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巍

傳統節日是指在民族歷史發展中長期沉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間節點。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愈來愈重視,傳統節日活動對于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培養公民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傳統節日也受到幼兒園的青睞,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但已有的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存在內容單一、重知識輕情感、重形式輕內涵等問題,導致傳統節日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被削弱。為了提升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的有效性,我們從課程開發與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傳統節日課程進行探索與實踐,力求讓傳統節日課程真正成為幼兒汲取知識、熏陶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來源。
一、傳統節日課程的價值導向
傳統節日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傳統節日課程開發應以明德、啟智、健體、育美為價值導向,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傳統節日的演變過程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春節“年的故事”、七夕節“鵲橋相會”的傳說,重陽節登高賞菊的習俗。通過節日傳說、節日習俗不僅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有關節日的知識,更有助于幼兒體會到節日背后的民族文化、思想觀念,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傳統美德。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節氣有關,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季節氣候變化,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精神。傳統節日活動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民間體育活動,如春節的舞獅和踩高蹺、清明節的蕩秋千和蹴鞠、端午節的劃龍舟和重陽節的登高等。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又促進了幼兒身體素質和基本動作能力的發展。此外,傳統節日中的藝術資源豐富,如春節活動中的剪窗花、貼春聯、賞年畫,無不和審美活動相關,有助于幼兒在操作擺弄中感受美、表達美。
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除了具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之外,還具有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意識,讓他們接受傳統文化情感與價值觀教育,從而自覺地繼承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1]傳統節日課程在關注幼兒發展的前提下,可以傳承文化為導向,通過浸潤式活動幫助幼兒形成熱愛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文化自覺。比如:在春節剪窗花活動中,幼兒不僅能感受窗花的造型美和色彩美,更能體會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和祈福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二、傳統節日課程的內容開發
教育的過程是選擇、重組、改造和傳播文化的過程。對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進行梳理、選擇、加工和改造是課程開發的前提。傳統節日文化既包含顯性的節慶文化,如節日傳說、節日飲食、節日歌謠、節日用具和節日慶典,又包含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如敬老愛幼、親近自然、緬懷先賢、辭舊迎新、合家團聚、喜慶豐收等。
將傳統節日文化滲透于幼兒園課程活動中,既要避免課程內容單一,也要避免只關注顯性文化而忽視精神內涵。按照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思想,可將課程活動類型分為領域學習活動、生活活動和游戲活動。以傳統節日內容為經,以課程活動類型為緯,同時增加傳統文化和思想精神為縱軸開發課程內容,確保課程內容立體化,使課程更具文化底蘊,避免機械拼湊課程內容。比如:表1是以端午節為主題設計的課程內容。
三、傳統節日課程的實施原則
(一)強調主體活動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兒童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從現有經驗出發,通過操作活動實現經驗的連接和轉化,最終獲得新的經驗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方式尤其適合低年齡階段的幼兒,他們在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中了解了傳統節日文化,感受了文化內涵,形成了文化認同。比如:在春節主題活動“家鄉年味大調查”活動中,教師通過年味手工、逛年貨大街等活動讓幼兒體會“年味”,再通過剪窗花、寫福字、話吉祥、掛燈籠等活動讓幼兒感受“年俗”。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教師將抽象文化具體化、可操作化,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節日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凸顯過程生成性
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的實施存在預設和生成兩種模式,前者認為每個節日都有著特定的習俗、文化內涵,課程的實施就是完成預設的課程內容,后者則認為課程實施過程是師生在具體情境中聯合締造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2]課程實施應追隨幼兒的興趣,在傳統節日與幼兒經驗相互作用中不斷生長新的關注點,從而推進課程的開展??疾飕F狀不難發現,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預設過多、生成不足的問題。傳統節日更多地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文化,體現了成人的需要。因此,在開展傳統節日課程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需要和情趣,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內容和形式,凸顯生成性,從而發揮節日文化的真正價值。
四、傳統節日課程的評價策略
(一)課程評價多元化
傳統節日活動課程評價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幼兒園節日活動開展要防止過度表演、匯報的傾向,也不能僅僅以園長是否滿意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更應該提高家長、幼兒在傳統節日課程評價中的參與度。第二,評價形式的多元化。靈活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課程評價,對于不同評價主體可以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如針對家長的調查問卷、針對幼兒的作品分析和隨機訪談以及教師的活動反思等。第三,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從課程管理視角,傳統節日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活動目標制定的合理性及完成度、傳統節日內容開發的全面性和適切性、活動過程中是否體現主體活動性、過程的生成性以及資源的整合性。從幼兒發展視角,傳統節日課程的評價內容不僅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知識技能的獲得,更應關注幼兒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二)課程評價全程化
課程評價應是在自然情景中、貫穿于課程開發全過程的。全程化評價具有發展性特點,通過全程的動態評價,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及時改進課程實施過程,促進課程的動態生成性。比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清明節”中,教師設計了畫清明的活動,但由于缺乏清明節習俗的體驗,幼兒幾乎都以春天為內容來作畫。教師借助過程性評價及時調整課程方案,開展清明節氣、制作青團、緬懷先烈、踏青等活動幫助幼兒感受清明習俗,再利用繪畫長卷的形式畫清明,清明節的節氣特點、習俗活動、對先人及英烈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參考文獻】
[1]望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25-226.
[2]李臣之.課程實施:意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1(0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