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每個班里總有幾名“遲到大王”,當其他學生已翻開書朗讀時,他們才急急忙忙跑到教室門口。問及遲到原因,不是起晚了就是堵車了,有的甚至埋怨家長沒有及時送他們……
面對這些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教無效,網開一面只能讓他們的遲到行為愈演愈烈,小小的懲戒僅能保持兩三天效果。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之前同學們學過《早》,文中描述:那年魯迅的父親生了病,躺在床上。魯迅一面上書塾,一面要幫家務,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后要早到!”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精心設計后,我讓學生再次閱讀這篇課文,他們讀得特別動情。我專門點了那幾名愛遲到的學生談感受,他們紛紛表態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個時時早、事事早的人。一位“遲到大王”特別堅定地說,他以后再也不遲到了,要把“早”字刻在心上!聽完他們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表揚,同學們也很配合地給他們送上了掌聲。后來幾天他們確實沒有遲到。
就在我深感語言的魅力可以感化人心時,之前發言的那位“遲到大王”,竟然用鋼筆在桌子上畫了個心形,還用小刀在里面刻了個“早”字。
我第一時間找到他,問他為什么不愛護公物,他振振有詞地說:“魯迅先生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我這是向魯迅先生學習呢。”一時間,我竟無言以對。
我突然意識到,單純的說教或灌輸是非對錯,不足以起到深遠的影響。學生有自己的認知,有時會用他認為對的行為來回應你。為此,我專門策劃了一次班會活動。
我讓學生們用黏土制作自己喜歡的桌椅板凳,并挑選代表上臺展示,從中選出優秀創作獎和黏土達人,學生們都很興奮。最后,我要求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一個‘早字。學生們聽后一片嘩然,遲遲不愿動手,還有幾名男生大聲抗議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上刻字。我回望了一下那個曾經的“遲到大王”,他心領神會地低下了頭。
隨后我專門和他溝通,他說:“今天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自己真正在乎的東西,是不會輕易、隨意涂抹的,因為在乎所以珍惜;二是我們要向魯迅先生學習他的信念,而不是學習他刻‘早的行為。老師,我會把課桌上的‘早字清除掉,把‘早銘記于心!”
這次班會也讓我意識到,不能將習慣強加給學生,習慣培養需要學生自己參與、理解和建立,最后內化為自覺行為。教師能做的是有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