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生效,中國與東盟貿易日益密切。本文分析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跨境電商情況,探討了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支持問題。提出了為中國-東盟中小企業建立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支持體系的構想,使得中小企業在開拓東盟跨境電商市場時能獲得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具有一定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東盟;中小企業;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支持
一、中國跨境電商現狀
1.中國跨境電商保持較快增長
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2019年和2020年市場規模分別為10.5萬億元和12.5萬億元,增速分別達16.66%和19.04%??缇畴娚谈前l揮了可跨區域、無接觸,減少傳染風險的優勢,帶動整個產業鏈條向數字化、電子化進行發展變化,給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2.中國跨境電商貿易占比優勢明顯
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跨境電商交易額占比就達到了36.32%。2021年雖然有很多跨境電商企業經營受損,但在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21.4%的支持下,跨境電商行業滲透率占比仍然超過35%。
3.中國跨境電商以出口為主
2021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11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占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的77.46%。國家不斷出臺跨境電商市場的支持鼓勵政策,在稅收優惠、支付結算便利、鼓勵外貿新業態等領域都加大了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力度。
4.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模式主要為B2B
2021年,中國B2B交易模式的跨境電商在跨境電商的交易模式中占比達七成以上。目前出口B2B在線采購已逐漸成為全球采購主流趨勢,極大地帶動了貿易經濟的發展。
5.中國跨境電商融資規模同比大幅增長
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融資總額達207億元,同比增長191.96%。2018年-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融資總額分別約100.7億元、230.8億元、70.9億元,同比增速除2020年下降69.29%以外,2018年和2019年均分別增長339.54%和129.19%。
二、東盟各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1.越南努力構建有利的電子商務發展條件
越南積極參與自由貿易協定,截至 2020 年,越南已參與了13個自貿協定,降低進出口關稅、減少貿易壁壘。此外,越南還大力發展數字金融,越南2021年在金融和電子商務方面的總投資額超6.5億美元。
2.泰國互聯網滲透率為東南亞之最
泰國是東南亞互聯網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其互聯網滲透率達79%。2021年,泰國的電商市場規模達100億美元,同比增加28%,其中,電子產品和媒體產品電商市場規模達26億美元,是泰國跨境電商的主要產品。
3.馬來西亞電商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2021年,馬來西亞的電商市場規模達到81.74億美元,預計每年還將以18.56%的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電商規模將達到161.5億美元。消費者電商參與度也在不斷提高,預計2025年參與度將達到53.2%。此外,馬來西亞跨境電商商品目前只征收進口稅,不征收服務與消費稅,減少了跨境電商納稅成本。
4.新加坡擁有東南亞最大電商平臺
新加坡最主要的跨境電商平臺是shopee與lazada,其中,shopee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電商平臺。新加坡跨境消費人口占比大約為60%。新加坡推出了全球首個統一的支付碼,支持包括PayNow、NETSPay、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本地和海外的共27種應用支付模式。
5.菲律賓跨境電商市場潛力巨大
2021年,菲律賓的電商規模為 55 億美元,同比增長15.1%。菲律賓網上購物人數位居東南亞國家第三位,排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后面。菲律賓零售電商市場增長快速,2021 年 1 月,其電子商務供應商數量達到了 9.33萬家,是2020年3月的五倍多,增速迅猛。
三、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情況
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影響不斷加深,跨境電子商務也日益成為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的重要合作項目。據商務部報告稱,東南亞互聯用戶約3.3億。2025年東盟互聯網經濟將達到2000億美元。未來幾年,中國和東盟跨境電子商務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東盟簽署了《東盟電子商務協議》
2018年11月12日,10個東盟成員國在新加坡簽署了“東盟電子商務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簽署電子商務協議的地區。該《協議》旨在促進跨境電子商務貿易便利化、為電子商務應用創造互信環境、鼓勵商人和政府之間進行無紙化交易。該協議使東盟內部交易更通暢、更有保障和更有效率,東盟國家之間更便于互相訪問并傳輸跨境數據。
2.中國與東盟跨境電子商務產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中國的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在東盟各國有較大的需求市場,而東盟的農產品和特質品在中國市場有較大需求。中國從東盟進口的主要跨境電子商務品種有米飯,乳膠枕頭、奶粉、保健品、釀造飲料、休閑食品等。如泰國的香米和乳膠枕、越南的速溶咖啡和果干、馬來西亞的餅干及新加坡的保健品在中國很暢銷。
