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力 謝凱



摘要:近年來,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內城市經濟新的助推器,許多城市都會將地標性元素應用到城市文創產品設計或融入城市服務之中,從而助力傳播城市文化形象。武漢是聯合國“設計之都”,因此文章立足城市的工業文化底蘊,在汲取其他城市工業文化應用與工業遺產活化的成功經驗之上,擬將武漢的城市橋梁工業元素通過產品語義學融入有形的文創產品設計中,并通過服務設計將無形的沉浸式體驗融入現有的工業類主題博物館參觀過程中,在一定層面上能夠達到激活城市工業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競爭軟實力的目的,也能為傳統工業化城市的轉型提供可參照的經驗。
關鍵詞:武漢;工業文化;文創產品設計;服務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9-000-04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各個區域與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不斷加深,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發揮自身優勢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成為各個城市不斷探索的命題,而文化產業正在慢慢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支柱。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之一,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1],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全球創意城市組委會命名的“設計之都”。然而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地區的文化產業占比10%甚至20%以上,武漢的文化產業顯得較為單薄,能夠真正代表武漢城市形象的文創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在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加持下,武漢需要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傳播載體來進一步賦能武漢的城市形象,從而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1 武漢工業文化的基本概述
1.1 武漢工業文化的歷史脈絡
武漢的工業文化底蘊深厚,在洋務運動后期至武漢近代工業文明開始,經歷了“產生—發展—衰落”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線建設”的推動下,武漢工業發展迎來高潮,短時期內從一個百廢待興的城市躍升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武漢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經濟上取得了較大的飛躍[2]。隨著歷史的發展,漢陽鐵廠、平和打包廠、武漢第一棉紡廠、武漢鋼鐵廠等工業廠區相繼在武漢建成,并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雖然大部分工業廠房已經被棄用,但這些工業遺產成為構筑武漢工業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經過改造的工業廠房更是成為武漢的地標性創意園區。
除此之外,作為長江水道上的工業重鎮,武漢在新中國成立后已經建立起十余座跨江大橋,其中最早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已經成為人們與城市的記憶連接點。圍繞著武漢長江大橋元素的城市形象片、流行歌曲、燈光秀、旅游體驗以及城市馬拉松等城市實踐,使其從功能性交通媒介轉變為獨具特色的城市地標元素[3]。
1.2 聚焦城市工業文化的研究意義
在如今信息傳播速度飛快的互聯網時代,被稱為“設計之都”的武漢幾乎沒有產出具有出圈效應的文創產品,如何從武漢的城市發展脈絡中挖掘出精神內核,工業文化一隅是獨樹一幟的思考視角。
一方面,雖然不少工業廠區被改造為各種文化創意園區,但在園區的運營、管理、品牌傳播模式上,并沒有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精髓,所以很難起到提升武漢城市形象的作用。另一方面,諸如依托城市工業類地標的武漢橋梁博物館的自有文創品牌“喬公子”,孵化了很多優秀的文創產品,但在品牌的宣傳與營銷策略上有所欠缺,導致其沒能成功出圈。因此,在工業形象傳播的視角下,武漢是擁有豐富的工業文化資源的城市,能夠進一步挖掘其獨具特色的城市地標元素進行創意轉化,由此也具備通過挖掘城市精神內涵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的有利條件。
