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威
2011年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感觸最深的就是美國學校教學的跨學科意識和視角,以及跨學科教學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一節中學物理課上,當老師講到水的虹吸原理時,便很自然地引入生物學中的毛細現象,并作比較性實驗和分析;而在英語寫作課上,老師的命題方向指向學生平日里的科學探究,鼓勵學生寫一寫科學課上的奇思妙想和曾經發生的有趣故事;紐約大學醫學院某次招生面試的內容竟是讓學生打各種各樣的電子游戲。據說,打游戲是醫學院面試的重要科目。原因在于游戲打得好,意味著頭腦靈活,應變能力強,而且手法精巧嫻熟,這是醫生“做好手術”的基本素質。在紐約大學就業指導部訪談時還聽說,該校很大一部分畢業生都到了非專業領域里就職。比如,學習物理學的應聘到化工產業領域,學習環境保護的竟也受到電子科技行業的青睞。理由是每一個產業的創新發展都需要非專業的視角和思維,不同的專業背景和專業取向會幫助他們開啟新的研究領域和思維視角,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反觀我們當下的學習和生活,也的確如此。我們需要,而且必須踐行跨學科學習。因為生活中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哪一個問題單靠一門學科知識就能解決,需要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介入和參與。同時,每一門學科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我們學習的每一門學科甚至每一課教學內容都蘊含著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元素,都對其他學科內容有所涉入和應用,亟須關注并將其納入本學科的整體學習,從而讓本學科學習變得通透和立體。
跨學科學習,這是當前基礎教育界的熱詞,也是很多教育專家比較關注并極力倡導的學科實踐。那么,什么是跨學科學習?這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理解。我認為,跨學科學習指的是超越一個單一的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概念、原理、信息等方面的交叉性理解和認識活動。跨學科通常表現為以不同學科的視角關注和思考同一個問題。比如“夕陽”,語文學科關注的是對夕陽的審美;科學學科關注的則是對夕陽為什么是紅色的問題進行解釋;數學學科關注的多是夕陽的形狀、與地平線的角度及落下的速度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一門學科進行跨學科學習就有著獨特的意蘊和價值,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更好地解釋學科內容。比如語文《兩小兒辯日》一課,兩個孩子的觀點和認識都是錯誤的,如何知曉他們的錯誤?就需要借助科學的解釋,即通過利用科學課上學到的“太陽高度”化解兩小兒辯日上的問題。
第二,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要理解作者筆下的“清國留學生”何以如此“裝扮”和“娘態”,就需要對當時的那段歷史進行回溯和補給。
第三,可以豐富學科內涵。比如笛卡爾將代數和幾何進行契合,發明了解析幾何,將微分和積分進行契合,建立了微積分。而將教育學和心理學進行契合,就形成了教育心理學……
第四,可以激發學科靈感。比如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試著從其他學科中尋找思路和靈感。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曾說過:“我的很多創新的發現和研究都得益于我的夫人蔣英的藝術思維的啟發。”
最后,可以創新學科表達。比如“建橋梁”課堂上,可以是聽橋(音樂),可以是畫橋(美術),可以是讀橋(科學史),可以是寫橋(語文)。通過多學科融合,賦予橋之美、橋之韻,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
跨學科學習是學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跨學科不是目的,也不是任何內容都可以跨和必須跨的。跨學科必須立足于學科發展實際,并指向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可能,既適逢其時,又各得其所,跨在無痕處,行在自然間。這是跨學科的應有理解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