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英
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占比也在逐漸增加。初中文言文的教學需要學生接觸工具書進行簡答的文言文閱讀,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項比較難以完成的教學任務。現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時間長、教學質量差的現象,這就需要構建高效的文言文課堂進行教學。
一、文言文的教學情況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先了解文言文的含義,一般都是先進行文言文的大概講解,然后再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直處在被動教學的位置,根本沒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文言文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文言文的語法和重要字詞的注釋,讓豐富的文言文感情變得黯淡無光。如果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言文中人文精神的講解,這樣雖然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氛圍,但是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都是有限的。還有就是語文教師沒有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良好學習習慣,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往往在學生背誦文言文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對文言文的整體感受,從而直接影響背誦文言文的進程。而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固定的,這就造成初中學生的文言文誦讀量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對文言文的整體閱讀感受。再加上學生本身不在課外進行文言文的閱讀,就會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體驗停滯不前,導致學生文言文的整體感受沒有提升。經過調查,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能夠認識到文言文教學的意義,絕大多數的學生學習文言文都是用來應對學校的考核。
二、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探究策略
(一)明確教學的目標,重視文言文的教學價值
初中文言文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但是,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本沒有把文言文的教學價值體現出來。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文言文的講解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過分地對文言文中的字詞進行講解,使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好重點字詞的含義,這些都是學好文言文的前提條件。但是,文言文的教學不止于此,更多的是文言文中包含的文學價值,這些才是教師應該挖掘出來,針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點,也是要進行文言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比如:在進行《誡子書》文言文的教學中,這是一篇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里面包含了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無限期望,希望兒子戒驕戒躁、志存高遠。教師在對這篇文章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里面重點的詞句,這樣只會喪失整篇文言文教學的意義。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明確這篇文章的重點教學目標,然后再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教學知識,讓學生走入諸葛亮的內心世界,感受諸葛亮告誡兒子一定要修身養性,勤學成才,對今后學生的人生規劃具有重要的學習意義。這樣的有效教學,可以提高文言文的教學價值。
(二)背誦文言文,注重品味體驗
背誦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中最常見的教學方法,這種最常見的方法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文言文,可以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寫作手法。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之后文言文的學習有所幫助,也會提升文言文的學習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言文背誦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品味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一定不可以進入死記硬背的模式。在指導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文言文的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去想象、感悟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品味理解文言文。
比如:在教學《狼》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誦讀,然后指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聯想出一些自己見過的狼的圖片,增加整體的畫面感,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記憶。在學生進行有效誦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準確地讀準相關的詞匯,因為文言文中有很多學生不會的字詞或者不認識的字詞,只有學生本身讀準了,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字詞的真正含義。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一定要代入自己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再陷入死記硬背的狀態下,才可以提升學生品味文言文的能力。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由淺入深地引入合適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一些合適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掌握《狼》這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作者本身想要表達的情感。
(三)注重文言文的學法指導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導致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觸不到,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很難把握文言文的主題思想。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文言文講解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一些重點字詞的含義,還要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化。因為古人十分講究文體的結構,所以古人的煉字能力都很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文言文中的規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很多的文言文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共性,很多的文章中都涉及一些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下同樣的詞匯表達著不同的含義。
比如:在教學《論語》十二章時,“為人謀而不忠乎”和“可以為師矣”,這兩句中都有“為”這個字但是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一個表達的是“替”的意思,另外一個表達的是“成為,做”的意思。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含義不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當學生在接觸類似的句子時,就會舉一反三,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四)品讀文言文,積累賞析妙句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具有注重典故、音律工整的特征。經過教改之后,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里面蘊含深刻的思想、優美的語句和巧妙的構思,這些都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典范,值得學生仔細地進行揣摩。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文言文中精妙的語句,還有就是學生一定要把這些精妙的語句積累下來。
比如:在教學《詠雪》這篇文言文時,里面的“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生動地把雪描繪了出來,同時也寓意春天馬上就要到來。這樣優美的句子,學生一定要揣摩其中的含義并且積累下來。
(五)故事導入,降低文言文教學難度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很多的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這個時候就可以運用導入故事的教學方法。故事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吸引性、趣味性,學生在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就會對所學的內容倍感興趣。同時,學生也可以借故事的內容,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這樣故事導入的教學方法,可以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合適的故事《一諾千金》,類似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不一樣的理解,同時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人。
(六)創設合適的教學氛圍
在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創設合適的課堂氛圍,可以立即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入到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教師可以設計合適的導語,但是一定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精準地設計具有創意性的導語,這樣才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將學生代入到文言文中。
比如:在教學《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導入: “學習”有什么重要性?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學習對我們的整個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勸學的文言文。這樣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又符合這篇文章的內容。
(七)互相幫助,理解文言文
在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中,文字障礙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進行一些常見字詞的積累并且掌握這些字詞的含義。針對文言文中的字詞,可以借助工具書或者文章中的注釋進行學習。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口譯,注意一定要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及時地進行糾正并且讓學生進行理解。在進行注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句子的語序、省略句子的成分等,在學生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深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核心內容。
比如:在進行《寓言四則》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明白了整篇文章的字意,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把不同的學習任務分配到小組中,讓小組之中的成員進行合作,最后指派代表進行結果匯報。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借助以往的學習經驗,根據文章的前后文進行推測等。教師只需要進行點撥,讓學生自己完成,去體驗其中的樂趣,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八)重視對學生文言文閱讀技巧的培養
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要多給學生講解一些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學生在閱讀技巧的幫助下,可以輕松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教學任務的中心是課本本身,但是文言文的學習不僅僅在對文章的掌握上,更多的是讓學生理解一些經典詞匯的含義,并進一步地掌握這些詞匯的運用。所以,在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技巧時,可以選取經典的文言文進行教學,針對文章中一些經典的詞匯進行著重講解。
綜上所述,文言文是一篇辭藻華麗、蘊含作者情感的文章。我們不可以把文言文看成古文字堆積成的材料,應該通過不同的朗讀形式去品味文言文,欣賞里面的妙語佳句,并且進行理解和掌握。最后一定要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去感受作者復雜的心情,一步步地去感悟作者作品的內涵,逐步發現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