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現行統編語文教材是黨史教育的載體,是滲透黨史精神的主陣地。寓黨史教育于語文教學中,賡續革命紅色血脈,為學生成長提供寶貴的精神營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語文教育的時代使命。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中華民族形成的偉大奮斗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華兒女的靈魂和血脈中。講好百年黨史的故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弘揚革命傳統文化,賡續革命紅色血脈,是強基固本的鑄魂工程,是語文教育重要的時代使命。
2021年2月20日上午,習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旨在倡導青少年學好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一代漸漸淡忘了老一輩被壓迫、被欺凌的黑暗時期,漸漸淡忘了舊中國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慢慢淡忘了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課程及其人物形象。因此,迫切需要對青少年進行黨史教育,讓青少年感受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奮斗的艱辛,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遠大的理想,堅定理想信念。賡續革命紅色血脈,就是不忘初心使命,傳承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發揚革命者大無畏精神,光大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砥礪前行,久久為功,譜寫百年大黨的更大輝煌。學習黨史,既是銘記,又是傳承,更要創新,這對今天開展青少年德育意義非凡。
高中現行的政治、歷史類教材涉及黨史學習的篇幅有限,以文化人的力度不夠。而語文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優勢,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經典作品就是承載黨史教育的載體,是滲透黨史精神的主陣地。因此,很有必要借助語文課加大黨史的宣傳力度,寓黨史教育于語文教學中,適當拓寬青少年了解黨史的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理論學習、實地體驗的機會。
那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辛歷程,要憶苦思甜,不忘來時路,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課責無旁貸。
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已呈現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內容,目的是通過試題告誡學生、引導學生、啟迪學生,用黨史教育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是高考試題內容組成的風向標,“黨史見于語文試題”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民族命運,不忘為新中國的解放、發展建設而付出汗水、淚水,甚至生命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驅,或時代標桿性人物。這些人物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編入了統編教材中。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有必要把黨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把語文課堂打造成助力學生學習黨史的重要陣地,“重要陣地”就應積極承擔起學黨史、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使命。
如今,寓黨史教育于語文教學是時代召喚,是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的營養添加劑。因此,為傳承和發展中國革命傳統文化,堅持把黨的歷史作為鑄魂育人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語文教師必須用好語文教材,讓課堂教學成為黨史滲透的主陣地。
縱觀語文新教材的編訂與百年黨史相關的題材,內容的編排設置總是循序漸進,總是有計劃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是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總是通過教材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筆者現結合統編教材略舉一二事例以證之。
一、英雄人物見證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
教材中編入了有關革命英雄人物代表作及反映其生平事跡的傳記和文學作品,反映了黨領導人民走過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歷程。統編教材高中(下同)必修上冊小說《百合花》寫的是戰爭年代一名革命軍人的犧牲。中國革命史上無數個“小通訊員”以他們的青春之軀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勝利,展現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引發了學生對新時代青年青春價值深刻內涵的思考,激發學生從小立大志,勇于擔當,踐行初心,有不怕犧牲的精神;選擇性必修上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敘述了焦裕祿堅持實事求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黨的好干部”的光輝形象,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歷程和中國共產黨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信念。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研習,引導學生感受共產黨人戰天斗地地創造新中國的偉大建黨精神并汲取力量,為實現偉大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二、革命紅色作品:一課文一歷史
高中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和選擇性必修中冊各設計了一個“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9)和“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15)。每一篇課文就代表黨史的一個階段,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展現出革命傳統文化的延續性、發展性和時代性。
如選擇性必修上冊《長征勝利萬歲》描述了革命斗爭中的典型歷史事件,代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表現了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壓在人民頭頂上的“三座大山”的革命歷程,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抒發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之情;《別了,“不列顛尼亞”》代表改革開放時期,報道了香港回歸祖國、英國撤離等內容,表達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體現了我國在維護領土主權、爭取祖國和平統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這些文本是學黨史、賡續紅色血脈的典型課例,字里行間記錄了中華民族經歷的艱苦探索,滲透了無數革命志士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保家衛國,為了民族尊嚴而不屈不撓、不怕犧牲、英勇抗戰的偉大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艱難而偉大的奮斗歷程。在課堂教學及語文活動中凸顯了革命理論、英雄形象、崇高精神等,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堅定學生中華民族必將偉大復興的信念。
三、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見諸不同文本
如穿插闡發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的論文與雜文,或者革命傳統人物、事件、節日紀念日等方面的新聞、通訊、報告、演講等。必修上冊《沁園春·長沙》寫于大革命時期,表現出革命領袖青年時代就立下雄心壯志,開始思考國家命運和努力改造舊世界;選擇性必修上冊《荷花淀》描寫的是冀中地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必修下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展現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科技事業的巨大成就,贊頌了袁隆平等先進模范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優秀品格。選擇性必修中冊《改造我們的學習》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所作的報告。“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偉人的聲音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猶在耳邊。從此確立我黨樹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實事求是的學習風氣,這在我們黨發展壯大的重要歷史關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作品中有經典的詩詞,有“跨界”的新聞報道,有黨史上的重要演講和報告,充滿了革命的豪情,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學生不單學習到語文知識,從中既可以感受革命偉人的風采,體會革命的激情,又可以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重視調查研究的思想方法,領略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四、經典作品,歷久彌新
在統編教材中還選入一些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經典文章,或是黨史不同階段的經典文獻。如必修上冊選入毛澤東同志的《反對黨八股》;必修下冊選入馬克思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和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選擇性必修上冊選入毛澤東同志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選擇性必修中冊選入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毛澤東同志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這些偉人的經典作品反映了我們黨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并不斷進行理論建設創新的奮斗歷程。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認識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偉人雖逝,但其音繚繞不絕,字字珠璣,意蘊深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歷久彌新,突出了寓黨史于教材中的強大育人功能。
此外,語文課堂教學還要充分利用在文章前后所穿插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文物及攝影作品等,以此貫穿于語文主題教學、專題活動中,讓學生深刻領會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不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青年學生成長提供寶貴的精神滋養,賡續革命紅色血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因此,時代使命呼吁語文教學應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百年黨史精髓,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朱于國.依托紅色作品傳承革命文化[N].中國教育報,2021-06-25.
[2]蔡小燕.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校本課程化的探索[J].語文課內外,2019(2).
[3]李煜暉.讓文質兼美的紅色作品走進語文教材[N].光明日報,2021-06-23.
注:本文系湛財科教[2021]87號2021年市發展教育專項資金“寓黨史教育于語文教學 賡續革命紅色血脈”湛江市“三名”工作室(項目編號:20509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