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
在當今教育制度下,想要學生學會學習,老師首先要找對方法,在講解與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更換學習方式,讓學生敢于發言、敢于對自己發現的問題提出質疑,敢說敢做才能實現自主探索。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正確教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不僅為學習語文打下基礎,更為以后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找到方法。
小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對高效的學習方式并不清楚。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求老師具備優良的教學能力,還要求老師能夠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產生的難題。在情境中,學生更容易進入語文的世界,然后教師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與個性特點,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改進學生學習中的不足。通過老師創造的學習環境與學生自己對學習的探索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充分利用小學生喜歡與小伙伴聊天和具有活躍思維的特點培養學生主動自覺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與學習的熱情學習語文。
一、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使學生不能保持良好的紀律性。為了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老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將好奇心用在對的地方,將好奇心轉變為對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小學生的學習感受,不能對他們過于嚴格,從而導致學生不敢思考、不敢發言。長期嚴肅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害怕上學,課堂氛圍的壓抑會導致學生無法專心接受知識,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負面情緒,也不利于后續各方面的學習。但教師在培養的過程中容易只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沒有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自主學習思考體系。當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時,學生便會陷入學習的迷茫中,在課堂中找不到存在感。所以正確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逐漸提高。
二、探究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從興趣愛好入手,使求知求學欲望迸發
在小學學習階段,達到自主探究學習最好的結果就是初步學會在文章閱讀中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方案,并不是創新發現前人還沒發現的問題。因此,從小培養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才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喚醒小學生求知求學的強烈欲望,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效果,掌握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感,牢牢利用他們好玩好動的特點,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地發現、解決問題,從而領略語文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便能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比如,在進行《司馬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對文章進行閱讀,然后給學生分配角色進行司馬光落水、砸缸救人等相關故事的演繹,根據學生自身不同的特點分配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人物身上的角色特征與故事發生時的心理變化,以便學生更快速地進入語文學習情境,從而掌握課堂上老師傳授的語文知識。
(二)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思考與批判式思維,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老師不應該一股腦兒地將所有知識完全灌輸進學生的腦子中,而不給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老師要創建一個開放的平臺,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能夠自主尋找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并且能夠與同學、老師進行學術上的探討,逐漸感受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解方式學習小學語文知識。老師在開展一些課堂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根據不同個體的差異給予更加明確的指點,從而揚長避短并逐步改正缺點。
比如,在進行《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提前查閱相關知識,組內分工合作進行整理,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言,如果對其他小組的調研情況有疑問可以當場指出,并在老師的引導下討論并找到正確的答案。最后老師再對課堂上所有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對優秀的學生提出表揚,對表現較差的學生在給予鼓勵的基礎上點出問題所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將好奇心與精力放在語文學習上,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并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學生從打牢基礎開始便形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感受語文的魅力,一點一滴地接受語文知識,掌握所學知識后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具備在自主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以后其他科目的學習以及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