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黃騰

5 月23 日,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光榮村已完成播種的黑土耕地(謝劍飛/ 攝)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對黑土地保護進行立法。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澳蟀押谕撩坝突?,插雙筷子也發芽?!比藗冊@樣形容黑土地。
黑龍江省是黑土地大省,黑土地面積占全國黑土地面積的45.7%,其中,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占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總面積的56.1%。然而,由于黑土地多年來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加之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針對黑土地退化現象,黑龍江通過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松深翻、輪作休耕、治理水土流失等多項保護措施,部分地區黑土地退化現象有所緩解,黑土地正逐步重回綠色和健康狀態。
通過國家立法,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標志著中國黑土地保護邁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黑土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東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訪時,一些種糧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反映,部分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黑龍江省一名種糧大戶當著記者的面在地上挖下去不到一鍬深,下面便露出了黃土。據了解,東北黑土層厚度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觀測發現,東北黑土帶的退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二是黑土從坡上流到坡下,土壤移動造成坡耕地質量下降。
黑土地之所以“黑”,在于其覆蓋著一層黑色的腐殖質,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適宜耕作,但多年的重用輕養導致有機質含量持續降低。
2017年,國家相關部委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指出,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50%,遼河平原多數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
一些農民形象地說,現在的黑土地越來越“饞”。水土流失導致黑土層變薄,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有的甚至露出底層黃土,成為老百姓眼中的“破皮黃”黑土。
根據中科院2021年7月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東北黑土地正面臨著坡地開墾導致土壤侵蝕加劇、土壤有機質與養分元素衰減和土壤結構改變與蓄水能力下降等問題。耕地損毀,有機質含量下降,蓄水和供肥能力降低,使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
如何建立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關鍵是依法保護。2022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8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家專門立法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釋放了保護耕地、惜土如金的重要信號。在世界四大黑土區中,我國是唯一在國家層面進行專門立法保護的國家。通過國家立法,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標志著中國黑土地保護邁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杰說,相關法律為今后依法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遏制黑土地退化、提升耕地地力,進一步提高中國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2022年3月1日,《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強化了黑土地保護的考核監督,嚴禁偷采盜挖、非法買賣等各類破壞黑土資源的行為?!稐l例》還確定,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設定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周”。
今年春天,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九井村黨支部書記蔣慶財多了一個新頭銜:田長。對“遏制耕地‘非農化、打擊盜采黑土、秸稈還田等制度措施”進行廣泛宣傳,這就是他的職責。
為保護利用好黑土,今年黑龍江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的責任分工體系,以確保黑土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蔣慶財成了村里1萬多畝地的村級田長。
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田長制”實施情況被納入全縣綜合目標考核體系,對履職突出的各級田長給予獎勵,對失職瀆職的堅決約談問責。
近年來,黑龍江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要求,把耕地保護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用得力措施保護每一寸耕地。
黑龍江還通過耕地質量監測為黑土“把脈”。在黑龍江省青岡縣沃土豐達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一塊農田,地頭有一片圍起來的黑土監測區、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站?!斑@是我們建立的耕地質量監測點?!鼻鄬h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金一鳴說,通過這些設備,能夠自動監測土壤墑情、“健康”狀況等。監測數據為農業部門合理利用耕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科學依據。

5月19日,伊春林區肥沃的土壤(王松/ 攝)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黑龍江以2億多畝耕地為基數,按照每10萬畝耕地設置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統籌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2480個。
“這幾年地里重新變熱鬧了?!北贝蠡募瘓F普陽農場有限公司職工夏金龍站在地頭,看著稻田里的農機說,前些年種地,農藥化肥越用越多,土壤板結,地里青蛙都少見。近幾年,農藥和化肥越用越少,夏天地里水鳥起落,蛙鳴此起彼伏。
