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貴
[摘? ?要]輔導矯治作為學校教育懲戒的重要方式,在實踐推行中遭遇了認知層面上理性定位缺失、責任主體層面上邊界模糊、執行層面上保障不力、專業評估層面上風險顯現等問題。為此,在遵循利益保護最大化、親職、合法性、教育性等原則基礎上,必須構建相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機制,以保障輔導矯治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通過構建輔導矯治理念認知宣傳長效機制、多元責任主體協商機制、全方位運行保障機制、專業性評估機制等工作載體,可促進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工作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教育懲戒;輔導矯治;機制構建
長期以來,教育懲戒問題都是教育領域中爭議頗大的熱點問題。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第一次明確規定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輔導矯治,本質上是一種育人方式,直面回應了全社會關切的問題。《規則》按照分類分層方式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種類型,并規范了學校教育懲戒權力,提出輔導矯治的適用范圍,做到最大限度寬宥、關愛、理解和尊重學生,真正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
輔導矯治是指對教育懲戒對象的不良行為和人格缺陷進行干預調整,重塑健全人格的過程。輔導矯治是學校教育的本體功能,科學有效的輔導矯治不僅能夠幫助嚴重違紀違規的學生矯正其不良行為和心理偏差,維護家庭和諧和校園教學秩序,還可以緩解未成年人的犯罪態勢,促進社會穩定??梢哉f,輔導矯治就是臨界預防或事前預防的一道重要防線。然而,近年來,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學生盜竊詐騙、校園網絡賭博、學生人格障礙或精神疾患等問題頻頻曝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學校在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往往不是矯枉過正,就是被卷入輿論漩渦當中束手無策轉而尋求警察介入或法律代勞,這些問題都折射出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功能處于癱瘓或嚴重缺失的狀態。因此,建立健全學校教育輔導矯治機制勢在必行。
一、學校輔導矯治工作的實踐困境
《規則》的頒布是推動輔導矯治工作深入開展的一個契機。但一直以來,輔導矯治都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很多學校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始終重智育輕德育,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校升學率,忽視了對未成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1]輔導矯治作為面向個體的特殊教育,一直被視為一種邊緣性教育方式,并未獲得足夠重視,在學校資源分配上更難獲得支持,以至于在實踐推行中遭遇困境。
1.在認知層面上理性定位缺失
許多學生、家長和教師不能清楚地認識輔導矯治,混淆了專門人員輔導矯治和專門學校輔導矯治二者的概念。專門人員輔導矯治是學校專業人員通過專業化手段,為矯正嚴重違規違紀的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重塑其健全人格而進行的系統性教育影響活動。適用范圍是一般學校,目的是正確引導學生回歸校園,具有保護屬性。專門學校輔導矯治則是通過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在專門場所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罪錯未成年人進行的專業化矯正治療,適用范圍是專門學校,目的是感化挽救,具有強制屬性。[2]現階段,由于理性定位缺失導致處理方向錯誤的個案屢見不鮮,有些學校甚至將嚴重違規違紀學生與有著較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學生集中在一起,以至于產生“交叉感染”,造成過度矯治或者矯治缺位,成了一筆糊涂賬。
2.在責任主體層面上邊界模糊
學校、家庭、社會是未成年學生教育的責任主體,合理分擔責任是各方應盡的義務。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于輔導矯治學生的焦慮情緒有增無減,難以把握好“度”,習慣性地把學生輔導矯治工作當成丑事或者燙手山芋,同時受一些錯誤觀念影響,許多學校教師、家長都“諱疾忌醫”,對輔導矯治回避拖延甚至視若無睹,最終導致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缺少正確管教,埋下禍根。因此,如何劃分家庭與學校責任邊界并讓其承擔相應的職責,是順利開展輔導矯治的關鍵。
3.在執行層面上保障不力
輔導矯治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嚴密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然而工作保障、重視程度與規范化要求差距甚大。[3]一是專業人員匱乏。輔導矯治工作要求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相應資質,既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又要擁有一定的實務經驗,但目前兼備兩種素質的師資還遠不能滿足輔導矯治工作的開展,多數是由政教行政技術人員承擔,即讓行外人干行內事,嚴重降低了家長對輔導矯治專業的認同度。二是缺少專業輔導矯治場所。許多學校規劃建設了漂亮的教學設施、行政大樓、宿舍樓等,但對用于開展未成年人輔導的專門場所和設備則重視不夠,相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三是缺乏專項經費支持。特別是在偏遠山區學校,教育經費只能滿足基本教學活動的開展,用于開展輔導矯治的經費更是寥寥無幾,使得輔導矯治專業發展缺少內在動力。
4.在專業評估層面上風險顯現
專業評估是輔導矯治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但在現階段,專業評估工作開展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4]一是缺乏專業標準帶來的道德風險。專業標準是輔導矯治工作專業化的集中體現。目前,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先例可循,至今我國尚未制定出專業、系統的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工作評鑒標準,導致輔導矯治缺乏權威性,可信度不高,難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和信賴。同時,由于無法給專門人員提供專業依據與支撐,也無法進行有效監管,使得專業倫理道德風險凸顯。二是專業評估工作還處于偶發、散點狀態,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制度安排,缺乏對工作流程和方法體系的明確規范,導致輔導矯治工作與外部專門學校的無縫對接難以有力推進。此外,一些學校直接參照專門學校的做法,也可能遺留很多問題,帶來法律風險。
二、學校輔導矯治機制構建的原則
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實施輔導矯治,可能會存在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風險,因此,學校在構建輔導矯治機制時,應當注重基礎性和原則性規定,以其為機制構建的基本指引和方向。
1.利益保護最大化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規則》都強調,處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項,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5]這一原則雖然在實踐中會導致爭議沖突或多元化的道德價值等不確定性問題,但其內涵與精神是輔導矯治機制構建必須遵循的最高原則。該原則納入輔導矯治機制當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未成年人與成年人一樣具有獨立的權利主體地位,應當最大限度地給予維護;二是應當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未成年人利益必須高于其他利益。
2.親職原則
親職原則是指構建輔導矯治機制時,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須履行義務,行使親權,參與到制度的設計與修訂當中。[6]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家庭作為保護未成年人的第一道屏障,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二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目標和方向上應該保持一致,協同合作,發揮整體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是家庭教育不能缺位,家長要和學校一起共同承擔起教育培養孩子的義務,不能推諉,甚至放棄自己的監管責任。
