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 ?要]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革命文化”對保證和推進立德樹人的實踐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可通過“文與道的統(tǒng)一”,采取明確化的學習目標定位、無痕化的思想教育滲透、立體化的主題課程建構,提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材;革命文化;立德樹人;主題課程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數(shù)量的“革命文化”作品:有單篇課文,有主題單元;有詩歌,有議論文,有小說;有的出現(xiàn)在“閱讀鏈接”,有的安排開展主題實踐,還有的在“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紅色經(jīng)典等。統(tǒng)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以其獨特的歷史內(nèi)涵、品質(zhì)特征和實踐經(jīng)驗,對保證和推進立德樹人的實踐具有重要價值[1]。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也是語文課程學習的抓手。如何使“革命文化”教學做到“文道統(tǒng)一”,是很多一線教師遇到的難題。在此,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革命文化單元為例對此進行探討。
一、學習目標定位要明確化
“革命文化”部分的教學目標如何做到“文與道”相融相促?其一,目標上要體現(xiàn)如何落實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發(fā)展語文能力;其二,要體現(xiàn)如何熏陶學生情感。上述學習目標,分解到“革命文化”單元,就是要充分體現(xiàn)鮮明的人文主題和明確的語文要素。例如,筆者執(zhí)教《古詩三首》時,堅持這一目標定位,結合學情、學段、文體、單元目標及課后作業(yè),將目標預設如下。一是學會“錘、焚”等4個生字,默寫《竹石》,背誦課文。二是借助注釋、查閱資料等,大體把握詩意。三是咀嚼品味重點詩句,在反復誦讀和融情想象中,初步培養(yǎng)閱讀品析詩歌的能力。四是在一組古詩的對比參讀中,了解詩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能聯(lián)系作者生平,體會作者的志向,激發(fā)學生樹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想與信念。上述四條學習目標中,目標一可以考察是否落實了語文學科基本的任務“識字、寫字、默寫、背誦”;第二至四條目標緊扣課標中第三學段“閱讀與鑒賞”的詩歌教學要求,并指明學習策略,如通過“借助注釋、查閱資料等”學習實踐,培養(yǎng)學生大體把握詩意的能力。再比如“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3]也是在了解詩歌寫作手法的基礎上,再聯(lián)系作者生平,體會作者的志向,最后再水道渠成地激發(fā)學生樹立理想與信念。
二、思想教育滲透要無痕化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思想性應立足文本,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之中,貼近思想感情,觸摸學生的真實情感[4]。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文化”內(nèi)容的教學,其人文性必須是基于語文的,不能拔高,不能貼標簽,在思想教育上尤其要克服這種傾向,切忌喊口號的生硬教學。
1.查閱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距離
大部分“革命文化”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理解起來會有障礙。為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距離,教師在課前要引導學生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教師讓學生在預學時借助資料了解李大釗的生平和當時的歷史背景;課中,當學生讀到“李大釗把書籍和文件都燒掉”時,自然就能體會到,燒掉書籍和文件是為了不泄露黨的秘密。當教師提出“李大釗為什么堅決不離開北京”的問題時,馬上有學生回答:因為李大釗是北京地區(qū)革命的領導者,他擔心如果自己逃跑,可能會導致更多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人士犧牲……課前充分準備加上課中充分學習,學生們都被李大釗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所震撼。這樣,通過課前準備,合理利用課外資料,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探究“革命文化”文本的自主性。
2.學習感悟,實現(xiàn)人文與工具的無縫對接
選入統(tǒng)編教材的“革命文化”課文,大多具有較強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在語文實踐中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做到言意兼得。
(1)品讀語言,感受革命人物的品質(zhì)
在執(zhí)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時,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走進文本,認真品讀語言,與文本深入對話,感受李大釗的崇高精神,開展了如下的教學片斷。
師:請大家認真默讀課文,思考李大釗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學生閱讀)
師:同學們都很認真地寫出了自己的讀書感受,誰先來跟大家分享讀書體會?
生1:課文中描寫“他沒有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fā)”,我課前查閱了相關資料,知道敵人曾對他使用了酷刑,從這里我讀出李大釗是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師:你查閱了資料,并且體會深刻!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父親仍舊穿著…”這句話,想想這是人物的什么描寫?(學生回答略)
師:從這句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中,同學們還體會到什么?
