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容
[摘? ?要]兒童養成教育不僅要關注外在行為習慣的培養,更要關注兒童發展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兒童養成教育建立在健全健康的人格發展之上,也是實現人格道德價值的基本途徑。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論從性心理需求的角度論述了個體人格結構的建立。基于此理論探討兒童養成教育的本質,可以為探索更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人格發展階段論;養成教育;兒童身心發展
養成教育是指對人所應具備的最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體魄的培養。[1]它以終身教育為特點,以良好習慣為產物。我國清代王夫之說“習子童蒙,圣功也”,即強調幼年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兒童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開展符合兒童心理需要和心理發展規律的養成教育,是兒童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弗洛伊德對兒童期人格發展進行了完整系統的闡釋。其理論核心是兒童早期經驗和徹底解決心理沖突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格發展的進程和成年人的人格特征。[2]他認為,初期人格模型的塑造在個體早期的心理發展階段就已經基本完成,如果早期心理發展失調,則其各個階段人格的發展極易發生障礙。因此,兒童期養成教育的實施更應該注重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和其內在規律,將養成教育同兒童發展原理相結合,探索更契合兒童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概述
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心理學家,他將人的心理和人格的發展從本能論的角度進行了獨特解釋。在他看來,人所有活動的本質動力是生物屬性的本能沖動,其中以性本能的沖動為核心。所謂性本能,是生命本能的核心力量,能量集聚在本我中,是由人體性原欲轉化而來的心理能。這種追求滿足的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的本源。[3]個體與生俱來的性本能及其能量力比多的作用構成了個體心理發展的動力系統,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個體早期人格發展會經歷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青春期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不同的關鍵點,該時期性心理獲得滿足和釋放的經驗決定了個體成年后的人格特征。0-1歲口唇期:口唇快感的滿足有助于形成樂觀、慷慨、開放和活躍等性格,而口唇期的壓抑則會造成成年后依賴、悲觀、被動、猜疑和退縮等性格傾向。1-3歲肛門期:肛門排泄活動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傾向于不講衛生、浪費、兇暴和無秩序;肛門排泄活動如果嚴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愛清潔、忍耐、吝嗇和強迫性。3-5歲性器期:兒童通過依戀異性父母排解性心理需求,如果這種情結獲得正當的解決,兒童就會認同父母的價值觀念,與年齡、性別相適應的許多人格特征也在此時開始得到塑造。[4]這三個階段是個體人格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他6歲的時候就已經固定下來了。[5]5-12歲潛伏期:此時兒童對環境的關注更多,性心理需要處于潛伏狀態并一直延伸到青春期才發生改變。12-18歲生殖器期:此時個體進入青春期,性心理成熟地發展為異性戀,人格發展也逐漸成熟。
弗洛伊德認為,當兒童的性心理需求受到抑制和阻礙,人格的發展就會發生障礙,出現固著現有發展階段或倒退到較早發展階段的現象。[6]因此,兒童期的養成教育要順應兒童心理本能發展的需求,引導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兒童養成教育與人格培養
所謂養成教育,是指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進行長期的培養和訓練下, 受教育者能夠逐漸通過自我控制而形成不需要外部監督就能表現出的良好思想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7]其目的在于從行為習慣到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整體塑造。“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兒童期養成教育將影響個體的一生。中國自古以來的養成教育倡導培養圣賢品格,重視偉大人格的教化作用,更注重童蒙期高尚情操的熏陶作用。從幼年的純真無邪到成年的厚德載物,從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華,人格精神的孕育與升華形成了中國人“天下為公”的理念,崇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富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原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8]這一切優良品質的培養都基于兒童期的養成教育。
但行為習慣往往是內在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這種從行為到思想、價值觀到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需要個體內在更為復雜心理能力的塑造。這個過程體現了人格養成的路徑,人格可以通過外在教育的干預達到內部矛盾的升華。弗洛伊德用兒童時期自我矛盾的升華作用解釋了人格的塑造。他認為,自我在性本能需求與壓抑中尋求本我與超我的平衡,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加工活動實現了個體知、情、意、行水平的提高。兒童的人格雛形需要在這種矛盾運動過程中給予恰當引導。在各階段的人格發展中,性本能的釋放一旦受到抑制,自我同本我、超我的平衡機制即被打破,就會產生心理沖突,個體會陷入做事標準和價值評判的矛盾并因此感到痛苦。如果這種壓抑不能得到有效排解,成年后的人格就會表現出不健全,并限制其道德水平的發展。因此,養成教育離不開人格的建立和發展,人格發展各階段的心理需求應該被關注。
