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初中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教育項目為載體,為開展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情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崇尚勞動的品質。作為一所農村初級中學,我校選擇以農業生產勞動為重點勞動實踐課程項目。
一、農村初中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農村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使學生更容易接觸到農業生產活動,學生耳濡目染,能切身體會父母勞作的辛苦,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為實施勞動教育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幸福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的道理,建立了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觀念,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實現“以勞樹德,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能促進學生智育的發展
勞動是一個動腦動手的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面對失敗與挫折。另外,勞動的過程往往較為辛苦,為了提高效率,學生會創新操作流程或改進勞動工具。實踐出真知,在勞動中體驗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增長智慧。
(三)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初中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勞動具有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磨煉意志的作用。學生在校學習壓力較大,而勞動能讓大腦得到休息,放松緊張的身心狀態,減輕學習壓力。同時,勞動會讓人身心愉悅,學生在勞動中能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增強責任感,培養合作精神。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精神的學生會成為樂觀向上、精神飽滿、身心健康的人。
(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農村的田園風光處處都能體現勞動的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發現美,激發學生對美的渴望,引導學生感受團結合作的美和創造勞動成果的美。“美勞共生”即讓學生在勞動中欣賞美、尋找美、創造美、鑒賞美,從而提升美的感受力,增強美的創造力。
二、農村初中加強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勞動課程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勞動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利于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及勞動精神。學生要通過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來了解社會,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增強學生的勞動技能
《課標》中的勞動能力是指順利完成與個體年齡及生理特點相適宜的勞動任務所需的勝任力,是個體的勞動知識技能、行為方式等在勞動實踐中的綜合表現。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常用的勞動工具,能在勞動實踐中增強體力,提高智力和創造力,具備完成一定勞動任務所需要的設計能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教師在勞動教學中應掌握學情,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對于需要小組合作的項目,教師應協助學生做好分工合作,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和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其從中找到自信,提高技能水平。其次,教師在勞動課中應按照學生身體素質和動手能力的差異,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勞動任務,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打造勞動教育品牌
學校秉承“知行合一,以人為本,發展創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宗旨,全力打造勞動教育品牌。幾年來,學校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勞動教育平臺,有效拓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審美能力與合作意識的培養途徑,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和勞動的機會,使師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
我校地處大連市旅順口區龍頭街道姜家村,周邊有大量的果園、土地與花卉大棚,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勞動實踐。學校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雖然生活在農村,但缺乏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動手能力較差。學校立足現有的校園實踐基地和廣闊的校外實踐空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勞動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與勞動體驗中提升,從而達到勞動育人的目的。
1.增強師資力量
高水平的勞動教師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勞動的積極性。為此,學校高度重視勞動教師的專業化培養,從實際出發,為教師提供充足的勞動教育資源,創造條件讓教師外出培訓、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能。通過外聘的方式,學校聘請地方高技能型人才和農業技術人員擔任勞動教師,不斷優化和提升學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保障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2.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校園課堂”。學校重視校內勞動,利用每天清晨、大課間、午休等時間組織學生在操場、花壇、甬道、教學樓等衛生服務區開展全員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常態化。學校還開發了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基地內配有寫著各類農作物介紹的展示欄,每個班級有兩塊地,一塊統一種植土豆和玉米,另一塊由班級自選農作物種植。勞動教師帶領學生在勞動課上進行農業生產實踐,學校通過開展種植實踐活動,不斷豐富校園勞動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手工勞動課上,學生學習衣物的整理方法,將自己的生活用品打包裝入行李箱中;學會手工穿珠子,制成各種裝飾品;每年3月,勞動教師帶領學生做風箏、放風箏;每年端午節,教師與學生一起包粽子。扎實而豐富的校園勞動課讓學生以實踐、體驗的方式理解勞動的內涵,很好地緩解了學習壓力和焦慮情緒。
二是夯實“家庭課堂”。學生的勞動技能應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將樂趣轉化成習慣。在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勞動課的進一步延伸,做家務的過程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又能為營造和諧的家風創造條件。線上教學期間,勞動教師化身為“美食主播”,教學生包餃子、煮餃子、做營養早餐等,還引導家長為學生錄視頻,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美食大獎賽。此舉為家庭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保障,家長的積極參與對學生轉變勞動教育觀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是融合“學科課堂”。學校深入挖掘各學科的勞動教育元素,通過全學科闡釋勤勞、節儉等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勞動之美的內容,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音樂課唱出勞動之美,美術課畫出勞動之美,語文課寫出勞動之美,道德與法治課弘揚勞動之美,歷史課傳承勞動之美。
四是拓展“社會課堂”。學校組織并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熱愛生活、崇尚勞動。學校還利用重要的時間節點或紀念日設計一系列主題活動,使學生開闊視野,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豐富課外生活,加深勞動體驗。每次活動前,教師都讓學生明確活動的意義和目的;活動結束后,鼓勵學生將活動反思記錄下來,通過內省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每年3月5日的“學雷鋒活動日”,學校會組織全校學生開展校園周邊“白色垃圾”的清理活動;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學校會組織志愿者清除校園周邊的雜草,學生還會定期走進社區打掃衛生。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熱心公益的好品質,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是開展“勞動美育節”。每年4月,學校召開“勞動美育節”,遵循“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理念,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教師圍繞主題,根據學生特點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五一”勞動節時,學校宣傳勞動模范的光榮事跡,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開展“勞動技能大比拼”,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同時為更多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收獲的季節展示學生種植的農產品,在手工課上展示學生制作的藝術品,在美術課上展示學生的繪畫作品。通過成果展示,更多學生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內心充滿自信,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學校還表彰勞動實踐活動中的先進人物,發揮榜樣的力量,使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崇高”的道理。
3.建立學生評價體系
為保證學校勞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評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以激勵為目的,將學生勞動教育評價檔案納入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中。過程性評價包括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與家長評價。結果性評價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充分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學校的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教師轉變了觀念,參與到勞動教育中來,學生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家長也逐漸改變了對勞動教育的否定態度,全力配合學校積極開展各項勞動教育活動,使學校實現了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