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梅
[摘要]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具備極高美學價值的瑰寶,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散發(fā)了極高人文氣息的精神磁場。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鑒賞,是澡雪身心的精神之旅,是培育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在詩詞教學中,應當聚焦詩詞特質,實現(xiàn)多維建構,獲得個性而不落俗套的審美體驗。本文基于多年上課、觀課經歷,綜析若干教學課例,尋得相對可取且重要的途徑:進入語詞深處。
[關鍵詞] 古詩詞;課堂教學;深處;美感
一、“牽”出語象世界
詩詞創(chuàng)作歸根結底是詩人的情感活動,這種情感活動不會抽象地進行,必須依附于具體的物象。換言之,詩詞是以意象為構成要素來表情達意的,這種由形和神統(tǒng)轄的“氣韻生動”的意象構成了詩詞的生活、情感、心理圖景,寄托著作者的心志,也誘發(fā)著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關聯(lián)著讀者的共情和理思。因此,鑒賞詩詞的關鍵在于走進由一個個意象構成的語象世界,把握語象世界的營構方式,進而洞察文本那風光旖旎的內部世界。
什么是詩詞語象世界的營構方式?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詩詞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它是受詩人情感向心力的吸附,有機黏合在一起的意象群體。因此,對詩詞意象的審視,就不能只停留在孤立、靜止、平面、單一的機械辨認,而是要借助整體觀照的方式,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立體性、動態(tài)性的推敲和把握。
以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綜觀全詩,比對主次,發(fā)現(xiàn)詩歌第三句“夜闌臥聽風吹雨”中的“聽”是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靈感的觸發(fā)點,是選擇和聚焦“十一月四日”這一特殊時間背景下特定意象的“缽盂”。也正因為以“聽”這一詩人行為的統(tǒng)整,及以“聽”這一鑒賞活動的統(tǒng)領點,學生便能對詩中的意象群生發(fā)作整體性觀照,進而清晰描繪出“鐵馬冰河”勾連的整體場面和雄壯氣勢,把握詩人雖無奈“僵臥孤村”,卻絕不會自暴自棄、萬念俱灰的頹廢與墮落;雖感慨“為國戍輪臺”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際遇有著巨大反差,且自己已年老體衰,但因內心“尚思”“不自哀”的樂觀篤定又自然而然生發(fā)出“聽”的行為。而有了“聽”字的統(tǒng)整,現(xiàn)實中的意象“風吹雨”有力卷入了詩人內心深處,漸漸幻化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于是虛實意象和弦共奏,奏出黃鐘大呂般的豪邁之聲,將詩人“戍輪臺”的報國情懷推向情感高潮。
二、“嚼”出語言真味
任何一種文體的文本,一旦進入了語文教材,就成了語文教學文本,成了特定學段學生運用恰當?shù)姆椒?、手段、技巧學習語言的范本。正如葉圣陶所說“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詩詞教學自然不例外。詩詞是區(qū)別于其他文體而文字表達更有創(chuàng)意的文本類型,其文本語言的獨特價值決定了詩詞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咬文嚼字。朱自清就曾指出鑒賞古詩詞要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語詞的真味,體會那微妙咬嚼的味兒。觀照現(xiàn)實的課堂,深感部分教師在詩詞教學時傾注在文字上的咬嚼勁兒明顯不夠,咀嚼不出語詞的本味,觸碰不到文本的內核,文本解讀往往停留在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這樣的語文課堂注定味淡形糊。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若要深得語文教學堂奧,就要摸準詩詞鑒賞的經絡,學習者就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咬文嚼字上,且要“咬”得到位,“嚼”得有法。
先論“咬”得到位。無論何種文體教學,都需要基于合理的目標,選擇與之匹配的教學內容,才能在相對統(tǒng)一的視角中,雙向補位,同向發(fā)力,否則就是“咬”偏了重點部位,徒勞無獲。筆者旁聽某教師執(zhí)教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在破題環(huán)節(jié),教者和學生通過質疑、思辨、碰撞,達成共識,“咬”定詞題中的“壯”字,將其定為理解全詞風格和情感基調的關鍵。于是,與“壯”字一脈相承的語詞信號一一輸出,“五十弦翻塞外聲”的“翻”、“沙場秋點兵”的“秋”、“醉里挑燈看劍”的“醉”等語詞像酒釀發(fā)酵一般,雄壯、悲壯的味道由隱漸顯,由淡變濃。也正因為切準了“壯”這一關鍵入口,文本解讀便沿著語詞的指引,撥云去霧,拾級而上,最終豁然開朗,得見文本的天光。