1.3 設計賦能工業文化的基本思考
城市地標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凱文林奇于1960年出版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在書中,城市地標作為城市的設計要素之一,可以理解為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認定的,具有重要歷史與美學價值的,承載著城市生活和集體記憶的多種類型的空間城市場所[4]。城市地標往往是能夠直觀代表城市形象、講述城市故事、體現城市內涵的元素。
結合學界的文化層次性理論(見圖1),可以將代表武漢工業文化形象的城市地標融入相應層次體系進行設計視覺內容的轉化思考。基于外在有形層的思考是著重提煉城市工業文化元素中的顯性特征,將其融合進產品載體、視覺形式的表達之中;基于中間行為層的思考是挖掘差異化文化背景下的人群行為習慣、社會組織要素等內容,將其融合進產品操作方式、用戶與設計互動模式的設計構思之中;基于內在心理層的思考是挖掘意識形態、文化內涵和審美心理要素,融合進產品或視覺的語義詮釋,達到與用戶產生精神或情感共鳴的目的[5]。
2 工業文化在產品系統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梳理設計賦能典型的城市工業文化地標或激活城市工業遺產的案例,對標武漢的城市工業文化載體,從而帶來進一步的設計創新思考。
2.1 美國金門大橋與武漢橋梁工業元素的衍生設計比較
金門大橋始建于1933年,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公認的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工程和設計杰作。而與之相比,武漢毗鄰水系的城市地理特征,也以遍布城市的眾多卓越橋梁工程而聞名,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橋梁連起的城市”。
2.1.1 美國金門大橋的衍生設計
作為史上最上鏡的跨海大橋,金門大橋官方也非常注重對其品牌形象的塑造,在金門大橋旁設有專門的游客接待中心,里面售賣眾多紀念品與文創產品。對金門大橋形象的設計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產品價值。金門大橋擁有自己獨立的品牌標識和專屬Logo,在接待中心內售賣的文創產品大多具有高品牌辨識度的相應字樣。同時,金門大橋最醒目的特征——橘紅色的橋身色彩也被應用在其周邊產品的配色上,極大地增強了文創產品的獨特性,也形成了一種專屬于金門大橋的品牌形象。
(2)線上線下結合,吸引消費人群。金門大橋擁有線上線下兩條商品銷售、品牌推廣渠道,線上平臺除了售賣相關文創產品外,還會提供游玩金門國家公園保護區、金門大橋公路交通區的相關信息,能為游客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游覽咨詢和服務。
2.1.2 武漢“喬公子”品牌的衍生設計
(1)立足工業元素,打造文化內核。中國中鐵集團旗下武漢橋梁博物館的文創品牌“喬公子”,以“打造橋品牌,傳播橋文化”為初心,其中“喬”諧音“橋”,是品牌的文化內核,且依托武漢橋梁的工業文化元素,打造橋梁生活美學的品牌,涵蓋生活家居、紡織穿搭、創意文具、橋梁書籍等多個品類的產品。
(2)品牌效應有限,尚存發展空間。借鑒金門大橋的品牌策略,“喬公子”品牌首先可以考慮進一步凝練品牌IP形象,夯實其工業文化的內核,從而創造較好的品牌傳播效應。作為博物館的旗下品牌,可以通過“走出博物館”的方式,將品牌的宣傳、產品的銷售、文化的普及深入融合進武漢的地標性橋梁所在場景,“觸景生情”式的體驗營造,會進一步提高受眾對文創品牌和城市工業文化的記憶度。在“喬公子”品牌擁有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可進一步依托數字化的平臺媒介,形成品牌傳播的矩陣效應。
2.2 德國魯爾工業區與寶武鋼鐵集團工業資源的活化利用比較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20世紀德國工業發展最鼎盛的地區。幾十年來,高爐、煤氣表和頂架塑造了魯爾區的工業面貌,為褪去工業化的外衣、尋找工業遺產功能轉型道路提供了有效經驗。寶武鋼鐵集團依托其工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成立的武鋼博物館,按照“修舊如舊、傳承歷史”的原則,對已經停產的一號高爐進行的工業遺址改造等,都是可充分開發利用的城市工業文化資源。
2.2.1 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
德國魯爾區的改造為世界上所有工業化城市與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一個“工業遺產旅游之路”的借鑒范本,這條工業遺產道路成為該地區150年工業歷史與工業文化的重要見證者,同時代表著魯爾區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在近20年吸引了超過700萬的游客,創造了接近3億歐元的銷售額。
