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息社會“立德樹人”的困境與超越

2022-05-30 10:48:04嚴權
基礎教育參考 2022年10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校園文化

嚴權

[摘? ?要]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然而,信息社會 “立德樹人”受到嚴重沖擊。有鑒于此,應重新建構“立德樹人”路徑:改革課程與教學,落實育人任務;開展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知情統一;建設校園文化,釋放潛在課程育人功能;建立平等師生關系,以榜樣示范育人;開展組織活動,讓學生“求真知”“做真人”;建設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社會;立德樹人;校園文化;榜樣示范;評價機制

一、引言

道德建設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道德建設是國家意識形態傳播與全民道德素養提升的重要手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力資源是關鍵。提高國民的素質、建立人才資源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目標。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題。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目標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的初心,是本真教育的智慧實踐。

二、信息社會“立德樹人”的實然困境

隨著信息社會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等的交流、交融與交鋒更加頻繁,學生的成長環境與傳統農耕社會、工業社會有了本質的不同。新時代的學生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自主意識、多元化價值觀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日益復雜的成長環境,對信息社會背景下的“立德樹人”造成嚴重沖擊,這種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信息社會的多元文化挑戰傳統育人目標

有學者提出“辦大學就是要辦一種氛圍”[1]。這是一種通俗易懂的表達,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所謂氛圍,就是一種文化。辦教育的一個關鍵是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而優秀的校園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潛在課程。這種潛在課程具有隱喻性,而且“隱喻是生產性的”[2]。學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樓一宇,都可以成為一字一句、一詩一歌、一篇一章。學校里的青草綠地、紅磚青瓦,都可以傳遞無數話語,承載“立德”與“樹人”的功能。然而,當代學生處于信息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中,其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更加多元,導致傳統主流文化所倡導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也受到沖擊,傳統育人目標在信息社會受到挑戰。

2.信息社會的教育異化沖擊傳統育人內容

從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看,教育最初提供的并非專業,而是課程。比如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都是課程。“好的教育”就是能夠給學生提供好的課程,優秀教師就是能夠給學生提供高質量課程的人。教育學詞匯的專業、科學詞匯的學科、社會學詞匯的職業,都通過課程而匯合。從某種意義來說,課程建設比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更為重要。從人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在人的整體心理活動中,藝術往往引領科學,科學家的科學活動常常是被科學美所引領。科學美來源于自然美,它是美的一種特殊形式。通過人對自然美的特殊鑒賞,從而將其表達為科學美。人和自然在共同揭示善與美的過程中產生了科學。完美的教育在科學精神求真、求實的基礎上,更應該求善、求美。科學精神弘揚工具理性,人文精神弘揚價值理性,人們的思想觀、價值觀是為人生行動導航的。人生是飽滿的、立體的,不能目光短淺、急于求成。一些看上去“無用”的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課程,卻可能讓人終身受用;而當前看似“有用”的課程,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發展也可能變成百無一用。然而,由于信息社會彌漫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風氣,社會仍然普遍以考級、分數和升學為標準衡量教育的成敗,傳統育人內容受到嚴重沖擊。

3.信息社會的教學異化沖擊傳統育人途徑

學校開設德育課程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德育課程在不同學段有不同名稱,如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學的“政治生活”“思想品德”,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這些課程被認為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實施這些課程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在現實教育實踐中,這些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凸顯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徒負虛名,反而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導致德育課程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學的異化,即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做人教育。然而,知識的學習是教學手段,做人的教育才是教學目的。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就認為“美德和知識是一回事”[3]。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4]當今信息社會,知識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通過知識傳授來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4.信息社會的信息共享挑戰傳統育人手段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生產力,與教育有密切關系,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教育變革。信息社會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和地位,也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大膽地退,學生要勇敢地進,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自主建構知識、建構生活。教師的權威和教材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征,教材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載體。然而,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道德品質、人格修養、人生態度仍然對學生有重要影響。教育,常常是以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只有進入學生心靈深處的東西,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只有通過心靈的交往才能實現有效交往。盡管信息社會嚴重沖擊著傳統道德教育手段,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被忽視,但教師的人格魅力仍然是“立德樹人”的保障。

三、信息社會“立德樹人”的應然重構

學生的成長不能脫離社會。社會的文明進步,不僅需要完備的法治體系,更需要道德規范和倫理秩序,若是沒有這些無形的道義準則引領人們道德自律,社會就必然會走向禮崩樂壞、綱常失范,人們之間就會缺乏溫情,缺少誠信,缺失信仰。但社會問題的治理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方面,社會管理者應清正廉潔、遵紀守法,示范是最好的行動教化;另一方面,在國家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應進一步重視倫理秩序、道德規范的重構以及學校教育的改革與完善。在學校,道德教育應是最重要的工作,信息社會“立德樹人”應注意以下方面。

