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煬
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教學中時刻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與學生的互動狀態(tài)不斷調整教學思路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需要一定規(guī)則,又在一定時候拋棄規(guī)則的方法。生成性教學具備參與性、非預設性與交互性的特征,高中地理教師想要打造生成性課堂,就必須遵守生成性課堂的原則和要點,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優(yōu)化課堂質量。
一、制訂彈性化的教學方案
生成性教學有著極強的非預設性,但這不代表要拋棄教學計劃,反而是要制訂多樣化的教學計劃,進行彈性化設計,保證課堂的靈活性,讓課堂真正起到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深刻思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作用,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課堂是為他們服務的,以他們?yōu)橹行模皇窍裢瓿扇蝿找粯痈處煹牟椒プ摺?/p>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要做到制訂彈性化的教學方案,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經驗以及掌握程度等進行大致了解,然后將其作為制訂教學方案的參考內容。例如,高中地理的第一堂課,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十分重要,也是讓學生消除對地理學科的抵觸心理的關鍵課,所以在學習第一節(jié)“宇宙的地球環(huán)境”時,可以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對“宇宙”“地球”“地理”三個名詞的理解和認識,然后為學生播放時長控制在三分鐘以內的宇宙與地球環(huán)境紀錄片,通過圖像、聲音等為學生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行星”“星云”“恒星”等概念。教師如果事先了解學生的特點,就可以預見到,或許一部分學生對生活中見到的“流星”很感興趣,而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在課本中找答案,嘗試自己解決。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可以了解到“流星是由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組成”,而教師可以運用更為科學、嚴謹?shù)恼Z言幫助學生拓展這一知識點,讓學生了解流星是在繞日運動時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的種類也包含多種,如流星雨、單顆流星、火流星,而一些學生在聽到這樣的內容時會引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如:為什么很少聽說流星撞地球的事情呢?教師則可以向學生延伸“隕星”的概念,并且讓學生知道大部分的流星在還未落到地球地面上時就已經燒為灰燼。總之,教師要在課堂之前盡可能地多做出一些預設,然后準備許多的知識點,但同時要注意把握教學的整體方向和目標,防止在延伸的過程中講得過深、過遠,偏離學生實際,對一些非教學大綱上的引申內容可以只做簡單講述。
二、加強對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
生成性資源的概念是相較于課前固定資源而言的,更具有動態(tài)性,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就可以作為一種生成性資源被應用于教學。教師需要對生成性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打造師生良性互動的課堂,對學生的生成性資源進行正確判斷,將不利于課堂重難點突破的“攔腰斬斷”,將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深層次思考的予以提煉。
每個學生的思維存在差異,所以面對一個知識點時可能會向教師拋出許多不同角度的問題,而教師這時就需要思考,哪部分內容是對于突破課堂重難點有效的,可以予以深度解答或以發(fā)問的形式激活學生思維,而哪部分內容是無須深究的。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教師要注意把控問題的開放性程度,避免在課堂上“無限制的討論”反而干擾正常教學。同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資源,例如,在學習“生物圈與植被”時,教師讓學生比較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不同,而有一個學生卻提出:落葉闊葉林沒有落葉的時候,又該如何與常綠闊葉林區(qū)分呢?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之間的異同,以及在夏季該如何分辨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并通過上網搜集圖片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比較二者的不同。如樟樹林作為常綠闊葉林的一種,其葉片具有葉面呈革質、光滑無絨毛的特點,而楓樹林作為落葉闊葉林的一種,其葉片具有呈紙質、寬且薄的特點。
三、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生成性課堂
生成性教學要求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播者依然發(fā)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許多時候考查的其實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要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教師就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習慣一步步思考,最終突破認知局限。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指的是將學生帶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更加有代入感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為了達成生成性教學目標,教師要在課堂中提出具有爭論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開展熱烈的討論。例如,在高三總復習階段,教師在PPT上展示出某地的地形等高線圖,然后讓學生回答從圖中都看到了哪些地理知識點。