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障學生受自身身體因素的影響,在語言溝通與交往能力方面和健聽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溝通與交往能力的培養是義務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對提升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應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小學階段聽障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為出發點,研究實踐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助力。
關鍵詞:聽障教育;小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馬珊(1988—),女,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
聽障學生作為特殊學生群體,在身體和心理方面與健聽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國特殊教育體系的建設以有效促進特殊兒童群體實現良好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為主要目標,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教育工作在小學教學活動當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培養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重要性[1]。但是聽障學生受自身身體因素影響,其對教學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存在一定的不足,進而導致自身溝通與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加強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評價內容和相關實施策略的研究對于改善當前聽障教育工作現狀和提升聽障學生綜合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和交往能力的相關理念分析
(一)注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深入挖掘能力培養的教育價值
在聽障學生群體中開展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發展,為聽障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開展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和交往能力培養活動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本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原則和理念,結合學生身體、心理發展現狀以及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內容、形式和目標。
(二)全面覆蓋聽障學生群體,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聽障教育工作的開展面向全體聽障學生。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聽障學生為中心,結合小學階段聽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的身體狀況、年齡、心智、性格、學習方式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提升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制訂溝通與交往能力課程教學內容、目標、評價方式等內容時,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溝通與交往能力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組織、指導和教育作用,運用專業素養,構建更加全面的課程知識體系,注重學生溝通和交往實踐能力的培養,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關注聽障學生學習過程,提高溝通與交往教育適用性
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重視對學生學習技巧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聽障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的培養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在班級內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溝通、合作、交往的學習活動,以三至五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學習,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聽障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活動體驗,并提升了自己的溝通、合作、交往能力。
(四)關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構建開放、自由、創新的課程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教師在開展聽障學生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活動,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浸潤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和愛國情感。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教師還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不斷運用現代創新技術和創新思想,提升聽障教育效果,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學校可以結合當地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構建校本課程,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活動,增強聽障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還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豐富溝通與交往能力課程教學資源,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二、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教育工作現狀
(一)語言表達障礙限制學生溝通能力的發展
在聽障教育工作中,教師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在聽力和語言交流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障礙,這導致聽障學生在與教師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存在障礙。比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即使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不理解,但受限于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難與教師進行良好溝通,進而導致教師教授的內容和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存在差異。此外,部分學生因為自身聽力存在障礙,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自卑、壓抑、不愿與人交流和溝通的心理,這會導致其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逐步喪失,從而影響了聽障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學生自卑心理影響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
受年齡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小學生本身心理較為脆弱,不懂得如何調節負面情緒,尤其是對聽障學生而言,其心理更容易出現問題。部分聽障學生存在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在進行語言能力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害怕自己的聲音不好聽,害怕出錯,從而不敢也不愿意開口。這樣一來,其語言能力自然無法提高。此外,學生的自卑心理不僅會影響自身的語言能力發展,還會影響與人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缺少對學生語言溝通和交往能力的關注
部分教師在開展聽障教育活動過程中,缺乏對學生語言溝通和交往能力的關注,在心理上降低了對特殊學生的教學標準。比如在發音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發音正確性的嚴格管理,降低了教學標準,導致很多聽障學生在發音練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不清的現象。隨著后期教學課程難度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會逐漸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提升。
三、小學階段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策略
(一)結合學生學情,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
特殊教師在開展聽障教育活動時,需要充分關注學生學情,從聽障學生的年齡、心智、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方面出發,選擇小學生更加感興趣的教學內容[2]。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運用學生更加喜愛的教學方式調動其學習動力。比如,教師在開展語言發音練習時,可以選擇歌謠、童謠、古詩等內容,通過增強學生對韻律、節奏等方面內容的學習和體驗,來提升實踐教學效果。比如針對一年級聽障學生開展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活動時,可以將《文明禮儀歌謠》融入其中,使學生通過朗讀歌謠內容,增強文明禮儀修養,懂得用基本禮儀進行人際交往,提升交往能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學生溝通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對于中高年級的聽障學生,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更具實踐性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比如開展班級團建活動,利用拔河、成語接龍、你比我猜等游戲,使學生在更加活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感受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拔河比賽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有較強的引導作用;成語接龍能考驗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和知識儲備,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你比我猜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知識提取能力,兩個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與人溝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總之,開展聽障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充分立足學生實際,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需要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的多樣性,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溝通與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
(二)運用教學技巧,提高學生的手語表達能力
在聽障學生自身身體情況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運用有效的教學技巧,提升實際教學效果,減少學生身體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努力提高聽障學生的手語表達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都將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培養的重點放在了語言發音、溝通、表達等方面,缺乏對學生手語表達能力的重視[3]。聽障學生手語表達能力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確保手語教學活動能高效開展。手語表達能力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積極心理的培養,可以通過播放相關教學視頻、開展手語活動等,增強學生手語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將新聞播報中的手語應用作為教學案例,使學生認識到自身聽障問題并不可怕,手語表達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開展家校共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針對部分聽障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閉狀態的現實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家校共育體系的方式,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環境中得到更多關注,獲取更為專業的教育和指導[4]。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需要發揮自身的組織、教育和指導作用,多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家長除了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家庭教育活動,還需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通過與正規的心理醫生、專家等人員的交流和學習,獲取更多家庭教育的知識,幫助孩子走出自卑和自我封閉的狀態,使其能夠正視自身的不足。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還需要給孩子灌輸正能量思想,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公園、社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所,增加孩子與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使其在不同場合中運用自主溝通能力完成相應的社交活動。當孩子在社交活動中有較為積極和主動的表現時,家長需要給予眼神、動作的肯定與鼓勵,使孩子能夠增強與人溝通和交往的欲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親戚或朋友家擁有良好心態的孩子作為自己孩子的朋友,使聽障孩子在與普通孩子交往、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打開心結,認識到自己只要加強語言發音練習或者手語學習,也可與人正常交流。聽障學生在獲得別人的認可之后,能夠更好地激發自身與人溝通和交往的積極性,進而提升綜合素養。
(四)利用信息技術,減少學生聽障方面的影響
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融合,對于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對聽障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樣十分重要。比如,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在觀看教學內容的同時借助文字增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信息技術還可應用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聽障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線上教學內容,使線上教學內容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提升自己的溝通與交往能力。
由上述內容可知,聽障教育小學階段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評價實施策略的制訂,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學情,選擇與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心智、知識需求、認識水平等相符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提高思想認識,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開展聽障教育活動時,教師還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水平和較高的心理輔導能力,能夠準確把握聽障學生的心理,給予其有效指導,促進聽障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肖冉,雷江華,張奮,等.不同學段聽障學生漢語語句唇讀面部加工方式的發展研究:來自眼動的證據[J].中國特殊教育,2021(6):45-51.
時聞卓. 小學一年級隨班就讀聽障兒童學校適應的個案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武顏平. 親子溝通對聽力障礙中學生社會適應的影響[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0.
李斌.聽障教育小學段學生溝通與交往能力評價實施策略[J].中華少年,2020(8):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