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摘 要: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培訓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本文分別從政策依據、理論支撐和實踐要求三個層面,對高職院校教師培訓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高職院校教師要通過參加學校專業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同時,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培訓 政策依據 理論支撐
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培訓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的必然要求。筆者從政策、理論與實踐三個角度探析高職院校教師培訓的必要性。首先,在政策方面,對近幾年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素質提高相關的政策文件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鼓勵并支持高職院校的教師參加培訓、大力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保障教師培訓經費持續投入。其次,在理論方面,從教師專業化、終身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培訓遷移、人力資本理論方面探討高職院校教師培訓的理論基礎。最后,在實踐方面,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闡述教師培訓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高職院校競爭力的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素養和社會適應力的提升的重要意義。
一、政策依據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培訓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倍受國家重視。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鼓勵、支持、引導高職院校教師積極主動地參加教師培訓。
2015年,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文件,明確指出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高校應充分關注教師隊伍的建設,完善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制度,著眼于教師專業教學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加強。確立教師輪流培訓制度,使教師享有接受培訓的權利。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到,應當堅持“興國必先強師”的思想,充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但在實踐中存在著教師隊伍建設支持力度不大、教師素質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等問題。對此,計劃在五年左右基本健全培養和培訓體系,推動高水平大學積極參與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工作,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強調了職業院校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性,指出職業院校的教師每年要進行不低于一個月時間的培訓,嚴格落實五年一個周期的輪訓制度,專業骨干教師需定期研修培訓。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內容需要對接“1+X”證書制度改革、“三教”改革等教育教學改革行動,分級培養具有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將教師培訓獲得的學分作為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項,加大對“雙師型”教師培訓的支持力度。
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落實相關培訓制度并予以保障,切實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2021年,教育部和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帶動地方健全完善職業院校教師培訓體系和全員培訓制度,打造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隊伍。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教師培訓是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對于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支撐
高職院校教師參加培訓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具體來說包括教師專業化理論、終身教育理論、職業生涯規劃和遷移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等,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教師專業化理論。培訓既是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客觀需求,也是助力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途徑。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是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教育素養得以提升。教師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專業發展需求。從整體和個體的角度來看,其專業化內涵包括教師作為一門職業的專業化以及教師作為個體的專業化。
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確認了教師的地位和專業;20世紀80年代,教師專業化成為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點議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標準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教學素養、反思能力、專業自主化等。通過培訓,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教師在教育、職業、專業三個方面得到提升,助力教師練好基本功,實現自我發展。在教育方面,教師通過參加培訓能夠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在職業方面,教師通過參加培訓對自己的工作認知更加準確,充分了解當前行業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企業的實際工作流程、企業文化等;在專業方面,教師通過參加培訓緊跟教育改革和專業創新的步伐,創新教學理念,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專業化是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教育質量得以提升的重要力量。
第二,終身教育理論。終身教育是個體在生命的歷程中連續獲得的全部教育的總和,縱向看為人生的各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橫向看是每個教育方面和內容的整合。終身教育內涵豐富,既包括一個人在學校里接受的正式教育,又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的非正式教育??梢?,終身教育在時間上貫穿了人的一生,包含的教育形式是多樣化的。
1965年,保羅·朗格朗發布了《論終身教育》的報告,該文件首次正式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并對其內涵進行了詳細解讀。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事業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倡的終身教育理念成為各國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不久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回歸教育》一書確定了終身教育的實施框架,終身教育思想也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理論基礎之一。終身教育思想成為國際性思潮。終身教育思想體現在教師培訓方面,表現為職前、入職、在職教育三個階段,教師持續地進行學習以具備相應的素質。高職院校教師過去在學校內接受的教育內容難以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形勢,在智能化、信息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中,學科知識交叉情況顯著增強;教師需要具備信息處理、交流的能力,需要關注教學技術、更新教學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參加教師培訓是高職院校教師持續學習、學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適應現代社會的重要表現。
