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勛
1991年底,蘇聯宣告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先后獨立,歐亞大陸原有的地緣格局被打破,“后蘇聯空間”一詞應運而生,用以描述這一有著傳統聯系的區域。
實際上,“后蘇聯空間”與“近外國家”“歐亞空間”“新獨立國家”“獨聯體國家”等術語所表示的地理范疇已逐漸統一,目前絕大多數國際問題研究者都用這些詞來代指“除波羅的海三國外的12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政治地理空間”。除俄羅斯外,“后蘇聯空間”的其他國家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可分為以下三組:位于東歐平原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位于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位于外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四個多月,對“后蘇聯空間”地緣政治、經濟、外交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后蘇聯空間”對俄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構成了其戰略安全和戰略發展空間,同時也是俄與西方國家地緣博弈的主要“戰場”,俄一直謀求在該地區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主導權。當前,俄又對該地區有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獨立初期,俄對“后蘇聯空間”實行消極的外交政策。蘇聯的突然解體使得“后蘇聯空間”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混亂中,1991年底成立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形同虛設。解體之初,內憂外患之下的俄羅斯在西方國家具有煽動性的所謂扶持政策“誘騙”下,葉利欽政府選擇了“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對“后蘇聯空間”采取了消極的外交政策,盡可能切斷和區域內各國,尤其是與中亞國家的聯系,以積極推進俄“融入歐洲”。獨立之初,俄沒有顧及與“后蘇聯空間”國家的情感紐帶,向這些國家施壓,以獲取在這些國家領土管轄范圍內的“蘇聯軍事遺產”,比如加速推動烏克蘭的“無核化”等。在經濟改革方面,俄推行激進“休克療法”,使得區域內原本就深陷經濟危機的各國“雪上加霜”。
俄羅斯“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收效甚微,西方并未真正接受俄羅斯,此外,北約的持續東擴,致使俄地緣戰略空間被不斷擠壓。面對這種情況,俄意識到欲維護自身利益和恢復俄大國地位,必須保證自己在“后蘇聯空間”始終能夠發揮影響力。從1993年起,俄開始實行推進區域一體化的積極外交政策。1993年4月發表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基本原則》著重強調了“后蘇聯空間”地區“直接關系到俄改革的命運”,俄對這一地區“負有特殊責任”,“俄要與獨聯體國家建立全新的平等互利關系”,并計劃在這一地區推行一體化政策。1995年,葉利欽批準了《俄羅斯對獨聯體成員國戰略方針》,該文件明確指出,獨聯體是俄地緣利益的核心區域,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在俄對外政策中處于優先地位,只有“加強俄羅斯在獨聯體中的主導作用”,才能有效對抗該地區的“離心力”。這些政府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俄對“后蘇聯空間”政策的轉變,也拉開了由俄主導的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序幕。安全方面,1994年《集體安全條約》正式生效,獨聯體國家開始著手建立集體防御空間,防止和調解區域內部的武力爭端。經濟方面,1995年,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建立了獨聯體關稅同盟,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別于1996年和1998年加入。這一時期的獨聯體國家還在推動文化交流和統一信息空間等方面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通過這些舉措,俄在“后蘇聯空間”安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大為增強,并開始主動介入地區沖突,積極履行斡旋職責,在區域一體化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
與此同時,俄美在該地區的競爭和矛盾日益凸顯。1997年北約東擴計劃和美國“新中亞戰略”的實施,使得“后蘇聯空間”成為俄美地緣利益角逐的“主戰場”,俄對該地區一體化的主導地位遭遇挑戰,俄主導的區域聯盟面臨分化的風險。這一年,親西方的“古阿姆集團”(地區性國家聯盟組織)成立,成員包括格魯吉亞、烏克蘭、阿塞拜疆和摩爾多瓦,烏茲別克斯坦于1998年加入。1999年,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烏茲別克斯坦退出《集體安全條約》。
在普京首個總統任期和“梅普組合”時期,俄對“后蘇聯空間”實行靈活務實外交政策。2000年,普京當選俄總統,面對國內的嚴峻經濟形勢和“后蘇聯空間”內日益加劇的美俄競爭態勢,他對葉利欽時期的對外政策做出積極調整,將俄國家利益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采取多種務實手段,以加強對“后蘇聯空間”的主導,確保俄國家安全和地緣利益。這一政策在隨后的“梅普組合”時期也得以延續。

2022年6月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第25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并發表講話。
9.11事件后,美國借聯合反恐行動與中亞各國加強了軍事和經濟合作,提出了“大中亞計劃”,推行“新絲綢之路”倡議,并在“后蘇聯空間”國家積極推行民主化,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發動“顏色革命”,意圖建立“親美去俄”的政府。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俄積極調整與區域內各國關系,放棄之前全面的一體化政策,推進次區域一體化進程。2000年,與白、哈、吉、塔簽訂《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條約》。2011年,普京倡議建立更高水平的一體化機制“歐亞聯盟”。同年10月,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會議簽署“自由貿易區條約”。