生2:我體會到李大釗臨危不懼,是位真正的戰(zhàn)士!他雖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但仍舊堅強。
生3:我無比佩服李大釗,因為他面對兇殘的敵人,沉著冷靜。
……
師:同學們,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簡短的外貌、神態(tài)描寫,就塑造了一位在獄中受到非人的折磨,但視死如歸,不畏懼敵人、不怕犧牲、熱愛親人的人物形象。誰來讀一讀這一部分內(nèi)容?(指名讀,齊讀)
這樣,筆者順學而導,讓學生把目光聚焦于對人物外貌和神態(tài)的描寫,把學生的視角從內(nèi)容轉換到形式。交流分享時,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促發(fā)思維與靈感,體會人物品質(zhì),在頭腦中不斷完善人物形象的建構。最后教師的簡短小結,讓學生從內(nèi)容又回到寫法,體會如何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的描寫,突出人物品質(zhì),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2)關注寫法,體悟革命文學的魅力
很多革命文學作品,不管是藝術表現(xiàn)形式,還是行文敘述方式等,都對后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本單元的《為人民服務》,無論從政治思想還是文學價值,都堪稱議論文的典范。筆者在教學作者如何論述“生死”的觀點時,讓學生互相交流司馬遷的名言并激疑:毛主席自己就是偉人,就是領袖,為什么還要引用別人的話?學生討論后提出,毛主席引用名言是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加令人信服。然后,讓學生自由交流“生死名言”并引導誦讀,強化對“引用”的感知,拓展對“引用”的理解,讓內(nèi)心情感得到激發(fā)。最后創(chuàng)設如下語境:“小明沉迷網(wǎng)絡,不愛學習。作為同窗六年的同學,你們可不能袖手旁觀,請運用‘引用講道理的方法,來勸勸他。”在這一語言實踐中,學生“引用”珍惜時間的名言,對小明進行勸勉。這樣,學生不僅受到偉人革命人生觀的教育,對其文章嚴密的論述、縝密的思維,也會留下深刻印象。
(3)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朗讀是領會文本潛在內(nèi)涵的重要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學生可以把文本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自然而然地接受文本內(nèi)容的熏陶洗禮。筆者執(zhí)教《石灰吟》時,引導學生討論是否《石灰吟》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學生在文本中不斷尋找證據(jù),以證明“石灰如人,人如石灰”的觀點,筆者進行了引讀:“于謙一生清白,讓我們把敬佩化作深情的誦讀——”當學生漸入意境時,筆者再次引讀:“于謙為人正直,卻慘遭陷害。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于謙在刑場上,輕輕吟道——”學生們發(fā)現(xiàn),老百姓特別喜歡吟誦這些托物言志詩,不僅是因為詩人的寫作手法高超,還因為詩中蘊含著詩人的民族精神,是對自己人生理想的表達。這時,筆者再進行如下引讀:“讓我們懷揣理想與信念,再次深情地吟誦《石灰吟》”。上述多次的入境誦讀,使學生們讀出了古詩的韻味,在朗讀中升華了情感。詩中的人——于謙和像于謙一樣有民族氣節(jié)的人,就這樣清清白白地留在了學生心中,使學生在朗讀情境中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禮。
3.課后適度拓展,搭建情感與行動的體驗橋梁
在課堂上,讓學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課后還要進行適度拓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學校到家庭再到國家,要主動承擔責任、遵守法則,嘗試用多種媒介方式記錄、展示[5],激發(fā)學生向模范學習的意愿和行動,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例如,《為人民服務》一課,就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為人民服務的事例,并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為人民服務的人并親自踐行為人民服務。有學生觀察一位英語教師,發(fā)現(xiàn)她關愛學生、教學神奇,于是寫了《黨員老師引領我成長》的短文;有學生目睹了爸爸一天的工作,寫下了《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文章;有學生到小區(qū)參加垃圾分類小分隊,寫下了《看服務·學服務》的精彩習作;有學生到敬老院做義工,用作文《“義工之旅”開啟成長之路》記錄自己的體會;還有的學生到圖書館、地鐵站做愛心志愿者,在《我是快樂的志愿者》中表達真情等。學生們通過課后拓展學習與實踐,豐富了內(nèi)心世界,形成了有生活根基的價值認同。
三、主題課程建構要立體化
堅貞不屈的李大釗,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舍己為人的老班長……全都是性格鮮明、事跡感人的形象。筆者在執(zhí)教本單元時,為了鼓勵學生閱讀與分享,安排了主題課程“英雄人物活在我們心中”。第1周閱讀紅色經(jīng)典文章,梳理英雄人物名片;第2周課唱紅歌、誦紅詩,搜集歌頌革命人物的歌曲、詩篇并學唱(誦)一首;第3周觀看講述英雄人物的影視作品,如《長津湖》《開天辟地》《離開雷鋒的日子》,或向他人了解革命人物的事跡,感性地了解革命人物,激發(fā)敬佩之情;第4周“英雄人物之我見”交流分享,主要引導學生從能力發(fā)展、情感體驗等方面進行交流。通過上述研發(fā)課程,學生積累并強化了情感,認識了共產(chǎn)黨人在挽救民族危亡、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偉大革命中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視死如歸、為人民服務的犧牲精神。學生在活動中又加深了對革命人物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立體地領悟了道德原則,不僅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還提升了閱讀、表達等語文能力。
綜上,“文與道統(tǒng)一”的“革命文化”教學,是要讓革命精神、革命信念浸潤學生的心田,并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涵養(yǎng)夢想的種子。
參考文獻
[1]朱志明,歐陽秀敏.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實踐的價值意蘊及實現(xiàn)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127-130.
[2][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2,25.
[4]陳先云.語文教學應當輕裝前行——統(tǒng)編教科書使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小學語文,2020(03):4-12.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