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對學習內容提出質疑,進而探究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提問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利用正確的方法、恰當的時機和適合的評價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主動探究,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從教師提問向師生對話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質疑;提出問題;指導;評價
作者簡介:張春梅(1980—),女,江蘇省南京市南灣營小學。
質疑,即提出問題,它是思之始,學之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切探究活動的開始,指引著學生去思考、去創造、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更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質疑。本文主要從方法引領、創設時機、適時激勵三個方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質疑能力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方法引領,示范質疑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質疑能力,教師需要先給學生做示范,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模仿和借鑒,從而為他們獨立自主地質疑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逐步錘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技能,從而提升自主質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一課時,學生雖然在生活中見過“升”這個單位,但在數學課上是首次接觸,一時之間理不清頭緒。此時,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升是什么單位?什么情況下會用到‘升?”學生受到啟發后,有了一定的想法,這時教師繼續提問:“誰能像老師這樣,也提出一個問題?”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豁然開朗,紛紛舉手,提出“1升有多少?”“什么樣的物體用升作單位?”等不同類型的問題。而后,學生受到啟發,又提出“計量什么樣的物體能用毫升作單位?”“1毫升有多少?”“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單位,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等問題。由此可見,教師的示范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使學生從模仿中逐步領悟怎樣自主質疑,并獲得成功質疑的成就感。
二、創設時機,引導質疑
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并不意味著他們真正具備自主質疑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知識結構,創設質疑時機,適時、適度地引導和訓練學生,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從而發現并提出高質量的“真”問題。
(一)對課題質疑
教學的起點和歸宿都是課題,讓學生質疑課題,是鍛煉他們思維最直接的方法,可以使他們的學習專注度得到有效提高[1]。教師每次揭題時,都要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看到這個新課題,你有什么想說的?”長此以往,每當看到新課題,學生就會自覺地進行思考,逐漸養成質疑課題的習慣。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經過啟發,學生會提出如下問題:“三位數乘兩位數如何計算?”“它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相比,在計算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在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我們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它的乘積會是幾位數?”學生所提的問題基本上涵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相當于一開始就明確了教學目標,而整節課就是學生帶著問題探索新知的過程。
(二)對重點詞質疑
題目中的重點詞句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抓重點詞質疑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高解題的正確率。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軍家距離學校520米,學校距離少年宮390米。小軍從家到學校走了8分鐘,用同樣的速度,他從家到少年宮要走多少分鐘?”學生讀題,嘗試解答。當遇到困難時,學生通過交流,提出疑問:“哪個詞句最為關鍵?”“這題有不同的解法嗎?”“為什么我的兩種解法結果不同?哪里想得不對?”在實際審題時大多數學生只注意到“同樣的速度”這一關鍵詞,忽略了問題是求“從家到少年宮要走的時間”。學生在體會不同解題思路的區別時,就能進一步感受到質疑的價值,逐步形成質疑的習慣。
(三)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質疑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進行質疑,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一課時,在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后,教師提問:“我們已經學習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今天又認識了等腰三角形,你有怎樣的疑問?”一位學生隨即提出疑問:“等腰三角形屬于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中的哪一種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帶動學生深度理解以邊的特點分類的三角形和以角的特點分類的三角形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四)對知識延伸質疑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當某一知識點學完后,他們往往會迫切想要知道后續學習什么內容。這時,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對知識延伸進行質疑,就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遷移運用的潛力,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例如,在上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后,學生通過對例題兩種解題方法的計算結果的比較,已經知曉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以及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此時,教師提出問題:“這樣的運算順序和運算律,只適用于整數和小數嗎?”隨即便有學生提問:“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方法?”這一疑問盡管在本節課無法解決,但在后續學習到相關知識時,學生便會主動運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問題,并在嘗試后得出結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質疑、釋疑的整個過程,是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重要體現。
(五)對疑難處質疑
學生覺得有疑難的內容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他們單憑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難以理解重難點內容,因此教師要注意在疑難處適當點撥學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主質疑。當學生緊扣這些疑難處質疑時,就能改變思維的方向,順利化解學習上的困難。例如,在教學“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一課時,教師出示對比練習25×(40×4)和25×(40+4),引導學生在觀察數據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簡便計算。從學生反饋的結果來看,不少學生認為25×(40×4)=(25×40)×(25×4),可以看出他們受25和4、40相乘都可以湊整的影響,對兩種題型,即兩種運算律產生了混淆。于是,在集體交流時,就有學生質疑:“第一題為什么計算中只有一個25,而第二題卻有兩個?有沒有什么辦法進行區分?”顯然,舊知對新知產生了負遷移。這時,教師不必急于解釋,而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兩題分別是根據什么運算律來進行簡便計算的?”學生在交流、釋疑中,也進一步理解了應用不同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過程與方法。
