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讓學校越來越重視高質量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政策要求學校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及課外培訓負擔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的引導性教學,讓學生在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同時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文章從合作學習模式入手,就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策略展開分析和研究,以期推進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信息技術;合作學習
作者簡介:陳燃(1977—),女,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
就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素質性課程,大多數學校和教師對其重視程度遠不如學科類課程。但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學校和教師愈發重視各個學科的平衡教學。將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念運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使學生在不斷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深入挖掘學科本身的育人價值,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各項教學策略的開發和應用,讓合作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提升學科的育人價值,更高質量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
一、進行積極的合作引導,提高合作意識
科學家有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協同精神,提高合作意識。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合作引導,通過營造合作學習場景來提升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認知,讓他們在學習中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學生只有具備了合作意識,才能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合作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進行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
以初中Python課程的合作學習為例,Python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難點,教師在針對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合作學習這一理念,使其愿意積極配合。若是學生對合作學習模式尚未形成足夠深入的認知,他們是難以主動且愉快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對班級學生進行隨機性訪談,了解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看法,以對話的方式對學生展開點對點的引導,讓學生慢慢地了解什么是合作學習以及如何在Python課程中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將會在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合作學習這一概念進行逐步了解,這會為此后的實踐奠定相應的認知和學習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的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不同學習場景的視頻,以聽覺和視覺上的直觀感受來增進學生對合作學習模式的了解和感知。被動學習和合作學習會給學生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學生能從兩種狀態的對比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優勢和益處,從心理上慢慢接受合作學習模式。在引導學生形成合作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營造嘗試的機會,以“嘗試+鼓勵”的方式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
二、進行合理的合作分組,奠定合作基礎
要想獲得理想的合作學習效果,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秉承“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讓每組學生的綜合能力保持平衡狀態,同時又能實現組內的優勢互補。教師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分組后,學生可以在實際合作的過程中以取長補短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為信息技術學科的合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礎,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發揮出自身的作用。
以Python課程教學為例,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組。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中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及實際學習情況,基本了解每個學生的優缺點,這樣在進行分組時才能更加有的放矢。進行具體分組時,教師要平衡好各組學生的能力,為每個小組分別配備能力強的、能力一般的以及能力較弱的學生,確保組與組之間能力相當,各組成員之間也能形成互幫互助的合作局面。遇到一些知識難點或操作難點時,能力強的學生能夠給予能力一般或能力弱的學生一定程度的幫助,讓他們在較為自主的情況下解決相應的信息技術問題。能力弱的學生也能促使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在增強其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費曼學習法的一種運用形式。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分組能推動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深度運用,讓學生都能獲得知識面的拓寬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極為重視分組,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做好科學合理的分組,為后期的各個合作學習環節的開展打下基礎。
三、進行充足的合作準備,保障合作效果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同樣需要做好充足的合作學習準備,以此來確保合作學習預期效果的實現。在開展每節信息技術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對之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來設計和安排相應的合作學習場景及活動,以吸引學生關注和重視信息技術合作學習,同時有效避免突發問題的發生,讓合作學習能夠更加流暢、更加科學地進行下去,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讓學生在全方位的合作學習中獲得更加優質、更加獨特的學習體驗。
要想讓合作學習在教學中大放異彩,教師還需要在每節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萬事俱備的狀態引導學生進入合作學習中。從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來看,教師需要先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和安排相應的合作學習場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之后,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教案或講義,以引導性的內容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和挖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并不是信息技術課堂的主導者,而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做好課前準備能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當教師將教案、課件以及學習場景等充分準備后,就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信息技術合作學習,這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充分的課前合作準備能為信息技術教學排除掉很多障礙,讓學生體驗更加優質的合作學習過程,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充足的課前準備就是好的開始,它能讓接下來的合作學習環節變得相對輕松且高效。
