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萍
在社會生產活動、人們生活中,信息技術獲得了廣泛發展。信息技術表現出信息展示的虛擬性、資源高速交互等優勢。在小學高年級開展寫作指導時,常發生學生行文內容不充實、文章論點不充分等問題,無法保障行文質量。新時期,借助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拓寬學生行文思路,使其形成完整的寫作思路。
一、小學高年級行文指導困境
(一)信息技術操作問題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高年級指導教師為保障課程質量,積極使用各類多媒體工具。一些小學教師并不具備熟練操作信息技術的能力,無法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增加了行文指導的困難。比如,在課程中,教師需展示課件中的寫作素材打開Word文件時,文件類型錯誤、課件展示失敗等。Word文件的名稱中,拓展名有兩種格式:(1)“.doc”;(2)“.docx”。如果文件名格式不準確,將無法打開文件。如果教師無法及時解決文件名格式問題,將會引起課件展示失敗、行文指導教學受阻等問題,無法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功能。
(二)行文指導新要求
在信息環境中,教師對高年級學生開展行文指導時,應融合新型寫作思想。如果仍沿用陳舊的寫作思想,則難以融合新型事物,無法達到寫作教學目標,從而降低寫作教學的課堂質量。
二、小學寫作指導融合信息科技的教學設計方法
(一)增加寫作素材
1.補充寫作素材的教案設計思想
在行文指導課程中,較為關鍵的教學任務是補充學生的寫作素材,以此拓寬學生寫作的可選內容。高年級學生在進行寫作時,教師應開展積累寫作素材的課堂指導,緩解學生無內容可寫的問題。在現階段的網絡環境中,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可以獲得更多類型的信息,如歷史、社會、新聞等。各類網絡素材如果未加以有效整合,學生將無法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寫作。因此,教師需以學生接觸的網絡資源為切入點,進行寫作素材的整合,開展行文指導教學,以此保障寫作教學質量,發揮信息技術作用。
2.補充寫作素材的教案設計分析
在習作課程中,教師需設計習作題目。以“愛心”習作為例。(1)在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收集、整理各類“愛”的素材,如父母關愛、伙伴友愛、師生敬愛、生物憐愛等。在整理素材時,教師可從教材、課外讀物中,從網絡平臺收集、整編,采取素材分類方法,便于學生積累素材。(2)在素材引入完成時,教師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話題進行習作,給學生五分鐘,讓學生列出行文提綱。(3)教師針對學生的行文提綱給出指導。比如,A學生以“動物憐愛”為話題,寫作提綱為:a.可愛的小貓;b.我與小貓;c.小貓的日常生活。對此提綱,教師給出行文指導:在“可愛的小貓”中,可適當融合“小貓的日常生活”內容,接著可書寫“我對小貓的憐愛”,從小貓的飲食、玩耍、有情緒等方面,描述“我”的心理,突出“動物憐愛”之情。在融合寫作素材時,教師應關注學生提綱的合理性,確保主題鮮明,把握行文方向,提升素材補充效果。(4)在指導學生行文提綱后,教師讓學生開始寫作。(5)在第二堂課中,教師讓學生兩人一組,相互評價寫作內容,深度修改行文內容。(6)在學生群中,讓學生分享寫作內容,教師在線給予寫作評價,發揮信息技術的寫作互動功能。(7)在課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在線收集寫作素材,進行素材整合,以“愛心”為話題,完成寫作。
3.其他補充寫作素材方法的教案設計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素材積累,如課外閱讀、生活積累等。(1)課外閱讀時,教師在行文課程尾聲時,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如《三毛流浪記》《人參娃娃》《弟子規》等,讓學生從中選擇一本,每日在線閱讀一章內容,每星期書寫一篇讀后感。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積累寫作素材。(2)在寫作課堂布置作業時,教師以生活場景為視角,讓學生開展生活日記寫作練習,以此鍛煉高年級學生觀察生活的綜合能力。小學生在初期寫作時,無法確定寫作方向。教師可每周設計一個日記話題,讓學生自主觀察生活,使用網絡平臺收集話題素材,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寫作資源,發揮信息技術的素材整合功能。話題包括交通、飲食、文化等。積極補充各類寫作素材,逐步增強行文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二)情境法引導學生抒發情感
1.情境法教學思想
在進行小學行文指導時,教師應關注學生行文積累情況,引導學生行文情感的抒發。學生生活經驗較少,寫作時會缺少情感,無法保障寫作質量。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思考寫作內容,使學生結合寫作主題進行情感寫作,以此提升寫作內容的真實性。在教師引導學生表達情感時,可使用情境法進行寫作練習,逐步提升學生的情感融合能力。
2.情境法教案設計分析
