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朱春輝
[摘? ?要]基礎教育已經邁入數據驅動教學的新時代。為了實現信息科技學科線上精準教學,教師必須發揮學科優勢,依托數據驅動,巧用數據共享,創新在線教育場景;妙用數據平臺,助力在線學情分析;善用數據驅動,精準定位學習內容;活用數據對比,有效優化評價方式。
[關鍵詞]數據驅動;信息科技;精準教學
基礎教育已經邁入數據驅動教學的新時代。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必須發揮學科優勢,依托數據驅動,用信息化為教學賦能,實施信息科技線上精準教學。這是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一線教師所面臨的最重要課題。數字賦能時代已經到來,教師要主動擁抱數字技術,以引領數字化學習為核心,實施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
一、巧用數據共享,創新在線教育場景
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積極探索信息科技在線課堂的數字化應用,巧用開放共享、數據互通的在線軟件,實現多生在線協作學習、協同編輯的教育新場景。
例如,在“生活中的好幫手——‘探秘自動門”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教師選用金山文檔在線編輯功能,創設了完善自動門系統的開放性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聯系生活中的空調系統原理,設計優化簡易自動門系統的過程與控制流程。通過賦予小組實時編輯協作的權限,促進學生團隊協作,賦能生生數據共享,精準滿足學生實時交互的探究需求。小組內分工如表1所示。
二、妙用數據平臺,助力在線學情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在影響正常教學開展的同時,也促使在線教育得以加速發展,在線課堂的數字化資源更豐富,但是因為無法親臨學生身邊指導,教師無法像傳統線下課堂那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如學生的學習態度、遇到的問題、是否或如何解決問題等。
隨著教育數字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數據平臺常態化應用于教育教學。數據平臺具有強大的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信息采集、信息存儲、信息加工和信息表達,實時、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可以在線課堂的學習狀態。疫情期間,很多平臺向中小學免費開放“在線課堂”功能,比如學生在線簽到、在線答題、家校本、查看直播數據等。教師可以利用數據平臺,精選智能應用工具,通過大數據驅動,及時了解學生線上出勤、在線答題、使用數字化設備、觀看直播時長等情況、精準分析在線課堂學情,實時動態參與學生學習過程,更好助力在線課堂的教與學。
例如,在“走進冬奧會,一起向未來——變量的使用”一課中,為了實時了解學生在線課堂學情,精準分析學生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選用了釘釘平臺的家校本智能應用工具,設計了“我做程序設計師”的個性化作業,要求學生用Scratch變量編寫“冰墩墩滑雪”益智游戲。學生可以使用“家校本”中的拍攝功能,以在線圖片形式記錄編程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分享自己遇到的困惑或編程過程中思維的火花(見表2)。教師可以在線觀查學生的操作界面,精準助力學生解決編程問題,或選用學生優秀的動態生成性資源作為在線課堂素材助力教學;學生可以使用“家校本”中的錄音功能,以在線語音形式記錄編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的心得等,教師在課堂中能夠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從而能夠精準干預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以達成高效課堂。
三、善用數據驅動,精準定位學習內容
傳統課堂上,教師通常會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開展課堂教學,無法根據每位學生的動態生成性資源設計個性化學習活動。數據賦能時代,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實現個性化教學,即用數據分析在線課堂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找準每位學生學習的支撐點,以學定教,設計個性化學習內容,精準指導學生科學地自主學習,并提升數字素養。
1.巧設關聯問題,動態生成題庫,高效個性學習
利用數據驅動,教師可以非常便捷地獲取不同學生在課堂中的個性化表現特征,基于大數據因材施教,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數字素養的提升。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信息科技基礎知識,教師利用問卷星平臺的題庫功能,結合思維導圖,設計關聯性問題,實施差異化教學,開發適應學生需要的數字化資源,實時分析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動態生成題庫,便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在專題學習中,針對思維導圖中每一個知識點,有規劃地設計關聯性的三道選擇題。如果第一個知識點的題目1學生答錯了,那么題庫將推送該知識點的題目2;如果學生答對了題目1,將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如果第一個知識點的題目2學生答錯了,將繼續推送該知識點的題目3;如果第一個知識點的題目2學生答對了,那么題庫將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無論第一個知識點的題目3學生是否答對,題庫都將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知識點推送完畢,結束專題學習(見圖1)。
2.精設答案解析,聚焦基礎知識,強化錯題學習
教師可利用數字技術,結合問卷星平臺,精心設計信息科技專項練習的答案解析,助力知識測評,使學生及時獲得學習反饋;重視數字化平臺生成的個性化錯題集,促進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3.提供視頻資源,精準定位內容,助力自主學習
微視頻是助力信息科技學科教與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微視頻中對基礎知識進行分類講解,對關鍵的操作步驟、操作方法進行醒目標注,使學生能夠靈活地結合微視頻進行自主探究,精準定位學習內容,挖掘潛能,提高在線課堂時效,達成教學目標。如教學“自定義動畫的設置”時,學生通過“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資源的學習,自主探究“路徑動畫”,發展思維品質。
四、活用數據對比,有效優化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信息科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又是在線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互動環節。對學生在線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應關注動態數據,活用數據對比,圍繞信息科技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要及時開展并突出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1.運用數據對比,實現即時性評價
針對在線課堂實施過程中跟蹤反饋的大數據,如學生的在線回答數據、作品展示數據、小組協作數據等,教師可運用平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將數據進行可視化對比,以圖像形式生動表達數據的作用與價值,用具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或肢體語言,對學生在線活動完成狀況進行即時的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可以多樣化,要注重鼓勵性、激勵性、發展性。適切的即時性評價,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2.透過數據分析,實現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注重過程的評價,教師透過在線課堂的數據,可分析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表現,合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學習成就。在線活動中需要學生思考、討論、設計與創作的互動環節,其實就是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在線課堂的動態學習過程。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活動的表現性評價標準,可以優化學生的在線學習過程。如教學“自定義動畫的設置”時,通過“選動畫對象”“畫運動軌跡”“說設計理由”“模擬動畫”等趣味小活動,用數據觀察學生對“規劃”概念和路徑動畫作用的理解程度,評價學生“做”的能力。表現性評價既可提升在線活動的反饋效果,又能優化學生在線活動的學習進程,促進學生在活動的體驗中發散思維,孕育創新。
3.關注數據統計,實現總結性評價
利用問卷星平臺的投票、金山軟件的實時協作等數字化功能,可結合學生在線作品展示,實施數據統計,評估學生在線作品,開展學生成果的總結性評價。學生結合數據反饋,在線交流作品的優缺點,由此引發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和作品優化。數據能客觀、具體、全面地記錄學習過程,基于數據驅動的總結性評價有助于發掘學生潛質,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素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總之,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以數字化全方位賦能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