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布,標志著我國教育價值的重大轉變,各級各類學校實施“五育并舉”的課程實施方案,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全方位多角度滲透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方面具體素養。但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逐步深入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深化調整,大量農民為了脫貧致富、振興鄉村離開家鄉去其他城市打工,加之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的缺位現象,留守兒童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日益嚴重。當然,在我國偏遠的農村地區實施核心素養培育談何容易,當前農村地區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父母在外務工,較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并且較多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回歸問題產生的根源。筆者所在學校和所在縣區留守兒童較為普遍,筆者通過走訪留守兒童,感受其生活狀況,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找到了培養留守兒童核心素養的抓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留守兒童面臨的狀況
筆者所在的縣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持續輸出,致使當地的留守兒童比例高達15%,而且初高中留守情況更為普遍。通過走訪調查,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在生活中面臨較多問題。(1)留守兒童生活方面,部分留守兒童營養狀況堪憂。(2)留守兒童教育方面,一般情況留守兒童會跟爺爺奶奶生活,要負擔農活和家務,甚至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故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好,甚至部分兒童出現厭學現象。(3)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留守兒童缺乏情感和心靈關懷,較多兒童表現為內心封閉,不愿意與外界交流,甚至會有行為孤僻的傾向。(4)留守兒童安全方面,較多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獨自上下學面臨的交通安全問題。尤其是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不易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而處于青少年階段的留守兒童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期,因此培養良好習慣顯得尤為關鍵。
基于上述調查研究,盡最大可能彌補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勢在必行,基于所面臨現狀,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得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二、培養留守兒童核心素養的途徑
(一)堅持“五育并舉”
在社會發展日益現代化的今天,學生需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養成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能力和關鍵品格。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仍然需要堅持“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并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促進留守兒童形成高尚品德,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藝術審美,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從物質上滿足留守兒童所需,學校盡可能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給留守兒童,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健康發展。對其給予更多的精神上的支持和保護,引導留守兒童關心集體,建立服務社會的公共意識[1]。學校可以開展一些針對問題兒童“走出內心”的社交活動,開展同伴之間的一對一互助,營造輕松的生活、學習氛圍。
其次,加強心理師資隊伍建設,在農村落后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相對匱乏,因此有計劃、全方位地培養學科教師的心理疏通能力,加強各學科教師基本心理輔導能力,讓全體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和心理輔導的技巧,并且將這些技能應用于日常教育教學中,及時幫助心理缺失的留守兒童找回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家校互動平臺
培養學生的全部責任不僅在于教師,需要教師、家長、學校、社會多方面共同協作,在信息科技發展的今天,各種通信工具飛速發展,學校應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平臺,及時跟家長建立緊密聯系,學生也可通過平臺與自己的父母取得聯系[2]。例如在學校教室和宿舍門外安裝電子班牌,“電子班牌”有學校、教師、家長三方終端,家長可以隨時關注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現狀,家長有急切的事情也可以通過“電子班牌”通知學生。特別是具有視頻通話功能的“電子班牌”更能增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
三、結語
要想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將留守兒童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教師、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樹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意識,促使其關心同學,尊敬師長,熱愛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最終成長為積極樂觀、勇于拼搏,有益于社會、國家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呂應潔,田利萍.中學德育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6):44-45.
[2]陳彥艷.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4):18-19.
作者簡介:張正貴(1982—),男,漢族,本科,甘肅省康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