在引導學生寫作時,教師使用情境法開展行文教案設計應確定寫作話題,創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表達情感。比如,教師以“放學的雨路”為話題,使用PPT為學生引入插畫圖片。圖片內容:一位父親在雨中的背影,整個人側彎身軀,背著學生的書包,為孩子撐傘,淋濕半邊身。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放學的雨路”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聯想雨中放學的情境,開展話題寫作。(1)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創設行文情境,促使學生融合情感。(2)在圖片的引導下,學生產生共鳴,聯想自己放學時的場景,進行延伸寫作。(3)學生寫作時,教師從旁指導,引導學生抒發情感。
3.各類情境行文指導的教案設計
(1)生活類情境。教師創設情境時,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使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圖片、校園圖片等,進行情境創設,以此引起學生思想共鳴,保證情境行文指導效果。(2)話題類情境。借助此類情境使學生形成共鳴有一定難度,教師需合理發揮信息技術的利用價值,展示話題視頻、播放小短片,從而保障話題情境的創設效果。話題情境有:愛國話題,使用愛國宣傳片,如國慶新聞短視頻、烈士歸國短視頻等;交通話題,使用動漫、新聞等網絡素材,增強學生的遵守交通規則意識,確保話題情境創設效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各類話題情境,均可引導學生進行情感寫作,如愛國情懷、文明交通等,以此提升教學設計質量。
(三)讀寫結合
1.讀寫結合教案融合思想
在開展高年級行文指導時,教師應融合讀寫結合練習法。在閱讀中,梳理行文結構,提升學生的行文能力。行文結構是保障寫作質量的基礎條件,在寫作指導時教師可借助閱讀提升行文結構的指導效果。在課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在線展現各類閱讀素材,讓高年級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指導學生整理各類閱讀素材的行文結構,讓學生說出行文結構的意義。
2.讀寫結合行文指導教案設計分析
在讀寫結合中,教師可從群文閱讀、仿寫、續寫等視角進行行文指導。(1)在群文閱讀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同類教材內容的整合,如寫景類、人物類、動物類等。讓學生給出行文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在群文行文指導中,信息技術表現出較強的資源整合優勢,能提升同類題材文章展示的全面性,帶給學生優質的行文指導。(2)在仿寫練習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一篇特定文章的內容,讓學生依據文章結構進行仿寫。(3)在續寫練習時,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展示文章內容與圖片,讓學生結合文章情境進行續寫練習。(4)在讀寫結合期間,每星期教師利用信息平臺展示學生的寫作內容,帶領學生學習文章行文結構,如“總-分”“分-總”等,逐步提升學生的行文能力。由此發現:在進行行文指導的教案設計時,教師融合讀寫結合方法,有助于增強教案內容的可操作性,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四)數字寫作檔案
1.數字寫作檔案融合于教學設計
在高年級寫作指導課程中,教師借助信息平臺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收集各類話題的寫作內容,及時給出寫作評價,引導學生寫作進步。寫作檔案可分享給家長,便于家長掌握學生的寫作情況。在信息環境中,教師借助數字化平臺進行作文資料整合,動態更新學生的寫作內容,向學生、家長展示寫作評價,有效記錄學生寫作的發展過程。以數字檔案形式融合寫作指導工作,有利于緩解教師寫作指導壓力,增強數字行文指導的高效性。在教師寫作教案中,應增加數字檔案的互動環節,以此建立師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息橋梁,保證行文指導的智能性。
2.數字寫作檔案的教學設計分析
(1)在學生寫作完成時,教師將學生寫作內容傳至信息平臺,進行圖片、文字的轉換。(2)在存儲學生作文時,會展示轉字結果、學生書寫的圖片,便于教師高效把握學生寫作內容,準確辨別學生行文中的“錯字”。(3)教師給出寫作評價,對學生形成寫作指導。(4)在課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各類寫作問題進行逐類分析,使用PPT展示學生的寫作問題,如“分辨”寫成“分瓣”;“校準”寫成“較準”等,帶領學生進行詞匯理解,幫助學生理解詞匯含義,減少錯字使用問題。由此發現:在教案設計中,融合數字檔案能以圖片展示形式直觀呈現學生的寫作問題,便于教師開展深入的寫作指導,促使學生端正自身行文思想,逐步提升寫作能力。數字檔案融合于教案中,切實提升了教案設計的豐富性,以高質量教案助力行文教學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寫作指導課程中,高年級學生寫作要求略高,學生寫作時表現出無內容可寫、行文結構不完整等問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寫作問題的整理,設計有效的寫作教案。從素材積累、結構設計、數字檔案等方面,發揮信息技術的行文指導功能,保障小學寫作指導的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