1.改革課程與教學,落實育人任務

課程與教學應傳承人類文明成果的精華。它們要體現民族文化、民族思想、社會價值、國家意志等,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深化課程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構建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實施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開發課程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課程必須經過實施才能釋放其育人功能。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學習,將課程內容或環境因素內化為內在的素質,從而使自己獲得發展。在教學中,師生交往與互動、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及同輩群體的影響都能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學校中的思想品德課是德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活動是生成與創造這些課程的基本途徑,德育課程不是在教學活動之外,而是在教學活動之中。除了德育課程之外,其他學科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同樣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語文”等19門課程應隨時貫穿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滲透,堅持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文以載道。教學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如果學校不以教學為中心,必將違背教育的基本規律。既然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那么教學就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教育的下位概念,教學活動必是教育活動。教學是“以課程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5]。教學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立德樹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認知信息的傳遞和加工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與感染的途徑,是教師與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同時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教學給生命注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現代教學是師生生命與靈魂的一面鏡子,也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不存在沒有教育的教學,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美德是在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的,不存在無知識的德性,沒有知識就沒有美德。脫離美德的教學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毫無意義。脫離教學而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也毫無價值。因此,教學是德育的有效途徑。

2.開展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知情統一

“探究學習”的英文是“inquiry learning”。《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語詞典》認為,“inquiry”的意思是“詢問、探問,質詢、調查”[6]。《新英漢詞典》認為,“inquiry”的意思是“詢問、打聽”“質詢、調查”“(真理、知識等的)探究”[7]。按照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的定義,“科學探究指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8]。可見,“探究”包含著求索、求真、搜尋、質詢、探問、調查、研究、檢驗、提問、質疑等含義。“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找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或過程。[9]探究學習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強調教師通過不斷追問與反問,促進學生心智的成熟。現代教育家杜威針對探究學習提出了著名的“做中學”思想,為探究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做中學”就是在探究中學習,倡導學生在探究基礎上自主建構知識、建構生活。

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建構知識、建構生活也是“立德樹人”的過程。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認知方面,是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反映,也是習慣于把整體分解為部分的思維方法的體現。然而事實上,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不是以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是以整個生命投入教學活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土壤,以知情協調和情感交流為教學基本動力的探究學習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10]。探究學習的價值取向除了建構知識外,更重要的就是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過去的學習方法是人家指出來的路你去走,新的學習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11]“我們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重要得多。”[12]那些片面強調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忽視學生發展的教育,片面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教育,都需要做出改變。在探究中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挫折、遭受失敗,但這些對學生受挫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更為重要。現代教育亦可以稱為“價值教育”,價值可以分為人文精神的“求善”“求美”和科學精神的“求真”“求實”。教育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融合。“立德樹人”的真諦在于讓學生從冷靜之美、威嚴之美、沉思之美中,看待熱烈之美、奔騰之美、鮮艷之美,那是藝術與科學共同孕育出來的特殊之美。[13]

3.建設校園文化,釋放潛在課程育人功能

教育不是政治,不是經濟,而是一種文化。“文化”一詞的拉丁文是“cultura”,它的本意是對土地的耕耘,對作物的栽培,這正是對“教育”作出的最好詮釋。“文化涵蓋了教育,教育是一切文化的支柱。”[14]文化有廣義、中義和狹義之分,校園文化也是如此。這里探討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中義的,指精神文明方面的文化。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在課程,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成為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釋放育人功能。當然,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釋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工作者應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如果學校只進行知識傳遞,那么學校的價值就不大了,因為知識的傳遞完全可以通過更便捷的現代信息技術來完成。就育人而言,校園文化無可替代,它可以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熏陶人、影響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一定具有自己獨特的經過歷史積淀、凝練而成的校園文化,它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隱性教育資源,也是一所學校的特色所在。當然,人在環境中并非完全被動。環境,尤其是觀念環境以及文化環境,是由人來決定和建設的。

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不在技術方面,而是其內容。校園文化應該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尊重文化就會走向文明與進步,輕視、忽視、藐視文化就必定會走向野蠻與無知。“信真”“求真”“敘真”“寫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真”是人性的基石,是“善”與“美”的基礎。“信真”“求真”“敘真”“寫真”,就是要養成誠實的習慣,“養成誠實的習慣應該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15]。“信真”是前提,在此基礎上,校園文化建設還應該促進學生“求真”“敘真”“寫真”,這是“立德樹人”的目標之一。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呵護好學生的“善根”,“求善”是“立德樹人”的另一個目標。“立德樹人”就是要引導學生善待同學、善待教師、善待社會公民、善待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審美”“敘美”“創美”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這些是“求美”的過程。“求美”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

