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娜

[摘要]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新生力量。一方面,青年教師為學校發展帶來新思想與新活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師也面臨教育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現實問題,加之缺乏富有成效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和提升計劃,其職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省級規劃課題“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生成研究”的引領下,我們聚焦于青年教師的教學、研究和發展,積極探索基于校本研修的青年教師職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 校本研修;青年教師;教師職業發展
教育是青春的事業,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與時俱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教學大計以師為本,教師肩負著培育新時期好青年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因此,教師職業發展是多方所需,國家和社會發展尤其是教育發展,客觀上要求不斷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更是教師職業發展中教師在職業融入進程中的最關鍵階段,是在生存狀態、教育教學工作、生活態度等諸方面實現與職業共生的發展、躍遷的生命化過程。如何有效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融入,實現職業發展,還得立足于校本研修。
一、校本教研的界定和特點
顧名思義,校本意為以校為本,研修意為深入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實現教師的自我提升。校本研修是指以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切入口,在本校發展目標及本校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基本方向下,依托學校自身力量,借助自身優勢資源,以學校為陣地,以滿足本校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為根本目的,有層次、分階段的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有機融合的過程及活動。
具體來看,校本研修有三大特點:首先,校本研修的主題是學校、教師實際教學中發現、思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由專家批示的問題,即使有的問題看起來很小而膚淺,但確是必須研究與解決的問題;其次,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以促進學校、教師的發展為目的,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實現一點點、一步步、多方面的發展;最后,校本研修的核心策略是“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化”,從研修目的、研修內容、研修形式、研修活動到過程管理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實現校本研修的“研與修”一體化,進而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
二、校本研修促進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意義
1.校本研修:引領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師隊伍建設是關系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培育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隊伍,是全面落實《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根本保證。推動學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既是青年教師自身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所學校提升師資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借助校本研修強化對青年教師的理論培訓,是進一步增強教師政治思想素質的必要手段。學校始終以正確的政治思想引導青年教師,積極幫助青年教師改變教育思路,逐步形成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觀和教學質量觀。
2.校本研修:優化青年教師繼續教育的必然選擇
繼續教育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助推器,是青年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獲取發展動力的重要方式。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自身的能力完善和專業提升,只有牢牢植根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國家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關于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劃與要求統領下,探索“學教研訓評一體化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校本研修的功能,推動青年教師在學校環境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
3.校本研修:提升青年教師教科研水平的關鍵支撐
科研與教學是相互作用、互相促進的,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直接決定著其在實際教學中所能達到的最佳效果。同時,教學實踐又承擔著為科研提供實踐驗證的作用。開展校本研修可以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淡化青年教師對科研的神秘感,推動青年教師提升職業發展水平,促進新手教師規范教學行為,成長為會課堂教學、懂課堂管理的成熟教師;成熟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思想、豐富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結構,成長為具有較強課堂教學能力、初步奠定教學風格基礎的教學能手;開展校本研修能夠促進教師掌握教育教學論文、課題申請、案例(含課例)研究等不同類型教育研究文本寫作的基本規范,培養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
三、校本研修助力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路徑
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必要途徑和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基本途徑,校本研修在具體實踐中必須慎重而規范,我們積極探索構建“學教研訓評一體化發展共同體”。在共同體研究過程中對青年教師進行參與式培訓,發揮共同體的聚合功能和效應,實現青年教師個人和群體職業素養的整體提升。
1.同伴互助,組建成長共同體
