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安金 孫潔
摘 要:青少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培養擁護黨的領導和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隨著新時代科技創新、新舊動能轉換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企業對從業者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要把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最根本問題,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思維,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強化中國歷史、近現代史、革命史、黨史等內容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使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實現更加有效的對接,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不同要求,達到按需培養、全面育人的目的。本文就加強學生德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德育修養? ? 職業素養? ? 解決方案
一、現狀分析
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新時代,傳統美德、職業素養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相互交融、與科學理論和現代科技實踐緊密相連。德育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面對我國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審視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現狀,筆者認為我們在學生德育和職業素養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家庭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越,物質需求越來越豐富,家庭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幾千年的家教家風文化有所弱化,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的溺愛式教育凸顯弊端。同時,由于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讀書學習即智育更加重視,忽視孩子德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導致部分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對匱乏,依賴性越來越強,戰勝挫折的勇氣和毅力不足。
(二)社會層面
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社會思想日趨多元化,意識形態領域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個別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弱化、淡化,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受各種不良思想和信息的影響,不能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是非曲直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
二、加強學生德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一) 加大德育、職業素養教育的力度
綜上所述,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重任,要通過開展有效的德育,從正面教育入手,通過德育滲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素養。同時,厚植師生的愛國情懷,抵御和防范不良思想對學生思想的滲透和負面影響。
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如何提升學生素養、教其真正地領悟并學會做人做事是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筆者認為應重視思政育人,加大德育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的力度。
(二)利用政策利好,發展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各部委、省市各級政府及部門相繼出臺了職業教育改革、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職業技能提升、穩定和擴大就業、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等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圍繞國家政策及人才市場需求,合理調配教學資源,強化日常育人過程,規范管理方法,提升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滿足崗位對人才的需求,適時做好專業與崗位有效對接,是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
一是把提高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快速提升及職教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建設等作為職教工作的核心內容。二是辦好新時代職教,推進產教融合等工作,加強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推廣。三是推動品牌專業(群)建設和 “雙元制”教學成果本土化實踐,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和“上合組織”國家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四是配齊建強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開好思政課,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理念。
三、合理優化育人方案,形成合力,科學育人
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撥開錯誤的理論迷霧。應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生活生存、動腦動手為切入點,從重視入學教育和認知開始,加強研學,增強學生“三會”(會做人、會說話、會做事)意識。
(一)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對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既是一個人人生的起點,也是一個人“夢想啟航的地方”。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的綜合教育,但最為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也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長只有承擔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學會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重任,才能夠為孩子打好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品德基礎和人格基礎。
(二)辦好思政課堂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的時期。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其作用不可替代。
思政教育要體現中國特色,利用好我們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把黨的百年奮斗史和新中國的發展史等內容融入教育教學之中,讓傳統的中華美德沐浴學生成長,在他們的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思政教育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為學生答疑解惑,有效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理性看待外部世界,養成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同時,要加大研學力度,使育人授課、理論實踐有效融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會實踐和研學,把育人、授課和研學實踐三者充分銜接在一起。
(三)堅持科學育人
以“三化”即科學化、制度化、經常化的理論作為指導,科學育人,用行為塑人、品德育人。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再到形成和提升的過程,即實現“教”和“養”的常態化,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這所大學中不斷學習感悟,在學和做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品德培養、學習和擇業等方方面面給予諄諄教誨,殷切期盼青年人將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青年學生要不斷利用身邊熟悉的榜樣人物和其事跡感染和激勵自己,通過比較反思,堅定自己的前進方向,堅持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善于在社會實踐中驗證理論,面向實際,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社會,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在社會的大學校里,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己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實干能興邦,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嚴謹務實的態度和苦干實干的行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青年學生要不斷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在新時代干出一番事業,做一個有所作為、有抱負的人。要積極投身祖國的偉大建設事業,在奮斗中前進和成長,青春才能亮麗,青春才能昂揚,青春才能無悔,夢想才能實現。
(四)強化能力培養
學校要促進學生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術技能,提升動手動腦、生活生存、做人做事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扎牢立足社會之根,夯實創業立業之基,固牢立身發展之本。
1. 三全育人
要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導學生不斷發揮潛能,用智慧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靠智慧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人生質量和品位,真正學會動手動腦、生活生存、做人做事。
2. 多元成才
為學生打造多元成才的思維立交橋,暢通職業生涯通道,培養學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鑄就勵志勤學的品質,胸懷成才報國的壯志。
3. 精神獨立
人生需要智慧,更需要不斷拼搏、與時俱進、奮斗不息的精神。要培養引導學生學會自立、自信、自強、自愛、自省、自律,不斷提升自己的短板,持續地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成就人生的精彩。這也需要施教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引用類似“木桶理論”的實例去引導和鼓勵學生,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
四、小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個人的自我修養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修身齊家治國。個人的道德理念與國家的道德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加強德育、職業素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我們國家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中國人民正奮進在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要通過加強德育和職業素質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努力學習,提高思想和專業素質水平,盡快成長成才,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作者單位:肖安金 ,青島海洋技師學院;孫潔,青島富源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