再談“嚼”得有法。王尚文教授指出,咬文嚼字應著眼于“關系”,著力于“比較”。詩詞語言是形象語言,往往打破常規(guī),所以在教學中依情境需要創(chuàng)意表達,從而使語言新穎豐富。在詩歌教學中,帶領學生鑒賞詩詞語言,很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要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對語詞進行適度咬嚼,深得要義。比如在咬嚼“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時,就可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組織語詞比較鑒賞的活動,揣摩“翻”與“彈”字的不同表達效果和用詞意圖,通過比較悟得“翻”字在營造戰(zhàn)場氛圍、渲染戰(zhàn)士情緒、制造悲烈場景等方面的獨特妙處。如此聚焦咬嚼,也可避免零散、膚淺、虛空的假鑒賞。
三、“掘”出情感真義
和小說、戲劇等其他文體不同,詩詞和散文創(chuàng)作都是作者寫自己的情與感。情真意切,是無論婉約或豪放派詩詞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首要遵從的表達原則。因此,鑒賞詩詞的路徑必定要聚焦詩人的主觀情思,破解詩人的情感密碼,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挖掘詩人的情感真義。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解碼情感,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運用適切的方式來透析詩人在這一篇文本中傳達的言語智慧,透過詩詞中景、物、人、事構成的語象世界,在語詞的細微深處感受作者熱烈坦誠的情愫,參透作者專屬語詞地帶的情感真義和深刻思維。
陶淵明《飲酒》一詩的課堂教學,執(zhí)教者可以嘗試帶領學生跳出程式化的解讀方向讀詩,這樣能使課堂讓人眼前一亮。從初讀詩歌的感知印象入手,學生很快提煉出最明顯體現(xiàn)詩人情感狀態(tài)的“悠然”一詞。如果按照一般程序來鑒賞,無非是對“悠然”的含義和具體內容進行所謂深入的探究和梳理,但有思維重構意識的教師會將對學生初步感知印象的發(fā)問,定為尋究詩人隱性情感的奠基石,為梳理詩人顯性和隱性情感的辯證關系蓄勢,于是跟進發(fā)問:詩人如此“悠然”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利用課外積累,鏈接預習資料大說一氣,教者“請你用詩中兩個字點明原因”一句提示,學生瞬間收了思路,回到文本,在看似自由的交流后“心遠”二字已呼之欲出,而不用迂回反復討論了。前后聯(lián)系,不難看出“心遠地自偏”是對詩歌起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要義回點和聚攏。教師引導學生對“心遠”進行細致品讀,對詩人所處喧囂與所念清靜的矛盾沖突進行辯論,進而讓學生理解了陶淵明對污蝕世俗、腐敗官場的不滿,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從詩人所思到詩人所為,教師再引導學生感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托意高妙,詩人因萬物相融而物我兩忘的超凡境界也更見可貴,“心遠”二字足見寄情深遠。
當然,要準確挖掘出作者的情感要義,在解讀詩歌意象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兩點:(1)知人論世。文學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際、心志抱負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而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詩詞教學尤其如此。仍然以陶淵明《飲酒》一詩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在遵循憤悱這一啟發(fā)原則的前提下及時鏈接作者的背景資料,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將詩詞賞析引向縱深。具體地,當理解“鳥”的意象用意時,結合詩人生平遭際可知,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翕”的遠大抱負和卓越追求,這種愿望和情思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便有意寄托于“鳥”這個意象,且在多篇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2)共情作者。不難看出詩人心中的“鳥”不是為了點綴環(huán)境而隨意擇用的自然物象,而是緊緊牽扯著情感命脈的詩人新的化身。本想大有作為,翱翔天際,然而在奮力展翅后深覺天際遙遠不可測,一切很難如愿,身不由己也便聽由心音,轉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終究回歸了最能容他安放身心的田園,這是真我的精神回歸。這樣的知人論世,也使詩人的超凡情思在歷史的天空中產生了永恒的回響,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作者復雜情感的深切認知。