四、建立豐富的合作模式,增強合作體驗
不同的合作模式能帶給學生不同的合作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到合作學習的不同,使其在增強合作學習體驗的同時更加熱愛合作學習。就學科本身的特點而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偏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旨在讓學生在各種實操環節中掌握相應的技能,進而獲得知識增長和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模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在參與合作學習時有更多的自主性,獲得能力上的逐步提升,高效完成預期目標。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模式也是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合作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學習實踐中,教師可以優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各種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組建和完成項目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空間。在進行“巧用Python繪制數學圖形”這一單元的合作學習時,項目開始之初,教師可以引導各組學生用Python繪制出各種不同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等。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何種方式進行圖形的繪制,確定是按照各個角的度數編寫程序,還是按照其他的方法編寫程序。這個部分需要各組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和基礎進行討論,最終根據討論結果采用合適的編程方式。確定好編程方式后,學生就可以分工合作,進行程序的編寫及運行工作。學生在此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給出相應的指導,幫助學生排除障礙,助力每組學生在高效合作中完成圖形的繪制。實踐環節結束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各組學生對項目的整個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五、開展有趣的合作活動,激發合作動力
當學生的合作意識被喚醒后,教師就需要通過設計與開展豐富有趣的合作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合作動力,讓他們有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開展課堂合作學習。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他們喜歡參與到游戲式的趣味課堂中。因此,教師在設計趣味教學活動時,就可以以學生的身心需求及興趣點為參考依據,在創新設計各種合作活動的同時引發學生更高的參與激情,讓他們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和探索,以此來提升初中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Python課程中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有趣的活動或游戲來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同時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例如,在以Python編程進行相關數學計算的合作學習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天才演算家”的活動,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不同算式的計算,各合作小組間可進行PK,計算最快速且正確的小組將獲得勝利。趣味活動能使課堂教學變得不再僵硬死板,學生在活動氛圍的感染下會認真積極地合作,進行相關程序的編寫和運行。各種充滿趣味的活動會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狀態進行后續內容的學習。學生感受到Python編程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價值后,會更愿意且積極地進行下一步的編程探索。與此同時,學生在進行編程運算的過程中也展開了合作學習,各個成員承擔了編寫程序、檢查程序、審核運算結果等不同的分工,每個人承擔的學習任務都不可或缺,學生能在進行有趣合作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自身及他人的價值,獲得學習成就感,同時能有更充足的動力進行后續的合作學習。
六、進行有效的合作評價,加強合作反饋
開展了上述合作學習活動之后,教師還需要在課程的最后環節通過采取有效的合作評價來完成整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合作學習,提升整體的學習效果。在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過程中,合作評價是最后一環,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只有加強合作反饋,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師才能對合作學習有整體性的把握,才能看到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和不足,及時做出調整。由此可見,合作評價既是合作學習的起點,又能夠實現合作學習的閉環,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模式時,要十分重視這一環節。
在進行完一系列具體的合作學習實踐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及成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教師要根據當前班級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評價機制,以客觀、公平、公正的方式進行合作評價。在制訂合作評價機制時,教師要針對合作學習的每個環節進行打分,考查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如學生是否很好地投入課堂內容的合作學習中,各組成員間的配合是否高效,是否能做到全員參與,每個學生是否都能通過合作學習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各組學生間的分組是否實現優勢互補等。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合作學習評價表的內容,根據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情況設定相應的分值,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打分。這樣的合作學習評級機制可以量化學生在合作學習模式中的不足之處和取得的收獲,直觀反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幫助教師和學生做出科學化、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善。教師可以對評價中反饋出來的不足之處進行糾正,避免下次開展合作學習時出現類似的問題,也可以將合作評價中展示出來的優點延續到后續的學習中,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質量,讓學生的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收獲。
結語
如今,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形成以及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引導更多初中生學會合作學習,是每個基礎學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和采取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感受到合作學習的魅力及益處的同時,以積極自主的狀態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形成相應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和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管鳳波.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小組合作學習[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5(S1):142-143.
[2]馬印忠.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開展方案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1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