這一時期,針對該地區親西方勢力,俄采用強硬手段予以回擊。2005年,俄拋出“能源”利器,俄國家杜馬以相關國家頻繁拖欠俄天然氣費用為由,要求俄政府把對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烏克蘭等國的天然氣供應價格提高到國際市場水平,并多次對烏克蘭輸氣管道采取限壓斷供等。2003年,格魯吉亞爆發“玫瑰革命”,這之后,格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國,時任總統薩卡什維利積極謀求加入北約,計劃動用武力收回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在2008年4月的北約峰會上,北約同意將吸收格為成員國。同年8月8日,格政府軍與南奧塞梯武裝交火,隨后俄以保護當地的俄公民為名與格開戰。國際調停之下,8月13日,俄格雙方就停火原則達成一致。8月26日,俄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簽署命令,宣布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
與此同時,俄找準時機,改善與區域內國家關系。如在2005年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事件”中,俄幫助卡里莫夫政府平息騷亂。作為“回報”,烏茲別克斯坦宣布退出“古阿姆集團”,并要求美軍撤出駐該國軍事基地。2006年,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恢復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成員國資格。
從2013年的烏克蘭危機到今年俄烏沖突爆發,俄對“后蘇聯空間”實行“底線外交”政策。2012年普京再次當選俄總統,明確將俄在“后蘇聯空間”的利益視為地緣戰略“底線”。2013年11月21日,親俄的烏克蘭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暫時中止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當晚,烏克蘭反對派和親歐民眾在基輔獨立廣場組織了示威抗議,反對總統的這一政策,烏克蘭危機爆發。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示威抗議的規模越發壯大,而反對派的訴求也從最初的繼續簽署與歐盟聯系國協定,升級到要求總統下臺修改憲法,重新大選。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烏克蘭反對派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使烏克蘭危機成為制約俄地緣戰略實施的有力武器。
面對挑戰,普京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手段予以回應。政治上,否認烏克蘭臨時政府的合法性,直接表明了對克里米亞事件的強硬態度。2014年3月18日,普京同克里米亞及塞瓦斯托波爾代表簽署條約,允許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聯邦。軍事上,派兵進入克里米亞,并在俄烏邊境進行軍事演習。經濟上,俄天然氣公司以天然氣債務未償還為由,大幅提高出口烏克蘭的能源價格,還終止了與烏的自貿區協議,取消對烏關稅優惠。此后,西方國家對俄實施了一系列嚴厲制裁,包括資產凍結、旅行禁令,俄多家機構和企業也被納入制裁對象。從2014年至2022年2月,美歐對俄實行多輪經濟制裁,能源領域也被納入其中,這為俄烏沖突埋下隱患。
為抵消制裁影響,鞏固與“后蘇聯空間”國家聯系,俄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其一,進一步強化歐亞地區的經濟合作。2015年,俄促成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加入歐亞經濟聯盟,并與中國推進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加強與中國在“后蘇聯空間”的經濟合作。其二,加強對該地區政治問題的參與。包括協助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度過因總統選舉引發的政治危機,并推進俄白一體化進程;積極斡旋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針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問題的戰爭;加強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行動能力,穩定中亞局勢等。其三,疫情期間對“后蘇聯空間”加強經濟援助,推動“疫苗捐贈”。其四,在區域內繼續推行差異化的能源外交戰略,繼續以優惠價格對白俄羅斯出口油氣,保障盟友的能源和經濟安全;對于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能源出口國,俄則加大對其能源產業的投資和控股力度,確保俄對“后蘇聯空間”國家能源產業的主導地位。最后,加強“軟實力”工具的使用,借助教育合作、“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等對該地區實施文化輸出。

2022年1月13日,完成維和任務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部隊開始從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撤離。
從今年2月持續至今的俄烏沖突引發了部分“后蘇聯空間”國家對自身安全的憂慮。雖然有觀點認為,俄烏沖突下,俄國力的耗損和西方的制裁使得俄對該地區的掌控能力大打折扣,但毋庸置疑的是,“后蘇聯空間”作為俄核心地緣利益區的地位不會改變,俄竭力維護其在該地區主導地位的決心也不容忽視。從軍事方面看,俄在“后蘇聯空間”仍有可觀的軍事存在,除烏克蘭東部外,俄在亞美尼亞有約4000人規模的陸軍和空軍力量,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部署近2500人規模的軍隊,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有1000人左右的駐軍,在中亞地區也有8000多人的軍事力量。這些駐軍,有些掌控著區域內的爭議領土,有些為俄盟友提供安全保障,成為俄鞏固在“后蘇聯空間”影響力的有力抓手。從經濟層面看,俄是該地區絕大部分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國,俄能源、貨幣、投資政策對“后蘇聯空間”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意義重大。尤其是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其國民經濟嚴重依賴來自俄的僑匯收入,俄移民政策將直接影響兩國經濟的正常運行。
6月28日,普京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工作訪問,并于次日前往土庫曼斯坦出席里海沿岸國家首腦會議。此次中亞之行是自俄烏沖突發生后普京首次出訪。這向外界傳遞出,俄將繼續在中亞地區發揮關鍵作用,并欲加強與地區國家政治、安全、貿易領域的聯系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