夏金龍今年種了450多畝水稻,秋收后,收購方將以每噸高于市場價100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現在有260多畝地完成了綠色認證,綠色水稻在市場上更吃香”。
綠色種植不僅減少了對土壤的污染和土質的破壞,還改善了生態環境,讓莊稼種植有了更多“新花樣”。
前幾天,在北大荒集團二道河農場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區,螯蟹稻種養戶蘇忠波接待了不少商販,他家的螯蟹被預訂一空?!靶返竟沧?,需要降低水田地塊農藥、化肥使用量,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水稻根系生長環境?!碧K忠波說,螃蟹的排泄物還能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生物活性,蟹和米兩項產出,雙重效益。
“我們根據測土配方土壤樣本中有機質含量,給出每畝地有機肥替代化肥用量的建議?!痹诒贝蠡募瘓F前哨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技術員鄭樂說,每年秋收后,農場都會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等指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將成為下一年施肥的依據。
2021年,僅二道河農場有限公司所在的建三江墾區就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225萬畝,土壤肥力全面提升。
在黑龍江,曾經被人們所嫌棄的“臭大糞”又成為農民心中的“稀罕物”。在養殖大縣望奎縣,一種糞肥資源化利用種養循環新模式正被農民追捧。
望奎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股負責人那宏宇介紹,養殖戶將畜禽糞便運到所在屯的干糞池,各村將收集池內發酵后的糞便運走,將摻混作物秸稈二次發酵后,統一拋撒還田,“這種模式不僅有效改善了環境,還可以使畜禽糞便得到合理利用,增加土壤肥力,可謂一舉兩得”。
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生產負責人唐文學說,合作社也是種養循環模式的受益者,秋收后,用大型農機對漚好的糞肥進行集中還田,將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和來年農作物的品質。
據了解,種養循環模式已在望奎縣推行,當地投資500萬元建設了80處高標準集中漚肥場,年可堆漚發酵糞肥50萬噸,還田面積在40萬畝以上。望奎縣力爭在五年內使全縣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2至0.5個百分點,化肥減量5%以上。
黑土保護不斷夯實糧食穩產基礎。目前,黑龍江全省耕地質量平均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1573.54億斤,比上年增加65.34億斤。
前些年種地,農藥化肥越用越多,土壤板結,地里青蛙都少見。近幾年,農藥和化肥越用越少,夏天地里水鳥起落,蛙鳴此起彼伏。
“現在種大豆,好地塊畝產300斤問題不大,村里老人說以前產100斤都難。”站在自家地頭,黑龍江省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的鄒向成望著剛播種過的耕地說,村里老人講,五六十年前,當地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春天刮大風,夏季下大雨,一些黑土被沖進侵蝕溝。
為保護黑土耕地,人們在耕地邊植樹,形成林田網格來防風固土,還用柳樹枝填滿侵蝕溝,使其生根發芽,降低水的流速,減少土壤流失,如今拜泉縣水土流失得到極大改善。
水土流失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劉杰說,以玉米秸稈覆蓋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模式,是解決黑土遭受侵蝕的有效方法。
在北大荒集團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秸稈覆蓋的黑土地,一踩一個腳印。種植戶李艷海種了1500多畝玉米,連續7年通過玉米秸稈覆蓋模式保護黑土地。
據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生產部副部長陳國建介紹,實施多年的秸稈覆蓋模式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生物性狀,一些地塊有了蚯蚓,還能減少土壤被風雨侵蝕,具有明顯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秸稈還田則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地力?!斑@幾年通過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等黑土保護措施,效果確實明顯,土質疏松了,產量也提高了。”站在田埂上,說起黑土地保護帶來的好處,付正武打開了話匣子。
付正武是黑龍江省海倫市自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腳下的黑土地,位于東北松遼流域寒地黑土核心區。2018年,海倫市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付正武經營的2000多畝地成為試驗田,采取秸稈深埋還田等方式,為黑土地“加油”,以提高有機質含量。
秋收之時,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都會組織收割機配齊拋撒器,直接把粉碎成10厘米左右的秸稈還田,再進行20厘米至22厘米的深翻作業,翻地施尿素加速秸稈腐爛速度,補充秸稈腐爛過程中消耗的氮素。
近年來,黑龍江省根據當地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這兩種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合理進行耕地輪作,有效“藏糧于地”。黑龍江省綏棱縣向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2021年種了7000余畝玉米,2022年輪作改種大豆。合作社負責人劉峰說,輪作有利于保護黑土地,減少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今年,黑龍江省耕地輪作試點面積達1500萬畝。
保護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良田良用。在黑龍江省慶安縣東禾農業高標準水稻示范基地,“方田化”的稻田規整有序,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
2021年,黑龍江省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010萬畝,總投資128.1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56萬畝和27.95億元,建設任務和投資均大幅增長。到今年底,黑龍江省將建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廣大農民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已明顯提升,針對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所需資金較多等問題,劉杰建議,可充分發揮黑土地保護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調動農民保護黑土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合力,久久為功,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