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振

腸梗阻發生機制
腸梗阻(Ileus)是指任何原因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并有腹脹、腹痛等臨床表現時的統稱。腸梗阻具有突發性、危急性等特點,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發病群體較為廣泛,一旦發病會出現明顯的腹痛、嘔吐、便秘、腹脹等臨床病癥。腸梗阻病因較為復雜,腸系膜血管栓塞、蛔蟲、糞塊堵塞、神經抑制、腸扭轉等均會誘發腸梗阻。
不同因素影響下的腸梗阻類型主要為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假性腸梗阻。其中,機械性腸梗阻是臨床上最多見的類型,主要發病機制為腸套疊、腸扭轉以及蛔蟲梗阻。動力性腸梗阻是術后常見的腸梗阻類型,主要發病機制為神經抑制或毒素刺激。血運性腸梗阻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腸壞死較為嚴重,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其主要發病機制為血管栓塞。假性腸梗阻在臨床上具有明顯的腸梗阻病癥,但沒有明顯的發病機制,相關學者認為其可能為一種遺傳性疾病。
由于腸梗阻類型較多且發病機制具有一定差異,在臨床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進行診斷,從而制定科學有效且針對性地治療與護理方案,以此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病癥。
腸梗阻的危害
腸絞窄壞死、吸收毒素、腸膨脹、感染是腸梗阻帶來的主要危害,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其中,腸絞窄壞死主要是指腸道因缺血壞死,導致這一危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腸道內容物通過障礙。吸收毒素則是指腸梗阻患者在長期不得緩解下,腸道內細菌滋生且壞死組織不斷分解出的毒素,這些毒素會流入進患者血液內,隨著血液流向個組織器官,進而造成器官損傷以及引起血毒癥。腸膨脹是指患者腸腔內出現積液、積氣,進而導致腸道膨脹,這種膨脹會導致梗阻蠕動,繼而給患者帶來劇烈疼痛,若患者腸梗阻無法得到緩解,將會導致腸膨脹加劇、疼痛加重且持續時間延長。感染則是指腸道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長期積累在腸道內,進而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條件,使患者腸道內菌群失調,出現腸源性感染。
腸梗阻的治療
我國開腹手術治療手段已經愈發成熟,且開腹手術治療相較于傳統藥物治療而言,其治療效果、治愈概率、治愈時效皆有顯著提升。因此,在患者就醫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向患者表明開腹手術為最佳治療手段。腸梗阻疾病作為急發性疾病,一般采取藥物治療的治愈時間較長且效果較微,而采取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可以極大程度縮短治愈周期,在有效時間內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具體治療方法:(1)為患者進行全麻;(2)在患者身上建立靜脈通道,以便手術期間進行補液;(3)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以便手術期間供氧;(4)為患者開腹區域多次消毒,確保創口無菌;(5)在患病處作切口,對腹腔內粘連處的腹壁、腸壁、膜網等粘連位置進行剝離;(6)粘連剝離后,從里到外進行傷口縫合;(7)術后確保創口干燥以防感染;(8)叮囑患者手術后,直至胃管拔出才能進食,最初以流質食物為主;(9)叮囑患者胃管撥出后根據恢復情況進行適當運動,以便快速恢復胃腸道機能。
術后護理:(1)構建專項臨床護理團隊;(2)由主管醫生與責任護士共同負責患者,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3)創建健康教育護理表格,將每次開展的健康教育知識與對應完成的護理成效記錄在冊,以便后續對患者認知能力進行有效評估;(4)向患者與家屬交代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疾病產生原因以及預防方法;(5)向患者講解用藥須知,并定時叮囑其進行服藥;(6)告知患者服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副作用;(7)及時掌握患者身心變化,適當進行心理疏導,從而緩解患者緊張情緒。
手術后發生腸梗阻怎么辦
伴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在工作壓力、不良生活習慣、飲食不規律、心理焦慮等因素影響下身體機能愈發下降,從而誘發多種疾病。腸梗阻疾病是人們因外在因素而誘發的急性疾病,發病時患者會感受到劇痛難忍。腸梗阻疾病近幾年進入高發期,目前發病概率已經占據肛腸外科總發病率的21%。由于腸梗阻疾病為近幾年多發性疾病,因此以往對其治療研究內容較少,臨床治療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通過患者恢復情況調查發現,藥物治療效果與預期效果不符,不僅療效不突出,而且治愈周期較長。患者在服用藥物控制期間極有可能再次發作,導致患者再次承受劇痛干擾。
隨著對腸梗阻疾病研究不斷深入,發現開腹手術治療手段對其具有優異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后,不僅治療周期短,而且恢復時間較快,極大程度降低了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并發癥的概率,有效保障了患者生活質量。但對腸梗阻進行深入分析可知,腸梗阻不僅作為一種獨立疾病存在,其還是開腹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之一,因此對突發性腸梗阻應采用手術治療。但對于已經經歷過一次開腹手術且發生腸梗阻并發癥的患者而言,若在短時間內實施二次手術,對機體傷害較大。
為此,對手術后發生的腸梗阻,應盡可能采取非手術治療方式:(1)禁飲禁食。患者在術后突發腸梗后,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家屬需要立即轉換護理方案,第一時間禁止患者飲水與進食,并快速為患者建立補液通道,緩解患者腸胃壓力。(2)如若患者在術后未拔胃管,則可以直接通過胃管為患者注入嗎丁啉等藥物,以此控制病情,但一旦患者胃管已拔出,需要先為患者進行插管。(3)胃腸減壓。胃腸壓力與腸梗阻具有密切關切,胃腸壓力加大會加劇患者腸梗阻病情,但做好胃腸減壓則可以有效緩解或治愈較輕的腸梗阻。(4)密切觀察患者48 h內生命體征以及腸胃功能指標,如若在上述措施干預后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并逐漸緩解,則應繼續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但如若在此期間患者出現明顯的腹膜刺激征,則表明患者病情加重,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手術治療。
同時,還應為腸梗阻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飲食護理:首先在病情以及腸胃壓力未得到有效緩解時,患者需要禁飲禁食,但在病情得以控制后,為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營養,需要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與粗纖維的食物與水果;飲用水應以純凈溫水,最好是蜂蜜水為主,以此來促進患者腸胃蠕動,使其腸道內容物順利排出;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忌生冷油炸、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