第三,職業生涯規劃和遷移理論。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條件進行評測,按照具體的職業傾向,確定個體在一段時間內的職業目標以及個體為了實現該目標應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教師在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有相應的發展需求和期望,如協同合作的需求、交流溝通的人際需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需求、對教學水平提高的需求等。教師培訓有利于滿足教師的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引導教師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主動采取措施,朝著一定的目標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師培訓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能有效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的影響,表現形式多樣。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與學生培養質量密切相關,高職院校教師的自身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開闊教育視野、掌握先進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教學過程,在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專業化是重要趨勢,教師培訓則為順應該趨勢的主要手段,是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人力資本與人密切相關,是表現在工作者身上的一種資本,比如個體擁有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勞動能力等,可以通過職業培訓的途徑累積和增值。教師培訓屬于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戰略投資方式,是建設發達的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而言,人力資本表現出四個不同的特點,這四個特點分別是職業性、稀缺性、時效性和趨利性。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重視實踐操作技能,表現出明顯的職業性;專業教師應當具備“雙師型”素質,具有稀缺性;高職院校專業與課程隨市場變化而動態調整,具有時效性;高職院校骨干教師容易因為薪資條件、發展機會未達期望而流失,具有趨利性。高職院校教師是高職院校重要的人力資源,是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現代化的教師隊伍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人才支撐,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家長、企業認可度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三、實踐要求
從宏觀層面分析,教師培訓是建設現代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趨勢明顯,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引起職業結構的相應變化,行業企業對高質量、綜合型的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高等職業教育大眾化是重要發展趨勢,高職院校持續擴大招生規模,且生源情況差異大,也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中觀層面分析,高職院校要達到高水平的辦學質量和擁有高水準的專業群,實現為國家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擔起社會責任,也需要通過培訓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存在著師資結構不夠合理、對學科帶頭人的培訓重視程度不高、缺乏“雙師型”教師等問題。高職院校教師來源不一,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部分為中職教師調動而來,或為聘用的企業兼職教師。企業兼職教師未經過正規的教育培訓,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缺乏教學方法和經驗;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職的教師又缺乏企業實訓經驗;學科帶頭人也需要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緩解高職院校的師資結構矛盾需要通過教師培訓,實現建設專業型、技能型的優秀教師隊伍的目標。教師培訓有利于高職院校穩定教師隊伍,從長遠來看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從微觀層面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信息化教學能力不高、實踐經驗缺乏、重視科學研究而輕視課堂教學等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培訓,積累更多實踐經驗,補充相關的教學知識和技能,加強師德建設,學會平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對長期身處教學一線的高職院校教師而言,培訓還能幫助自己克服職業倦怠。高職教育關注職業崗位,而職業崗位越來越注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教師所講授的專業學科知識愈加呈現交叉化和綜合化的趨勢,這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是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源,教師培訓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客觀需求。
四、小結
上文從政策依據、理論支撐、實踐要求三個方面探析了高職院校教師參加培訓的必要性。無論是在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中,還是在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優化與布局方面,又或者是在教師教育振興和教師素養提升等文件中,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工作都是重點內容。高職院校教師培訓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助于培養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實現現代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和個體的全面發展服務、提高學習者就業能力的目標。
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對于緩解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供需不合理的結構性矛盾具有積極意義——在培訓中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讓教師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方面的專業能力得以提升,師德師風趨好,有助于教師隊伍的穩定。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隨之增強,這對實現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的目標有積極的作用。
在觀念方面,教師培訓能有效幫助高職院校教師克服職業倦怠,使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平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教學方面,高職院校教師現代化教學能力的增強有助于解決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教師將培訓中習得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可讓學生對知識技能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雙師型”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對企業文化、工作流程、運用的相關工藝技術更加了解,提高了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培訓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內在競爭力增強,高職院校教師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提升、專業素養得以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燕.高職院校師資培訓質量提升的困境與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4).
[2]于華梅.高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校本培訓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3]王嵐.人力資本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教師培訓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
[4]王華.論高職教師培訓主體缺位與多主體參與[J].繼續教育研究,2011(2).
[5]歐趙福.高職教師崗前業務技能提升培訓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15).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