(1)立足工業底色,開展研學服務。魯爾區擁有眾多工業園區、工業博物館、理工院校以及最具特色的工業遺產旅游路線,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魯爾區的工業文化底色,能夠有效幫助學校開展工業研學活動。這些工業園區與工業博物館內擁有較多的科普展覽與場景體驗裝置,能夠幫助學生將工業文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們經常有機會參加魯爾博物館基金會舉辦的度假休閑、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從而通過研學活動進一步延展工業文化的傳播效應。
(2)關注技術發展,提升數字體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帶來了數字化的體驗,魯爾區在改造的過程中也會隨著技術的發展改良部分工業展區的展示方式或者交互方式。在官方網站中,游客可以通過VR技術參觀工業遺產旅游線路上的所有景點。魯爾區極負盛名的工作世界展會為游客展示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互聯網、航空航天等不同產業的工作場景以及技術背景,并且用戶均可沉浸式感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
2.2.2 寶武鋼鐵集團工業文化資源的活化路徑
(1)立足鋼鐵資源,傳播企業形象。寶武鋼鐵集團面向社會開放,讓公眾可以近距離了解其前身武鋼和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現有場所——中國武鋼博物館和逐步向大眾開放的武鋼一號高爐國家工業遺址公園。武鋼博物館作為中國首家鋼鐵博物館,也是集展示歷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而逐步向大眾開放的武鋼一號高爐,則通過相關史料陳列與修繕一新的高爐遺址參觀,來引導游客回顧武鋼發展的歷史。這些面向社會開放的場所,既是武漢工業文化的載體,又是讓人們了解城市工業文化的窗口。
(2)活化鋼鐵資源,傳承鋼鐵精神。從寶武鋼鐵集團現有的工業文化資源來看,武鋼博物館雖有豐富的館藏,能較為清晰地展示鋼鐵工業和武鋼發展的歷史脈絡,但是從今天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來看,展陳方式過于陳舊,僅限于圖形、圖示與實物陳列相結合的展陳形式,如何讓參觀者有更強的參與感,進而充分調動用戶的全新感官體驗,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內容。此外,圍繞武鋼一號高爐的遺址公園建設,整體設施較新,在其附帶的展覽館和爐體遺址展陳方式上也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3 武漢工業文化元素的設計應用實踐
3.1 文化元素設計轉譯的方法概述
3.1.1 產品語義學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產品設計、銷售、使用的整個行為過程可以看作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產品信息傳播是通過產品設計語言進行的,這種設計語言凝結在產品的形態、結構上就形成了一個個設計符號。一系列設計符號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產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品是一個符號系統。
產品的語義符號包含能指和所指兩個方面,符號的表現和形式表達稱為“能指”,符號表現所傳達的意思稱為“所指”。因此,從此意義上來說,產品的設計要通過創意整合語義的能指和所指兩個方面要素,進一步延伸設計意義。
3.1.2 服務設計
近些年,產品系統的內涵已經從有形的產品延伸到被融合進有形產品的無形體驗與服務中,服務設計賦予了產品新的價值與意義。服務設計的實質是設計一種有效的模式,用于組織、規劃服務系統的人、基礎設施、溝通交流以及有形物質的各組成部分[6],從而打造愉悅的用戶體驗。
從情感層次的遞進關系而言,服務設計可分為三個層次模型:本體層、行為層、價值層。本體層的設計關注服務設計本身,可以理解為服務流程為用戶帶來的物理感受或者是用戶在接受服務時所包含的觸點。行為層的設計則更多關注服務中的人機交互與功能操作性,通常需要觀察用戶的行為和行為背后的目的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價值層的設計是啟發人們透過服務去感受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從而為用戶留下更加深刻的體驗,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效應與深層次的文化輸出[7]。在完整的服務設計體系中,往往以本體層為基礎、行為層為來源、價值層為追求。
3.2 武漢橋梁工業元素的文創產品轉化
武漢長江大橋落成于1957年,處在“一五”計劃時期,不僅是武漢市的地標性建筑,同時也是武漢在新中國工業建設的見證者。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兼具美學功能與實用功能,其橋身、鑄鐵鏤空雕花形式、橋頭堡和大橋上的各種紋樣都可以作為設計創作的素材來源。基于對產品語義學的應用與分析,本研究完成了以下系列文創產品的設計(見圖2)。
