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楚涵 邢淑芬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為探究疫情背景下父母和青少年感知到與疫情相關的壓力及其應對方式,對父母教養方式和親子關系的影響,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MonikaH.Donker等人對荷蘭240名平均年齡為11.4歲的青少年及其父母進行了縱向追蹤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親子關系中的溫暖(如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支持和父母報告的積極養育)與父母控制(如紀律約束)和沖突(如消極互動)呈負相關。青少年的積極應對水平越高,父母所給予的支持越多,青少年所感知的與疫情相關壓力水平也越高。此外,無論是青少年還是父母感知的壓力對親子關系質量的變化都沒有顯著影響,但積極應對方式調節了青少年感知壓力與父母積極教養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積極應對能力較高的青少年,其感知的壓力越大,父母積極教養的潛在變化越小;對于積極應對能力較低的青少年,其感知的壓力越大,父母積極教養的潛在變化越大;而對于積極應對處于平均水平的青少年,二者無顯著相關。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在疫情期間可以對有青春期兒童的家庭采取兩種可能的干預措施。一是盡可能減少疫情帶來的風險和壓力,雖然減少病毒本身帶來的風險可能很難,但家長們可以讓孩子了解有關疫情的大量信息以及在防控期間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和措施。此外,建議家長將青少年在疫情期間感知的壓力事實正常化。二是更側重于保護和應對。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積極應對水平低的青少年在感受到壓力時,其父母的積極教養行為變的也會更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將父母的支持視為同伴互動減少的情感補充;而積極應對水平高的青少年在感受到壓力時,其父母的積極教養行為并未有明顯變化,這可能是因為父母認為自己本身缺乏給予孩子能夠應對挑戰的社會支持的養育能力。而在這種條件下的青少年可能會感受到更少的來自于同伴或成人的支持來應對疫情帶來的壓力,進而認為自身的社會資源不足,最終也導致親子關系質量降低。因此,對于父母而言,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很重要,如可以向社會工作者或其他人員尋求幫助,以有效應對當前疫情帶來的挑戰,更好的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資料來源
Donker, M. H., Mastrotheodoros, S., & Branje, S. (2021). Development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role of stress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7(10),1611-1622.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