3.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走出去”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中國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等主流電商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東盟電子商務、支付等企業增加了投資,促進了東盟市場的布局,涉及電子商務、支付、物流、移動應用等諸多領域。例如,阿里巴巴收購Lazada,全面實現對Lazada絕對控股;京東集團與泰國上泰集團共同成立了JD中央公司。
4.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的份額持續增長
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東盟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營業收入2018年達到202.64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營收總額將達到372.71億美元。東盟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1年中國東盟貨物貿易額為87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1%。
5.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聯動密切
ECI指數是指跨境電子商務聯動指數,反映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跨境電子商務貿易中的密切關系。從跨境電商網公布的《2016年跨境電商鏈接指數表》顯示,泰國與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往來最為密切國家。ECI進口指數為4.6,ECI出口指數為6.9,ECI總指數達到了11.5,各指數排名均為東盟各國之首。
四、中國-東盟金融支持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1.中小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融資難
銀行融資管理主要以線下交易模式為主,中小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主要以線上交易模式為主。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互聯網數據化的特點使得跨境電商企業向銀行提供貸款所需單證較困難,這增加了銀行審查貸款業務的難度。且中小外貿企業的運營管理和財務制度不夠規范,信用證明等往往難以滿足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條件。再加上電子商務企業抵押品,抵押范圍有限,資金需求量小,銀行對金額小筆數多的 B2C和C2C業務提供融資服務成本高、風險大,銀行欠缺積極性為這些業務提供融資。
2.缺乏統一的信用監管機制
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特點,跨境電商的中小企業信用狀況參差不齊,加上跨境電商的交易主體來自于中國和東盟各國,各國的信用標準和誠信監管制度有一定差別,法律上也存在較大差異。目前,中國主要依據人民銀行信用信息系統數據庫,根據金融信貸領域的數據評估企業的信用狀況。無法查詢惡意訂單、惡意拒收、偽劣商品交易等欺詐行為,信用狀況缺乏定量和綜合評價指標。
3.金融機構合作空間有限
中國金融機構與東盟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缺乏信息交流的共享平臺,邊貿往來與金融機構合作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我國銀行在東盟地區的網點布局還不能有效覆蓋所有東盟國家,處于對東盟國家金融市場初步探索的狀態,還沒有全面挖掘和深入布局東盟各國金融市場,在東盟各國的金融市場競爭中,我國銀行目前還沒有具備絕對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影響力。
4.缺少有效監管手段
監管機構對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數據的監管受到限制。海關、商務和外匯管理部門沒有跨境電子商務數據統計渠道,也無法準確統計和監控跨境電子商務情況。需要通過第三方機構獲得相關數據,但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性仍有待研究,監管機構難以實時監管分析跨境電商交易量、交易種類、流向等關鍵信息。
五、金融支持體系構想
1.建設中國-東盟金融服務體系
(1) 統籌布局實體金融機構。根據東盟國家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分布特點和潛在增長點,通過與東盟金融機構的收購兼并,建立跨國和跨地區的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雙邊金融機構設立中國-東盟金融業務互通電商部,加強中國和東盟各國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及金融產品的相互融合,快速進駐并融入當地金融文化,以點連線帶面,實現金融機構設置與金融業務全面融合對接。
(2) 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網絡商城。共建中國東盟金融產品服務網絡商城,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金融機構可經中國和東盟國家各國官方聯合認證注冊登記后在網上商店出售適合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特點的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國-東盟國家的中小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網絡商城到各國金融機構的“商店”瀏覽、比較和購買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
(3) 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設計。通過“進口押匯 +遠期售匯”、“出口收匯 + 遠期結匯”等組合金融產品,滿足中小跨境電商匯率避險與結售匯方面需求;開展存款質押(擔保)跨境人民幣對外擔保函+境外融資服務,緩解“走出去”電子商務企業海外公司融資困難、保障困難;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付款+海外代付服務和出口退稅賬戶托管項下遠(掉)期結售匯服務,促進中小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貿易和人民幣結算業務;提供跨境現金管理,訂單融資等金融服務項目,幫助跨境中小電子商務企業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4) 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平臺和支付品牌。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支持促進中國-東盟雙方國家認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和支付品牌建設,充分發揮中國現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市場規模優勢,提升中國-東盟跨境交易平臺的支付接受度。