三、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的
兒童養成教育路徑
1.由知化行,實現科學育人
(1)現行養成教育的弊端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兒童的教養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使兒童教育更易陷入精心養育、過度看護的誤區。在我國當前的主流家庭結構中,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孩子的成長被投入過多關注。這種全方位的關注造成了看護者過多干預孩子的自主活動,兒童更多本能的活動需求被家長替代甚至剝奪。而對于幼年個體來說,生活體驗不足往往會對其后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基于此,家長有必要通過科學的養成教育知識扭轉盲目教養的局面,系統、全面且有針對性地了解兒童教養模式。
(2)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科學育人方式
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人格的發展需要經歷兩重考驗。一是實現基礎層面的人格健康健全發展,二是實現從健康人格到超我的道德超越。健全人格的健康發展重點在于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性需求按階段、有重點地培育。從現行養成教育的誤區來看,養育者亟需轉變教育觀念和具體的教養方式。例如,對生命初期的嬰兒(0-1歲)最好進行母乳喂養,為其提供發展口唇經驗的玩具等,即為嬰兒提供充分的用嘴巴探索世界的機會;對先學前期幼兒(1-3歲)應盡量去除對尿不濕的依賴,訓練兒童的排便意識,使幼兒肛門感官得到滿足;學前期幼兒(3-5歲)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引導兒童與父母正確的交往方式,幫助孩子完成戀父或戀母情節的過渡;小學生(6-12歲)的父母應幫助兒童正確認識異性,并建立與異性交往的正確方式,為青春期的教育做好準備;進入青春期(12-18歲)后,兒童的身體和性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其性心理需求已經轉移到異性吸引,父母應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身心認知,幫助他們協調好與同伴及異性的關系,引導他們學會理性梳理自己的情感,規范行為。
2.從養到成,完成從行為習慣到道德品質的塑造
養成教育目標的實現表現為思想性在行為上的道德體現,通過順應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的教育,實現兒童自我發展的超越、道德品質的提升和行為實踐的規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結構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化身為個體心理發展中的超我形象,處于自我發展的最高階段。它以道德價值判斷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價值感、回避禁忌。[9]超我為精神的主要成份,多半無意識,少半有意識,產生于自我對父母、教師或其他權威的勸告、威脅、警告或懲罰所表現出順從或抑制,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會準則,有助于個體通過性格形成和保護自我來克服過勝的本我沖動。[10]因此,養成教育的基礎在于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塑造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成功需要個體由行為上升到思想的道德價值觀的塑造。
從行為習慣的養成到道德層面的升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伴隨個體的終身發展。隨著兒童身體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對自我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對自我的把控也越來越靈活。兒童身心發展所表現出的行為越來越符合社會準則,道德價值感逐漸提升,同時表現出更高層次的道德品質,個人角色在社會化中也體現出更多的文化色彩。
總之,教育者應重視兒童每一個人格發展階段的心理需求,用科學的生理心理學知識提高學生對身體與心理的自我認知水平,并為其提供釋放心理壓力的環境和方法,讓兒童在認識與實踐中可以對自身的心理發展實現自我調節,實現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內化,追求更加完善的超我境界[11]。
參考文獻
[1]楊子厚.論等待教育的缺失與補償[J].教學與管理,2011(36):17-18.
[2]李靜.民族心理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363-364.
[3]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4]劉芳.兒童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06(02):115-116.
[5]付外仁.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兼評西方人格理論[J].陰山學刊,1992(02):27-34.
[6]陽德華.弗洛伊德的兒童精神發展理論評價[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05):70-74.
[7][8]郭航鳴.高職院校養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07):96-98+106.
[9]趙小慶.勞倫斯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心理體現[J].文學教育,2013(11):30-31.
[10]黃睿清,于天.走進封建婦女的內心世界——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王三巧之心理人格解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1):71-72.
[11]李建華.論道德的自我性[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5-17.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