作為具有武漢橋梁文化特色的文具產品,其設計的靈感來源于武漢長江大橋的剪影形態。通過對武漢大橋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等內容的全方位梳理,進一步提取橋梁中特有的鋼結構和橋頭堡形態特征,將建筑的剪影轉化為產品的造型特征,通過動態語義的表達傳遞出城市工業文化的內涵。
3.3 武鋼博物館參觀體驗的服務設計優化
武鋼集團從1958年建成到2016年并入寶武鋼鐵集團再到現在,已經有64年的歷史,它是無數武鋼人奮斗一生的地方,也承載著新中國的鋼鐵強國之夢,是武漢鋼鐵文化的傳承者與講述者。其下設的中國武鋼博物館和武鋼一號高爐國家工業遺址公園也是傳播城市工業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工業類博物館是繼承與傳播工業文明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通過分析用戶游覽武鋼博物館的行為動線,尋找介入服務設計、提升用戶觀展體驗的設計機會點。從服務設計的本體層來看,武鋼博物館需要建立統一的視覺標識系統,在宣傳時,需要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手段,完善其官方網站的架構和線下宣傳的媒介。從服務設計的行為層來看,武鋼博物館的展陳方式需要進一步整合技術性、趣味性、知識性的數字化表達方式,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從服務設計的價值層來看,博物館可以進一步完善工業研學的線路,豐富研學的內涵,在介紹武鋼的發展歷史和一些現有工業生產流程的基礎之上,需要以深入研究的視角和深度參與的體驗讓參觀者認識到工業發展進程中的文化內涵、時代精神以及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起反思。
本研究聚焦武鋼博物館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展示場景,通過對服務設計中層次模型的深入思考,提出了進一步改善用戶參觀體驗的構想。將之前的展廳場景改造為“礦石迷陣”“鋼水滾滾”“椅子的誕生”三個互動式展示場景,整體的動線根據鋼鐵的開采、冶煉、應用三個環節進行抽象提煉,通過游戲化的設計方式,很好地模擬了鋼鐵的冶煉過程,讓博物館的展陳方式從冰冷的展示變為富有趣味性與知識性的互動場景營造。
通過改造博物館空間的體驗方式,能讓傳統且較為枯燥的工業流程重新獲得旅游吸引力與文化傳播力(見圖3),從而更好地提升武漢的工業形象。因此,在未來,將無形的服務融入武漢工業文化的體驗中是提升武漢城市形象的有效路徑。
4 結語
提煉城市工業形象,挖掘城市工業(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文化內涵,是樹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軟實力的有效路徑之一,提煉武漢的工業文化元素并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中是具備先決條件與發展前景的,能夠進一步提升武漢城市文化形象的傳播效應。同時,將無形的服務設計融入城市工業文化的體驗中,從本體層、行為層、價值層三個維度改良現有的服務體系,也能進一步推動武漢的經濟發展,促進武漢工業文化的可持續傳播,提升武漢城市形象,亦能為國內傳統工業型城市的新生提供一定的“武漢經驗”。
參考文獻:
[1] 楊柳.以地域文化為特征的武漢旅游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藝術大觀,2020(18):49-50.
[2] 趙亞梨,楊愛杰.工業文化傳承視域下武漢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路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9(6):28-32.
[3] 黃駿.作為媒介的交通設施:武漢長江大橋的國家符號與城市記憶(1954-2018)[J].新聞界,2019(11):71-79.
[4] 劉云.城市地標保護與城市文脈延續[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5.
[5] 黃韞宏.文化層次結構模型比較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2):7-10.
[6] 斯蒂芬·瓦爾戈,保羅·馬格利奧,梅麗莎·阿奇普魯·阿卡卡.價值與價值共創:基于服務體系與服務邏輯視角[J].歐洲管理雜志,2008,26(3):145-152.
[7] 羅仕鑒,鄒文茵.服務設計研究現狀與進展[J].包裝工程,2018,39(24):43-53.
作者簡介:曾力(1981—),男,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思維、服務設計、設計趨勢。
謝凱(1998—),男,湖北鄂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