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根據(jù)等高線圖判斷出了該地的地勢特征,坡度的陡緩差異,是否存在平原、丘陵等地形,山體是否存在陡崖、山谷等,有無河流、河流的密集程度等。然后,教師加入各種假設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如教師在圖中某地標出了經度與緯度,學生則會思考該地屬于哪個省份,屬于哪種溫度帶,植被類型是什么,屬于四大地區(qū)的哪一個,是否處于人口密集區(qū),農作物熟制以及該地可能屬于我國哪個著名地形區(qū),河流是否有冰期與汛期等。而當教師在圖中標注了城市中的別墅區(qū)或文化區(qū)所在地,學生又可以大致判斷出該城市的風向以及河流流向等。總之,學生在教師的深入引導中可以不斷豐富自我知識體系,逐漸形成地理思維,提升地理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而高考所考查的無外乎也就這些內容,學生經過充分的鍛煉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應對各種讀圖題目,養(yǎng)成在地圖中迅速提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在回答題目時盡量做到全面,不丟要點。
四、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生成性教學圍繞學生展開,而學生的思維存在不可同一性,且不同學生之間對地理知識的接收程度又存在差異性,所以教師在開展生成性教學時經常出現(xiàn)無法兼顧所有學生水平的情況。同時,生成性教學需要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用知識與經驗加以解決,而有些學生卻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
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而正是這些差異導致課堂效果無法很好地展現(xiàn),所以教師可以在班級內成立地理互助小組,選擇地理成績后十名的學生由教師負責平時查看作業(yè)和查問情況,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布置更加基礎性的作業(yè),其他成績落后的學生由地理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跟得上班級學習的節(jié)奏,補齊短板。同時,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學生集中犯錯的題目和學生認為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然后在班級內進行集中講解,也可以組織不記名投票,了解學生關于課堂的建議與意見,如教師講課是否存在語速太快導致沒聽清的情況等。此外,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讓課堂氣氛更活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對提出具備探討價值的問題的學生予以獎勵,可以是口頭形式的,也可以是物質形式的。
五、開展多元化教學評價
評價的方式和內容對整體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教學評價的標準可以作為目標指令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要保證生成性教學質量就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過程中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生成的要求進行反思,盡可能地豐富評價體系,讓評價起到補充作用,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平時的課堂評價、作業(yè)評價時可以以“肯定+引導”的語言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某位學生回答“地球的哪些物理性質有利于地球生命的存在”問題時出現(xiàn)答案缺失,如只想到了地球上有水和大氣這兩種因素,忽略了地球的溫度因素,教師可以對學生作業(yè)做出評價:“整體思考方向正確,但還有缺失的部分,可以嘗試從生命維持所必需的條件出發(fā)思考,或者與太陽系中其他星球的特性進行比較,建議精讀教材內容,理解地球的特殊性。”學生在接收到這樣中肯的評價時既不會打擊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還會感到受到教師的關注,更有學習的動力,并且會依照教師給出的建議進行深度思考、補充答案,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在下次遇到題目時也能舉一反三地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或對比的方法思考題目。如在面對題目“分析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時,學生會想到類比地球,總結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并且根據(jù)火星是否滿足生命活動的必需條件作出更加嚴謹、有依據(jù)的判斷,減少答案不完整的可能性。其次,教師要重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如學生自評、小組內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等,盡量排除主觀性,讓學生可以在較為客觀真實的評價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此外,教師要善于利用各類資源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評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歸納本,并教給學生錯題歸納的方法和要求,統(tǒng)一對學生錯題歸納的質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作為學生評價的依據(jù),如某位學生在錯題歸納初期所犯的基礎知識點記憶混亂型錯誤較多,但到了后來已經很少記錄此類錯題,更多記錄的是一些需要多種知識點思考的高難度題目,這一點也與該考生成績提高、錯題率降低明顯吻合,教師可以酌情對該生給予表揚式評價。
綜上所述,生成性教學重視動態(tài)靈活,這樣的教學模式克服以往死板、教條的弊端,更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對事物進行深層次思考,而地理學科涉及的知識多且雜,正需要學生具備綜合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制訂彈性化的教學方案、開發(fā)生成性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生成性課堂、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開展多元化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