(六)對全課內容質疑
新授部分結束,并不意味著這節課的終止,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沒有止步。這時,教師應停下來,帶領學生去回顧、梳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啟發他們從知識點、研究過程、解決路徑等方面提出問題。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習得以延續,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自省能力。例如,在上完“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后,教師拋出問題:“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這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有4個數字,比如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四位數?如果有10支球隊,每兩支球隊之間都要進行一場比賽,這10支球隊全部比完,一共有多少場?”學生的質疑是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再思考,是學生思維和認識的延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七)結合操作質疑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完善認知。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一課時,教師事先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小棒,讓學生任選三根小棒圍成三角形。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會自然產生疑惑:“為什么同樣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夠圍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能成功?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究竟隱藏了怎樣的關系呢?”這個問題看似普通,卻極有挑戰性。“三角形的三條邊有怎樣的關系”這個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主動提出的,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自主探究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還能促使學生主動建構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八)小組交流質疑
受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差異的影響,學生的質疑水平參差不齊。為避免問題重復或過于簡單,提高質疑的質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發現的問題,并嘗試相互釋疑。大部分的問題學生都可以在小組內合作解決,對于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則由各小組派代表提出,全班共同探討、解決。盡管問題減少了,但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有代表性、有一定難度、對于新課的學習有促進作用的,有時甚至能以部分問題引領整節課活動的開展。教師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層面,進而加深對知識的思考,這充分展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究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有不少學生在學習單上提出了“倒數是什么”的問題,而后通過預習他們就能知曉答案。因此,在小組交流本課的疑問后,沒有一組提出這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倒數是一個數嗎?為什么不把分子、分母顛倒得到的數叫作倒數?”這樣的問題。可以看出,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對問題進行了提煉、篩選,最后提出的往往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真問題。除了從“是什么”維度提問題,學生還受到教材習題的啟發,從“怎么找”這個維度提出了“怎么找小數的倒數?”“帶分數的倒數怎么找?”等問題,學生進入深度思考,本節課的難點也因此得到解決。
三、適時激勵,評價質疑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習者能在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愉悅的心情,將有助于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習潛能。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而后,教師再給予學生肯定和評價指導,更能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
(一)營造和諧的氛圍
有些學生不提問題并不是沒有疑問,而是有諸多顧慮,比如擔心問題提不到點子上,受到教師的指責;害怕提出的問題過于淺顯、簡單,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認為問題提不好的話,會遭到同學的冷嘲熱諷等。要想讓學生真正敢于質疑,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平等、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愛護和尊重每一名學生,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鼓勵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比較拘謹,不太愿意發言,提問者寥寥無幾。但當他們聽到同學提出幼稚、古怪,甚至是令人發笑的問題,而教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予肯定和鼓勵,如“你想得很好!”“你敢于大膽發言,真棒!”“如果你再進一步思考,一定能提出更有深度、更有價值的問題!”漸漸地,學生就會消除疑慮,敞開心扉,大膽舉手提問,課堂會逐漸形成輕松、愉悅的質疑氛圍。當每一位學生都在積極思索、勇敢質疑時,他們就能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整個班級的學習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二)給予評價指導
有的學生喜歡質疑,但提出的問題是淺層次的,價值不大,或者問題的表述不夠清楚明了。這時教師就需要正確引導學生,用正面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主質疑。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結論,教師沒有指責他提出的不是問題,而是對他說:“你是想告訴大家這個結論,或者你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還是你對三角形的內角和有疑問?”經過這番點撥,這位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表述有問題,思考后重新提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之后,另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所有同學一臉茫然,他問:“怎樣解決三角形的內角和?”顯然,這位學生沒有把問題表達清楚,這時教師詢問道:“你是不是想說‘我們怎樣研究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位學生笑著點點頭,因為教師將他的疑問說明白了。以上兩位學生在教師的適時評價和指導中學會了怎樣質疑,質疑能力得到了提高。
結語
質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用正確的方法、恰當的時機和適合的評價來逐步培養。而質疑能力的形成,反過來也會驅動學生積極思考、交流探討,解決他們的困惑。隨著質疑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不斷增強,最終實現學生個性、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尹文明.小學數學質疑能力培養策略[J].江西教育,201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