找準情感的落點。詩詞中經常有一個主腦之句,起到提挈統(tǒng)攬的作用,或用來收攏回應全篇內容。有了這一句,詩詞的其他內容其實都圍繞這一句來鋪設營構,這就是詩歌教學中不可忽略的點睛之筆。在教學《飲酒》時,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無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藝術回筆。“欲辨已忘言”正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歸結處與落腳點,也就是說詩歌前部分的自我問答、悠然采菊、安然回歸等內容都是為這一點睛句來蓄勢,而前部分內容越是寫得淡然、悠然,最后“欲辨已忘言”的釋然才越發(fā)顯得情感深沉而強烈,使得詩人的真性情讓人久久留味。
四、“悟”出文本圖景
詩詞屬于文學作品,對詩詞的賞析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借此對詩詞的世界生成豐富的還原與拓展。首先,詩詞是文學作品,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其文本中的不確定性與留白空間需要讀者借助經驗與想象去填補。詩詞鑒賞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經驗,驅遣他們的想象,進入文本圖景,與文本和作者充分對話,實現(xiàn)讀者視野與文本視野的相互交融,在視野融合中產生渾然一體的共鳴境界。其次,中國古典詩詞由于受格律的限制,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用詞簡約,惜墨如金。正如中國的寫意畫風格,逸筆草草,只求神似,不求形似,許多地方留下空白,又由于詩人普遍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這就決定了古典詩詞用語凝練、含蓄的特點,所以需要讀者借助想象去填補、還原、拓展詩詞的藝術境界。與此同時,文學作品教學重在讓學生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身上一種特殊的情感狀態(tài),以及引起心理上一種愉快的反應,而想象正是體驗的重要途徑。這種體驗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真正的詩人都是身不由己地懷著痛苦去燃燒自己并點燃別人的?!币粋€真正的讀者,就必須在想象之中被詩人情感的烈焰點燃,和他一起在情感的場域中燃燒。
例如,在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課堂教學中,在尊重文學作品鑒賞規(guī)律的前提下,不斷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對詞的藝術境界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還原。蘇軾在密州時期,他的生活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fā)愈烈。詞的起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來勢強勁,一個“狂”字強烈籠罩讀者心緒,學生被“狂夫老更狂”的雄心壯志激出興趣,不由想象出“老夫出獵”的場面:勢如磅礴傾濤的隊伍、萬人空巷跟隨出獵的圍觀團、意氣風發(fā)而雄壯威武的獵將風范。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借助想象才能還原的現(xiàn)場圖景,應讓學生借助想象和詞人一起躍馬揚鞭、縱橫奔放。因此,詩詞的留白空間,是激發(fā)讀者想象的催化劑,神秘且符合情理。而讀者建立在作者思想特質的基礎上的合理想象,正是師生立足文本而作的創(chuàng)新而有深度的解讀,是從新的視角進入語詞深處,參悟出更立體的文本圖景的重要途徑。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此句映照對詩詞內核的理解。如果不覓玄機,不尋抓手,那詩詞教學定然不能觸及要害,課堂只能云里霧里了。只有牢牢抓住語言信息,讓解讀進入語詞深處,詩詞之魂才是可望而又可及的。
詩詞之美在意象,意象的理解、還原、重構是詩詞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對語詞的充分甄別、鑒賞、品味,是抵達這一核心的唯一途徑。只有解語而入境,披文以入情,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古詩詞的原味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體味到古詩詞的文化之美和人情之美。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思考和實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