3.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指構建輔導矯治機制時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該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輔導矯治的內容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專門人員在輔導矯治時必須具有從事這項工作的相應資質,具有職業操守,輔導矯治的方式方法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來執行,不能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輔導矯治的程序要合法,程序正當才能夠保證實體正當,專門人員在開展輔導矯治之時,如果法律對程序有所規定,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來執行。
4.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指輔導矯治機制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和方向性,以引導輔導矯治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小學生尚處于身心健康發育、人格獨立發展和社會化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思想不成熟、模仿性強、行為方式情緒化、逆反心理強、可塑性大等特點。教育者應根據其心理發展特點,立足于“教育、關愛、感化、挽救”的方針開展輔導矯治工作,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使輔導矯治的過程和目的充滿仁愛和人道精神。[7]
三、學校教育輔導矯治機制構建
在教育懲戒實踐中推行輔導矯治,在堅持利益保護最大化、親職、合法性、教育性等原則基礎上,還必須構建相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機制,以保障輔導矯治方式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促進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工作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1.構建理念認知宣傳長效機制
幫助未成年學生及家長正確認知輔導矯治理念是最基礎的環節,必須開展廣泛、深入、持續的普及教育,形成理念認知宣傳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對輔導矯治概念及相關理念的宣傳。雖然隨著《規則》的頒布,輔導矯治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多數人對輔導矯治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有所曲解。因此,通過宣傳教育可轉變學生及家長對相關概念的認知偏見和謬誤。二是堅持分類教育、有序引導。針對未成年學生可能存在的人格缺陷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行為特點設計主題教育方案,開展分類分層、主題鮮明的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學生和家長的相關意識和能力,提升輔導矯治工作的傳播力和公信度,從而吸引更廣泛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8]三是要善于運用新媒體矩陣擴大宣傳覆蓋面,深入挖掘宣傳教育資源,強化正面引導,持續提升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有效性,為學校輔導矯治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構建多元責任主體協商機制
《規則》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拓展了教育懲戒執行多元主體參與的空間,以更民主、開放的態度,鼓勵更多社會成員參與到學校教育懲戒活動中。輔導矯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未成年學生不良行為的輔導矯治,單打獨斗解決不了問題,必須整合全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因此,應推動輔導矯治責任主體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厘清學校、家庭、社會公眾的職責與邊界,將學校意見、家長意見、學生意見都納入學校教育輔導矯治體系,形成平等參與的對話協商機制,并確保多元責任主體有效參與和監督,賦予和保障各類主體在學校教育輔導矯治實踐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實現輔導矯治效能的最大化。[9]同時,還要建立親職教育輔導制度,從學生和監護人兩方面雙管齊下,既對產生嚴重問題行為的學生本人實施輔導矯正,也要對未能有效履行監護職責的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輔導與幫扶。
3.構建全方位運行保障機制
要做好輔導矯治工作,還需要人、財、物、事等全方面的運行保障。一是加強專門人員隊伍建設。健全選拔和任用管理辦法,設置嚴格準入條件與標準,要求這些專門人員取得資質才能從事輔導矯正工作,同時學校應該給予相應的編制和崗位以確保人員穩定。與專門學校、專業機構開展聯合培養,對相關人員進行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實現專業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專業性場所建設?!兑巹t》明確規定學校必須安排專門場所用于輔導矯治。輔導矯治需要在一個隱秘、安全、不被打擾的空間進行,這是對未成年學生個體隱私權和人格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此,場所應該納入學校建設整體規劃,并加大專業設施設備投入,為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打下物質基礎。三是加強工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并督促落實,使輔導矯治工作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有條件情況下,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輔導矯治機構,以推進各項工作真正落地。
4.構建專業性評估機制
專業性評估是檢驗輔導矯治工作是否有效、科學的重要依據。針對當下工作存在的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首先,必須盡快制定規范、統一的執業基本準則與專業技術標準。為此,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專業機構進行討論研究以達成一致性意見。同時,培養一批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犯罪學、社會學等知識的人才,組織其積極參與專業準則與標準的制訂,并將其納入輔導矯治工作體系中。其次,開發實施方案和方法工具系統。注重分類分層,制訂符合現實需要和特點的實施方案和計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量表開發,開展驗證研究,確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提高評估結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最后,建立輔導矯治效果360°反饋評估系統。在操作上,由與教育懲戒對象有密切關系的多元主體(包括教師、同伴、父母等)對其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綜合評價,并通過循環評估結果的連續跟蹤記錄,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自我評價,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夢雪.《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的評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0(02):57-62.
[2]肖建國.法治視角下的專門學校辦學定位探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 2020(01):6-12.
[3]葉飛.關于教育懲戒問題的幾點思考[J].中國德育,2020(09):15-18.
[4]申素平.教育懲戒立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03):37-42.
[5]毛洪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6]蓋笑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推進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154-158.
[7]金春彪.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矯治制度研究——以工讀教育為視角[D].上海:復旦大學,2008.
[8]劉若谷.低齡觸法未成年人教育矯正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
[9]龍麗達.“罪錯”青少年行為矯治對策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