青年教師的學識與智慧具有突出的建構性、鮮明的個體性、現實的情境性、實踐的創新性。青年教師對于其自身職業發展的認知和理解,主要來源于“內部”自身建構,而不僅僅依靠“外部”學習獲得。因此,校本研修要注重研修團隊內部的同伴互助,組建同伴成長共同體。
良好的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模式應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校本研修以青年教師團隊的共同進步作為活動的出發點和目標,以青年教師的發展為中心,圍繞青年教師集體的發展,并以青年教師集體能力的提升為目標。第二,校本研修以明確的研修目標為導向,研修目標既要從宏觀上提高青年教師的協同合作能力、促進青年教師集體的專業發展,還應有更為明確的、具體的、微觀的目標。比如,在每次校本研修活動開始前明確告知教師本次研修活動所應習得的知識、解決的問題及期望達到的目標。第三,靈活多變的組織形式。研修團隊可以由橫向的同質學科伙伴組合、縱向的異質經驗伙伴組合、共主題研究伙伴組合三種類型交叉融合而成的、具有互補共生特質的研究共同體,在多向互動和整體聯動中實現青年教師職業素養的整體發展。
2.聚焦課堂,打磨優秀課例
課堂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陣地,更是青年教師成長的主陣地。因此,對青年教師的校本研修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而展開,按“集體備課—提煉問題—教學實踐—對話反思”的程序,組織以課例研討為載體的參與式研修活動。(1)集體備課:依托同質學科伙伴組合開展集體備課,充分解讀教材,預設教學流程;(2)提煉問題: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提煉整理合乎學校實際、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課堂教學問題,形成課例研修主題;(3)教學行為:以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課堂教學;(4)對話反思:執教者反思說課,同學科教師發言,對課堂進行充分討論與對話。
聚焦日常課堂之外,學校制定三年發展賽課研修制度。通過同主題授課、單元同整、同課異構等形式,以賽促研,為青年教師的成長賦能。
3.課題引領,提升科研能力
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是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途徑,也是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課題研究的過程往往是團隊成員協同合作的過程,研究團隊中有骨干名師,也有青年教師,不同發展層次、不同教學水平的教師以課題項目為載體共同溝通,相互交流、學習和指導,使得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處于平等交流的研修狀態,共同成長,促進專業發展。自開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以來,我校積極倡導并鼓勵青年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多個課題得以立項,其中包括市級規劃課題、區級規劃課題、區級小課題等。青年教師以課題為依托,在骨干名師的引領下,經歷“課題的選題—課題研究—實踐論證—成果梳理”的全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其職業化發展。此外,我校還組織開展了“生成教育”校級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學術科研氛圍濃厚。不同于市區級規劃立項課題,校級課題以學校為本,注重研究的過程,更接地氣,關注的是青年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困惑與思考。校級課題研究的實施與推進,有利于青年教師初步嘗試并體驗課題研究,增強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4.規范培訓,引領教師成長
校本研修的相關培訓工作具有系統化、規范化、組織性和目的性等特點,需科學制定青年教師培訓計劃、骨干教師培訓計劃和科研型教師培訓計劃等。有了制度的保障,校本研修才有據可依、有的放矢。培訓時可以聘請校外比較知名的教育專家、行業內的教學骨干來為青年教師開展專門的講座,也可以組織青年教師走出去,到先進的單位進行觀摩學習,有意識地對比反省,從而全面認識自身不足并加以改進,不斷提升自己。近年來,教育部大力發展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為青年教師的校本研修提供了強有力的優勢資源,學校可以依托提升工程2.0的研訓平臺開展以校為本的網絡研修及校本研修。
5.以評促研,建構評價體系
有效的校本研修評價是提升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學校開展校本研修需建立有益于教師職業發展的評價體系。
第一,校本研修評價的主體是教師,青年教師通過校本研修的自評、互評以發現問題,明確方向,獲得發展動力。其中,校本研修評價關注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這也是校本研修評價的基本理念。
第二,在校本研修評價的時空范圍內,需關注青年教師的未來評價,而不應局限于青年教師的當前狀態;評價不僅包括研修結果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校本研修會存在較長的活動周期,注重過程性評價更有利于促進青年教師不斷反思、持續探討、主動行動,幫助青年教師攻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第三,校本研修評價體系的建構要以教師職業發展目標為導向。不同教學水平、不同發展階段的青年教師會有不同層次的專業發展和職業追求,學校要根據本校的發展理念和規劃、青年教師的發展需要和職業追求等,逐步細化青年教師在各個階段、不同層面的發展目標,設置階梯化的指標,構建“以校為本”與“分層評價”相結合的、個性化的、可持續的校本研修評價體系,激發青年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積極主動性,不斷提升青年教師專業水平。
[本文系廣東省201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項目課題“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生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0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曲鐵華,牛海彬.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解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7(09).
[2]孫琳.立足課堂的校本研修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9(02).
[3]楊慶余.略論校本研修的核心價值[J].現代教學,2012(Z1).
[4]劉贛洪,張希麗.近三十年來我國教師培訓模式變遷之知識圖譜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8).
[5]朱俊華.校本研修:貼地行走的教研模式[J].基礎教育參考,2019(04).
[6]倪文君.新入職教師培訓模式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0(01).
[7]林章林,夏顏.基于學習圈理論的“六維三重循環”教師培訓模式建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05).
[8]程昱華.以校本研修助推教師專業成長[J].中國教師,2021(04).
楊曉娜? ?廣東省深圳市桂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