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杰
摘? ?要:寫好漢字不僅是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名片,同時是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 ,教師要在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充分關注寫字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提出,鏈接原始經驗,自主寫好筆畫;給予充分權利,自主審查結構;大膽實踐嘗試,自主處理行款;推動審美體驗,自主創作作品。
關鍵詞:以生為本? ?鏈接經驗? ?自主嘗試? ?審美體驗
寫好漢字是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關聯著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思維、辨析意識和實踐素養,是體現學生綜合性言語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漢字的筆畫、結構、規律、行款,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生長。下面,筆者就以小學四年級的語文教學為例,談一談在寫字指導過程中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鏈接原始經驗,自主寫好筆畫
筆畫是漢字的基礎性部件,是寫好漢字的重要基礎,每一個漢字都是由最基本的筆畫組成的。寫好漢字,應該從漢字的筆畫開始。在經歷了第一學段和三年級的寫字訓練之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漢字筆畫的書寫要領,蓄積了基本的經驗。很多教師對漢字筆畫的教學,存在一個嚴重的認知誤區,認為筆畫書寫的教學,是低年級的事情,進入中高年級之后,就可以完全拋棄對筆畫的關注。事實上,寫字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因此,對漢字筆畫的教學,教師不能始終停留在學生原始的認知層面,要積極鼓勵學生關注筆畫的變化,與自己的原始經驗對接。
比如,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出現了一系列含有“捺”畫的生字。首先,筆者組織學生回顧和復習捺畫的書寫要領,并出示課文中含有捺畫的生字“堤”“盼”“滾”“逐”“余”等。其次,在統整關注這些漢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用自己的原始經驗說一說,哪些生字中的“捺畫”,符合自己原始經驗的書寫要領。最后,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嘗試對比,找出與眾不同的“捺畫”,學生就會發現“逐”字中“走之兒”,在角度上與其他的漢字不同,筆者順勢而下,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字中的捺畫,與其他捺畫有什么不同,在書寫時有怎樣的不同之處?
在這一教例中,筆者把握了四年級學生在寫字中的學情起點,一方面尊重了學生對捺畫的原始經驗,通過復習解決含有捺畫生字的書寫;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觀察、對比和分析能力,將全新出現的捺畫完全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觀察、對比和分析,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層面上,重新跨越了一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給予充分權利,自主審查結構
從筆畫到結構,是漢字書寫的自然過渡。雖然在前面三個年級中,學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到了漢字基本的結構,但是對寫好漢字而言,永遠都是學無止境的。教師要善于將漢字結構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多嘗試、多實踐、多反思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經驗,促進學生對漢字基本結構的審視和把握。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文為例,教學這篇課文中的生字時,筆者有意識地將這些生字(“按”“槍”“玻”“璃”“愉”“繞”)集中呈現,組織學生在觀察中對比,發現這些生字的基本規律。學生很容易發現,這些生字都是左右結構。那么,在書寫時應該注意什么呢?筆者之所以把這些生字集中呈現,目的在于能讓學生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共性特點。學生在觀察之后很快就發現,這些左右結構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寬的,而且窄的部分,都是這個漢字的部首。為了凸顯學生的發現,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漢字的左右兩個部件,以紅色框子標注出來,用鮮明的反差,強化學生的認知。
縱觀整個教學流程,筆者并沒有進行所謂的機械灌輸,而是將自主觀察和學習的權利,完全交到學生手上,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原始經驗,通過細致觀察、提煉共性,掌握了書寫要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大膽實踐嘗試,自主處理行款
隨著學生自我調控和動手意識的不斷發展,教師對寫字教學就不能始終停留在單個的漢字上,要將學生的關注點擴展到行款的層面。我們會發現,學生手中的習字冊,已不再是純粹的田字格,在每課后面都提供了一段話,而且是以“行”的形式出現。對于成人而言,從田字格到“行”的適應和調整,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礙,但是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則意味著不僅要關注每一個漢字的筆畫、結構,還要充分關注在脫離了田字格輔助線的幫助下,如何將一個正確、規范的漢字,大小適宜地呈現在“條行”的布局之中。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獲得最基本的要求標準,如每個字與每個字之間,應該留有一定的距離;每個字要做到“上不頂天,下不立地”,不能撐滿整個格子;每段話中的標點符號,也需要占據一格……憑借學生的觀察,這些都可以直接轉化成書寫經驗,但問題的關鍵是,雖然學生已經理解了,但未必能在書寫的過程中完全實行到位。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大膽地讓學生試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大膽嘗試,與習字冊中所提供的范例進行對比,發現問題,并一起商討如何解決問題。由于每個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他們在行款訓練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可能存在的共性問題,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生的內在認知,讓每一個學生都盡可能得到指導。
四、推動審美體驗,自主創作作品
寫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生的能力不斷地提高,教師就不能將寫字教學始終停留在機械化的層面,要將漢字的美逐步呈現給學生。在學生每學期配套習字冊的最后,編者都設置了專門的創作板塊,并設計成各種不同的形式,有長形、有方形、有圓形、有扇形,同時也滲透了主體、落款等相關知識。很多教師在處理這些內容時,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育人效能,而是將其作為練字的一部分,機械地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從而失去了對漢字美感的體悟。比如,在小學四年級的習字冊中,就設置了四張豎條屏風的形式,并以兩句詩句作為范例,分別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呈現的價值,不僅有一個個漢字的書寫范例,同時在形式上也別具一格,所有的內容都要豎著從右往左寫,并且在詩歌的第二句,要下調兩個空格。四條屏風下面分別畫著“梅蘭竹菊”,將濃郁的美感元素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鐫刻其中。面對這樣的設計和資源,筆者沒有將其看成純粹的練字,而是從書法作品創作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首先,編者提供的兩句詩,都是讀書與學習的方法,筆者組織學生選擇自己所積累的與讀書、學習相關的詩句(既要從內容上與范例保持一致,也要確保字數的適宜),進行練習;其次,精準研讀和比較形式,從每一個漢字的位置、標點符號的處理、所占屏風的方位等不同的維度展開探究;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豐富認知,彼此取經,進而提升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在這一教例中,筆者順應編者的設置和要求,借助習字冊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嘗試與實踐,不斷汲取漢字之美,感受書法作品的獨特美感,為學生達成第三學段寫字要求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霞.淺談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2):60-61.
[2]張秋紅.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的有效方法與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58-59.
[3]咸科邑.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的有效方法探討[J].新課程(中),2019(12):33.◆(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周山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