(5) 加大金融科技和金融機構的融合。金融科技的應用有助于擴大金融服務在中國東盟的覆蓋面和使用率,促進中小企業在東盟市場的可及性,建議支持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一體化,促進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從而提高金融的包容性和提升客戶體驗,增加跨境電子商務普惠性。
2.構建投融資聯動體系
(1) 創新融資服務。建立政府支持的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擔保機構,以現金流量和電子數據為基礎,提供第三方資金保管,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電子商務信用擔保服務。鼓勵金融機構、保理機構和電商企業合作,開展中國東盟跨境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服務,根據中國與東盟跨境電商企業預期收益或貨物流通價值,對電商平臺中供應鏈中企業提供網商貸和基于跨境電子商務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開展各種形式的融資服務,如流動資金貸款,無形資產和動產質押。
(2) 鼓勵債券融資,引導基金支持初創企業。鼓勵中國與東盟雙邊銀行開展跨境銀團貸款,并購貸款,股權融資,融資代理等業務合作;利用好各類債券市場,與東盟國家提高債券融資,鼓勵和支持跨境電商企業開展債券融資;推動投資基金增加對中國-東盟電子商務初創企業的融資支持。
3.架設金融支持協調體系
(1) 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支持聯席會議制度。借助現有的中國-東盟電子商務合作服務平臺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支持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在聯席會議上交流和發布信息,促進各國之間的金融政策整合、電子商務平臺監管的互惠性以及信用信息等信息的共享。并在培養金融人才、共享金融信息、建設金融項目等方面加強協調互利。
(2) 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互聯協會。在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金融機構及消費者之間搭起協調橋梁,調解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摩擦和糾紛。共同建立第三方擔保支付平臺,全面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中國-東盟電子商務協會與金融機構的進一步合作與交流。
4.搭建全方位監管體系
(1) 建立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綜合信用監管機制。首先,構建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信用系統,系統可查詢中國-東盟跨境電商企業基本情況、信用狀況、貿易交易等信息,同時增加建議反饋等互動功能。其次,統一跨境電子商務信用評估標準,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售后服務體系,嚴厲打擊平臺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電子商務。關閉欺詐性的跨境支付鏈,促進跨境電子商務規范發展。最后,為進行跨境電子商務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建立負面信用管理清單。外匯局與商務部、公安部、海關等多部門聯合協作,全方位對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信用系統的安全性、真實性規范標準,加強非現場數據監測分析。
(2) 建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監控系統和監控機制。將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數據納入海關系統和外匯局監控系統,增加“跨境電子商務”項目數據。第三方支付平臺需要申報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數據,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應包括有形商品交易,也要包含無形的服務貿易,比如軟件、電子、數據及數據用戶的交易數據。它使監管機構能夠實時全面監控電子商務交易資金的數額,頻率和流向等關鍵信息。
(3) 制定跨境資金反洗錢制度。與東盟國家加強合作,聯合建立跨境資金反洗錢體系,提高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背景及數據信息的共享性和透明性,預警可疑交易,提高聯動識別的防控水平。
5.改革跨境電子商務管理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優化B2C和C2C外匯管理流程,有效降低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成本,縮短企業外匯收支時間;二是簡化跨境電子商務的外匯收入和支付過程。允許跨境電商個體商戶開立個人外匯結算賬戶,通過外匯結算賬戶開展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的個體商戶可將額度限制提升至30萬美元。三是支持電子化單證使用,便利銀行審核單證材料。四是簡化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外匯賬戶開立和結算的審核要求。建立“單一窗口”平臺為跨境電商企業辦理涉及海關、稅務、工商、人民銀行等眾多政府部門審批的業務。從貨幣信貸和金融監管,引導金融機構為中小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更寬松,更便捷的跨境外匯支付環境。
參考文獻:
[1]褚學力.金融互聯互通支持中小企業跨境電商發展探索——基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16(11).
[2]耿忠.跨境電商和互聯網金融對外匯管理政策轉變的影響[J].經濟師,2014(8).
[3]翟敏.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互聯網金融,2015(12).
作者簡介:潘莉莉(1981.12- ),女,漢族,廣西北海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