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純
摘 要: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信息化網絡在線教學模式進行深度融合,以教學資源為載體,引導學生緊扣學習目標,開展課前線上自主學習、課中線下合作探究、課后線上答疑討論,為學生呈現多元、立體的課堂教學的模式。本文以中職會計專業為例,就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從教學分析、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考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 中職會計? ? 有效性
依據《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標準》,立足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基礎會計”課程改革逐步由基于教師經驗、教科書的教學設計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推進,由理念層面漸漸走向實踐層面,目的在于改變傳統課堂以教學為中心、教師“滿堂灌”“講授式”的教學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搬運工變為組織者與引導者,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隨著“基礎會計”在線資源的豐富和在線課程跨域共享,會計專業教師可有效利用在線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將成為一種常態?,F以“銀行存款的清查”為例,就如何更好地開展混合式教學進行探析。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
“銀行存款的清查”是中職一年級會計專業“基礎會計”第七章第二節“財產清查的方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清查的方法、未達賬項的產生及類型和余額調節表的編制,是對前面一個多學期“記賬、對賬、結賬、錯賬更正”等已學會計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其“清查的結果”又可延伸到下節課“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中,在整個銀行存款的知識脈絡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結點。銀行存款作為貨幣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了解相關信息、確保其安全完整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會計人員每月必做的例行工作和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學生情況
1.知識基礎
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能進行簡單的記賬、對賬、結賬、錯賬更正,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
2.認知能力
學生整體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學習習慣不良,細心耐心恒心不足,但存在差異性。初學會計,缺乏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動手能力有限。
3.信息素養
學生傾向于生動、形象的信息化課堂教學,缺乏團隊精神和溝通交往能力。
(三)教學目標
針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崗位特征,基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實現教學內容、學習任務和思政教育融合。在知識方面,知道銀行存款清查的方法,理解未達賬項及類型。在能力方面,會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賬務處理的能力。在素養方面,養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學會合作與溝通,增強團隊意識。
對于“銀行存款的清查”識記、理解層面的知識目標,學生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完成。把核心素養、能力目標的達成細化分層,按照知識點進行碎片化處理,課內任務驅動、合作討論完成,知識遷移、拓展提升在課后完成。構建“課前導學、課中內化、課后拓展”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結構,教師依托“線上+線下”混合課堂讓教與學變得輕松又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教學準備
為確保“線上+線下”學習的精準、高效,教師事先通過網絡遴選教學微視頻(微課)、動畫等碎片化教學資源構建教學平臺,制作PPT教學課件、確定企業分析案例,讓學生借助教學動畫、視頻或虛擬現實等教學媒體進行學習,以達到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的教學效果。
(一)制作“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微課
在微課制作中,激趣設疑,選取“出納小王從銀行取回對賬單,發現余額與企業銀行存款日記賬余額不一致”的情境動畫導入,動態演示通過“對賬”找出“未達賬項”后,由四筆賬目差異引出其概念和分類,案例示范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格式,理解未達賬項的具體調節步驟。
(二)選擇“未達賬項”微視頻
網上遴選出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四種“未達賬項”微視頻,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撐,使其易于判斷“企收銀未收、銀收企未收、企付銀未付、銀付企未付”未達賬項四種類型。
(三)設計做中學、做中教的“任務單”
銀行存款的清查方法“選一選”、企業日記賬與銀行對賬單“對一對”、四類未達賬項“連一連”、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編制“填一填”、調節表余額不等的可能原因“議一議”,錯賬更正“改一改”。
(四)制作Flash動畫仿真的教學課件
首先利用激發學生興趣的“砸金蛋”仿真游戲,檢測學生對四種未達賬項歸類的掌握情況,進行復習導入。其次針對學生對未達賬項產生的原因不明這一共性問題,設計變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的動畫,說明因企業和銀行入賬時間差而導致。插入“銀行存款的清查”企業案例,動態演示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編制口訣。
三、教學實施
(一)課前導學,知識為本
課前在線學習階段,主要讓學生掌握企業日記賬與銀行對賬單的核對、未達賬項的概念、歸類,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等知識目標,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導學單,學生在“銀行存款的清查導學單”指引下,閱讀教科書,利用網絡平臺中的在線課程資源完成“企業日記賬與銀行對賬單的對賬、四種未達賬項歸類、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自主學習,對疑難問題在線向教師提問并參與討論,教師采取個性化方式在線答疑解惑,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在線測驗功能等進行自動、高效的前測。針對學生容易將本節課的關鍵知識點“未達賬項”誤認為是錯賬,教師利用平臺提供的討論區與學生交流與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
(二)課中內化,能力為重
“混合式”線下教學,采用強化能力培養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線上學習、討論及前測的相關數據,不再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而是明確目標,實施任務驅動、合作探究學習,實現能力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自主探究式和分組協作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團隊協作等能力,對教學重點靈活采用任務驅動或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答疑解惑,對于教學難點采用諸如翻轉課堂進行突破,將碎片化知識點構建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銀行存款的清查”在任務實施過程中,主要針對學生的“四種未達賬項歸類”易錯點、“未達賬項成因”難點進行精講剖析,重點分析“銀行存款的清查”企業案例,采用翻轉課堂為學生設計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調節后雙方余額相等”驗證任務,并輔以平板虛擬仿真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利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吃透余額調節表編制要點、作用。通過剖析案例疑點、障礙點,拓寬學有余力學生的知識面,溫習錯賬更正法的應用,通過錯賬更正仿真操練、答疑解惑、歸納總結完成知識的內化、提煉。總結環節采用概念圖、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目標、把握本次課的知識結構,同時挖掘“養成憑證及時傳遞、及時入賬的工作態度”思政融入點、“凡是賬實不符的情況,必須按照相關的會計規定進行處理,做到廉潔自律”立德樹人培養點,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能力及素養目標,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融合。
(三)課后拓展,提升為主
針對任務案例中“出納員小王每次做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編制工作,即以對賬單為依據將這些未入賬的款項登記入賬”提出與實際緊密聯系的問題:小王對這項業務的處理對嗎?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么?這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在線啟發點撥,引導學生預習下節課“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銀行的對賬單并不能作為記賬的原始憑證,企業收款或付款必須取得原始憑證后才能記賬,這是記賬的基本要求。這樣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增強學生學用結合的意識,理清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且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素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考核評價
混合式教學采用從課前、課中到課后的全過程考核方式,由學生、小組和教師進行“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考核。
課前學生閱讀課本、在線觀看微課視頻、瀏覽課件、參與討論、提交自測題完成自主學習后,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在線活動情況形成初期評價。課中小組按照“任務單”完成相關任務,根據學生參與情況進行組內考核評價,教師根據組內協作情況形成中期評價。課后學生線下獨立完成必練題,課后線上討論題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形成小組評價和教師后期評價。過程性評價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總之,混合式教學利用空間優化教學過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當然,混合式教學也考驗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和平臺操控熟練度,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還要了解他們的信息化水平,這樣才能開發好的資源和有效開展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王心雨.基于混合式學習的中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9(2).
[2]陳朱斌.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以中職會計“錯賬更正的實操訓練”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4).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