4.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榜樣示范育人

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是有效開展教育活動的保障。教育活動應“特別注重人,和人與人的關系”[16]。當然,“維系人與人之間正常永久的關系,不能規避政治的責任,不能脫離社會,不能拋棄家庭”[17]。師生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羅素在《教育論》中提出,“從未受到恐嚇的孩子必定誠實”[18],也可以說,未受到恐嚇的孩子,是不會“逃學”的。因為學校里有他的玩伴,有他更多交往的機會。“交往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學生之所以出現“逃學”現象,多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負,受到教師的懲罰。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前提,教師既為師,亦為友,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良師益友”。

教師榜樣示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能使學生在不自覺效仿過程中接受道德觀念潛移默化的洗禮。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榜樣影響學生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一般是從教師的講授開始,這是教師自己所思所想“最原汁原味”的展現,是一種思想、意識的體現。問題是學問的細胞,一串串問題生成了一堂課,一堂堂課生成了一門課程。教師通過一次次課堂教學展示自己的知識、思維、善意和真誠,成為學生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可能成為學生終身的念想,進而惠澤社會、德被學子。

5.開展組織活動,讓學生“求真知”“做真人”

活動是學問的來源。關于學問的觀點目前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說得有道理。這種想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得來的。有人以為學問全在書本中,求學就是讀書。其實,書本之外的學問還有很多,隱含在動腦動手的活動中。求學不僅勞心,亦需勞力。教育要接近自然,則必須從實際勞作和服務中求得真實的學問。行是知之始,就是這個道理。至于教育目的觀,應由封建社會的“學而優則仕”,轉變為“求真知”“做真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一些文弱的、特殊的“士大夫”階級,而是造就各行各業的人才。從前的“士”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不事稼穡,專心致志于“八股”之文,追求功名利祿;今天,這種特殊的、脫離農工商的“士”逐漸減少,而產生了許多“農士”“工士”“商士”。簡言之,一切職業的人,他們既可以是書生,也是實干家,“一切職業都將學術化”。[19]

沒有活動就沒有成長。身體活動不僅僅是軀體活動,也與心智活動緊密聯系,有更高層次的功能。軀體活動和心智活動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校活動各種各樣,有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的活動,也有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生的學習不只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展開,還通過教師提供的一系列活動或作業來組織。起初,教師所提供的活動或作業,應與學生自己的家庭生活和鄰里環境密切相關;然后,應與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有關;最后,應是典型的職業和與它們有關的社會方式的歷史演變。[20]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活動,如交談、建造、實驗、表現等,使他們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個性得以發展,而不至于被書本所介紹的過多的別人經驗所淹沒。[21]

6.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是在對當代中國教育沉思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并不排斥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末,人們持續批判“智育第一”,直到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德育與智育對立的狀況得以改變。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大力發展,智育成為教育的主流思想。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人們普遍認為知識與能力是相統一的,能力的培養成為教育關注的主要方面。20世紀90年代,我國加快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逐步推行教學改革,突出教育思想的變革,素質教育成為其核心思想。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增強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對素質教育進行了全面闡述,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應融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

要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應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然后作用于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反過來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社會是以一定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總和,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22]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大量的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這就必須摒棄傳統教育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弊端,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應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培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審美情趣、健康身心的人,使之成為有國際視野、文化底蘊和共同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獻君.大學之思與大學之道[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57.

[2][美]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40.

[3][蘇]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722.

[4][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 李其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6]張方杰.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589.

[7]新英漢詞典編寫組.新英漢詞典[M].上海:上海英文出版社,1978:654.

[8][美]國家研究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戢守志,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30.

[9]任長松.探究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9.

[10]鄒進.現代德國文化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8.

[11]楊振寧.楊振寧文集(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467.

[12][美]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第二版)[M].顧瑞榮,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73.

[13]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94.

[14]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九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80.

[15][18]任鐘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覽[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77,1277.

[16][17][19]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3,241.

[20][21][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 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9,83.

[22]劉延勃,張弓長,等.哲學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363.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校園文化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創建校園文化的意義探究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2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
成才(2015年5期)2015-02-27 07:05: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青青久久91|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亚洲人妖在线|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性色一区|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天天综合网在线| AV在线天堂进入|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播五月综合|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久久久噜噜噜|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色丁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久久精品66|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天天综合亚洲|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黄色一级片| a级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