒歌傳唱、教師示范、互相表演、洗手練習等多種方式指導幼兒,大部分小朋友都會唱洗手的兒歌,能順利示范洗手的動作,能將洗手的步驟準確說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養成洗手的習慣。但有些發育較慢的幼兒經過反復練習和觀摩其他小朋友的操作,卻只能完成洗手的幾個步驟,記不住“七步洗手法”的完整流程。因此,筆者沒辦法統一教學方法和進度,需要想辦法實施個性化教育,這就會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效率。
(二)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兒童最早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父母教育理念比較落后,比如僅關注孩子的文化知識學習,忽略孩子的生活技能學習,認為隨著年歲的增長,孩子自會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不需要專門培養。還有的父母缺乏循循善誘的耐心,急于給孩子傳授技能,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到位。此外,筆者還注意到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將孩子交由家中老人教育。在這樣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溺愛孩子的現象較多。在有的老人眼中,孩子的一切小事都是大事,他們總認為幼兒太小,不具備自己吃飯、穿衣、穿鞋、如廁等自我服務的能力,所以他們直接幫幼兒完成各種生活小事。還有的老人怕麻煩,比如擔心孩子吃飯時掉飯粒、撒菜湯,弄臟衣服和桌子,為了省去飯后收拾的麻煩,干脆給孩子喂飯、夾菜。在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幼兒一次次被剝奪學習、鍛煉的機會,很難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到了幼兒園中也就無法很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從而影響了教師生活自理能力教學的開展。
(三)不合理的幼兒園教育方式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在幼兒園里完成,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方式會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良好的幼兒園教育方式下,幼兒能夠很好地掌握足夠的生活自理技能,在生活中會自覺按照步驟做事情,遵守規范的操作標準。但若是在不合理的幼兒園教育方式下,幼兒的生活自理技能可能會學得不到位,經常會忘記做事的步驟,或者出現不遵守規則的行為。目前,有的幼兒教師存在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問題。比如習慣手把手幫幼兒做事,而不是指導幼兒自主做事。這部分教師認為小班幼兒入園時間尚短,還不具備學習生活技能的能力,因此他們習慣性地包辦幼兒的生活小事,使得幼兒缺失了鍛煉的機會。此外,有的幼兒教師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他們大部分都比較年輕,還沒有育兒經驗,對幼兒缺乏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足夠的耐心。而教授幼兒生活自理技能是一項煩瑣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有的教師會出現說話不耐煩、責怪幼兒等行為,這樣會影響幼兒學習生活自理技能的積極性,也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
三、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質量的策略
(一)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在身體和心理發育方面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教師可根據幼兒評估量表,了解班級中每個幼兒的身心發育情況,再基于對幼兒的充分了解,科學合理地對幼兒進行分類教育。比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以多肯定他們,多讓他們展示各種生活自理技能,并鼓勵他們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幼兒,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先慢慢教會他們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再鼓勵他們學習有難度的技能。此外,同齡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兒階段發展水平有較大的不同,一般而言,男孩接受知識的速度要比女孩慢。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多指導男孩學習生活自理技能,或讓女孩多幫助男孩。但是要注意不能用類似于“男孩學得慢”“女孩更優秀”等話語去督促幼兒學習。性格開朗的幼兒往往也會比內向的幼兒更敢于嘗試新技能,更容易接受新技能。教師可以選擇性格開朗、學習能力強的小朋友做帶頭示范,同時要注意指導內向的小朋友,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總之,教師要在尊重幼兒的差異性的前提下,合理運用教育方式,引導幼兒形成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二)教師要促成家校合作,與幼兒家長形成教育共識
家長和教師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共同培養幼兒。教師要定期把幼兒在幼兒園中掌握生活技能的情況通過文字或視頻的形式告知家長,積極與幼兒的家長溝通,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給家長提供一定的指導建議,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步。教師還要鼓勵家長在家中積極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技能,并把幼兒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比如,當幼兒在幼兒園學完吃飯的方法后,教師可以告訴家長幼兒的技能掌握情況,并讓家長等幼兒回到家后,讓幼兒獨立吃飯,自己在一旁適時指導幼兒,當幼兒吃完飯后,可以及時表揚幼兒,增強幼兒的信心,最后把幼兒在家中的技能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幼兒教師尤其要多與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老人溝通,以恰當的方式告訴他們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讓他們意識到溺愛孩子、包辦教育的危害,鼓勵他們多給幼兒鍛煉、試錯的機會。幼兒教師要努力促成家校合作,爭取幼兒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生活自理技能的培養過程中來,共同給幼兒更好的教育。
(三)提高幼兒教師職業素養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身心發育非常重要,而幼兒能否掌握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素養。因此,幼兒園和幼兒教師要著力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從而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質量。幼兒園方面,幼兒園一是要把好人才關,對任職教師進行全面、嚴格的入職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讓其上崗。二是要對教師進行定期考核、監督。根據各項教育指標對教師進行測評和考核,定時對教師所教班級的幼兒進行全員檢測或隨機抽樣檢測,給家長發放問卷,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方面,教師要增強職業的使命感,意識到幼兒教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要提高教學技能,積極參與學習和培訓,積累各種先進的教育方法;要多了解幼兒,用愛心和耐心對待幼兒,不斷提高教育水平。
結語
小班階段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今后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獨立性、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先意識到幼兒個體發育的差異性、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幼兒園教育方式都會影響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然后再采用適當的策略對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培養。此外,家長也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摒棄包辦觀念,多給幼兒鍛煉的機會。家校要通力合作,共同實現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陳娟.淺談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95.
[2]唐詩琪.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對策[J].文學教育(下),2020(05):146-147.
[3]林文雯.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廣西教育,2019(0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