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對教育有正確認識,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學生知識,更在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對傳統教學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化,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通過輕松有趣的作業,獲得能力、智力以及情感上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教師忽視學生實際需求,給學生布置過量的作業的情況。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也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對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地展開教學反思,思考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在英語作業設計中落實“雙減”政策的可行措施。
關鍵詞:初中英語;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作者簡介:王靜(1985—),女,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第二中學。
作業是溝通學生生活和課堂學習的重要渠道。科學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活應用意識,使學生懂得如何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但是,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卻存在教師忽視學情,一味強調作業量的問題,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消極情緒,無法真正地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既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入手,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設計多元化的作業,逐漸激發學生探究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在科學教學的安排下成長,從而改善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一、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內容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如今,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英語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僅重視對教學活動的優化,卻忽視了關于作業設計的優化,他們仍然使用大量布置作業的方式來填充學生的課余學習時間,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不少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上,忽視了引導學生去實踐應用其所學的知識,導致每次作業內容都以做練習冊、抄單詞為主,嚴重打擊了學生思考和探索的積極性[1]。
第二,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性格特點,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他們需要個性化的引導。但是,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往往是統一的,很少會關注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導致成績好的學生無法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成績較差的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無法樹立起學習自信心。
第三,作業設計隨意性大,缺乏針對性。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直接照搬照抄傳統模式或者他人的經驗。這種機械式的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很容易消磨學生完成英語作業的耐心。教師應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保持英語教育的活力。
第四,作業評價注重結果,缺乏激勵性。如今的初中英語作業批改仍然以教師批改為主要手段,很多教師注重學生作業的書面成績,容易忽視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缺少對學生的鼓勵,導致學生無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的設計優化
(一)作業內容的設計
1.作業內容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好奇心十分旺盛,但也容易對事物失去持續探究的動力。因此,如果我們能讓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好奇心,就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后學習效果。英語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所以枯燥乏味的語言訓練不僅無法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消極的情緒。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真正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2]。
比如,在教學“How tall are you?”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你還記得自己小學時期的身高是多少嗎?自己現在的身高和過去的身高之間存在多大的差別?除了身高,自己還有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請同學們在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度,使用工具書搜集更多的信息,試著用英語將自己的變化記錄下來吧!在這個作業中,學生可以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寫成英語小短文,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將其整理出來,從而獲得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思路。
2.作業內容要立足現實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大多為抄寫單詞、背誦課文等,缺乏生活氣息,導致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嚴重限制了學生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形成。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反思過去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來設計作業,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的英語文化,真正學有所得。
比如,在教學“Food and Restaurants”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在課文中學到了很多和食物有關的單詞。在講解完教材內容之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觀察自己吃過的各種食物,并且試著利用自己掌握的相關科學知識,設計一份簡單的營養食譜。在學生完成這份作業后,筆者先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之后再隨機選擇幾名學生上臺分享自己設計的營養食譜。這樣的作業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符合學生的生活習慣,能較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
3.均衡英語語言技能
英語包含“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缺一不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促進學生四項技能的協調發展。因此,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只重視學生讀寫訓練、忽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偏向,注重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要充分地考察學情,認識到“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相輔相成的,從而設計出具有均衡性的作業。
比如,在教學“On the Train”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基于“聽、說、讀、寫”的英語作業。在聽的方面,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段錄音和一張聽力任務表,讓學生完成聽力任務,并將自己聽到的內容填寫在任務表上;在說的方面,筆者讓學生共同合作,對課文內容進行改編,編寫出一段新的對話;在讀的方面,筆者給學生提供與教材內容關系密切的文本,讓學生通過閱讀拓展知識面;在寫的方面,筆者讓學生根據這一節課的主題進行寫作,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二)作業類型的設計
1.作業類型多元化
如今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教師“一刀切”的問題,教師忽視學生在性格、能力、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給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導致學生的個性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為了真正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快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明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設計多種形式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成就感。
比如,在教學“Amazing Animals”一課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兩項作業,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完成。第一項作業是讓學生思考動物的行為都代表著哪些含義,用繪畫、情景扮演等方式闡述出來;第二項作業是讓學生用寫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動物或者動物行為的理解。這兩項作業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英語的不同途徑,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作業類型開放性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這導致學生逐漸失去自主探究的動力,對教師以及教材產生強烈的依賴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應當轉變自己滯后的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設計具有開放性的作業,倡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真正地達成英語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Save our World”一課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調查式作業:學生需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選擇一個主題,如空氣污染、瀕危動物等,利用互聯網或者書籍等手段去調查了解相關的信息,然后進行簡單的寫作;學生的習作需要講清楚When、Who和How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今,保護自然環境已經成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在設計本單元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這一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作業參與興趣。另外,這一角度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其思維開放發展。
3.作業量的設計
在過去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經常會用量來彌補學生在認知上的不足,但幾乎不會篩選英語作業內容。很多教師總認為學生在課后寫的作業越多,他們的學習效果就會越好,但實際上,這種“題海戰術”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要具備精心設計作業的態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確保作業的質量,真正地幫助學生減輕作業負擔。
比如,在教學“Go with Transportation”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寫一篇英語小作文,字數在60個單詞左右。為了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筆者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對本節課的重點單詞和句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從而方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快速應用相關的英語知識點和寫作方法。
總之,精簡作業量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必須遵循的原則。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一方面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要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
(三)作業難度的設計
1.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
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初中英語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就很容易導致作業產生反作用。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們要實施真正的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結合“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思想來設計作業,讓作業的難度略高于學生的真實水平,用科學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挑戰欲望,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在實際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的水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完成作業來滿足自己的實際需要。對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復雜一些的作業,讓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寫作、閱讀等;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要以打好知識基礎為主,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布置一些基礎性作業,引導其循序漸進,一步步朝更高水平發展。
2.作業要有層次性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實施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但布置作業時要盡可能地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收獲英語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生三個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結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來設計作業,并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比如,在教學“DNA”一課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具有三個層次的作業,三個層次的難度依次遞增。第一層次的作業是讓學生總結聽力材料中對DNA的相關表達;第二層次的作業是讓學生寫一篇字數在100字左右的小作文,向別人介紹自己對DNA的理解;第三層次的作業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關于生物科技方面的主題,利用工具書查閱相關資料,寫一篇簡單的文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想要完成的作業層次,從而有效提升學習積極性。
(四)作業評價的設計
將作業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教師不僅需要精心設計作業,還需要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此,教師也要考慮好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教師要使用多元化的評價對策,融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進一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我們要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因此,在實施作業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降低教師評價的占比,加強對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手段的應用,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此外,教師需要認識到,單次作業所能產生的影響是有限的,應當關注學生長時間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可以使用檔案管理方式,將學生長時間的作業成果整理到一起,記錄到檔案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從而實現過程性評價,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進步情況,并且能有效引起學生的自我反思。
三、總結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遵循“雙減”政策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學的方法來設計作業,用具有開放性、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的作業來改善學生的課后學習質量,提高學生參與課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趙雪梅.初中英語作業實效性設計實踐與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紀梅珍.初中英語作業設計探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