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功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很多普通高中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成績和升學率成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主要依據。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甚少有學校思考將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正因為對德育的忽視,加上語文學科重知識傳輸,讓很多語文學科的德育資源白白浪費,導致實際教學中忽視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將很多學生培養成了學習課本知識的機器,拼升學率的工具。這應該引起諸多語文教育教學者的深思,具體來看,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外延即德育價值
語文學科承擔著幾千年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傳承任務,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過分強調對語文字詞句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高中語文教師重在培養學生聽、說、寫的能力,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對學生間接經驗的傳輸上,大部分學生淪為學習的機器,將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拋到腦后,使課堂內外沒有發揮語文學科的巨大外延作用,僅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功能。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普通高中新教師的入職門檻較低,這些新教師因缺乏豐富的經驗,在授課中,不能對語文知識進行適當的人文意義拓展,使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另外,由于老師對德育的理解不透徹,自身能力不足,也束縛了德育的拓展。
(二)德育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實質內容
很多學校雖然將對學生的德育提上了日程,要求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并未將德育落于實處。很多教師為了完成德育教學任務,而采用了形式化的教學方式,表面上看似在開展德育,但實際上卻是流于形式,德育沒有實質內容。具體表現在語文課堂中就是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時,先將文章的思想內容拔高,給予學生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導,這樣的德育過程過于簡單,且在實際的教學中顯得突兀,沒有真正將德育與語文學科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偏離了德育的正常軌道。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為了滲透德育,將個人的情感和意志表現在課堂上,企圖通過這種牽強的方式滲透德育,殊不知學生的獨特性和主動性,讓這種滲透變得尷尬無比。
(三)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德育不是單純地給學生洗腦,強迫學生接受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教師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制約學生的個性發展,制約學生的獨立思考。語文教學肩負著德育的重任,而教師則成為最主要的實施者,教師在語文學科的德育中,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對學生靈活地實施德育,不要試圖抹殺學生的個性,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學生身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警示所有的語文教育教學者,必須牢記語文學科的育人使命,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尊重學生的個人價值,真正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健全的、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四)忽略了語文學科的情感特征
語文學科不似其他學科表明了態度,堅定了立場,其特殊的情感性在于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夠分辨是非黑白,能夠辨別美丑善惡。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因為這種社會性,又決定人特有的情感性,因為互通的情感,讓語文學科更具情感價值,讓育人變得更加可能。但是,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卻忽略了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教學模式化,照搬照抄他人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示沒有意義的文學知識,語文課堂上這些死板、教條的知識,讓學生頓失學習興趣。倘若語文教師能夠重視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性,讓自己成為情感的主人,理解學生,用自己真誠的情感去靠近學生,聆聽學生的心聲,潤物細無聲般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也通過這樣的情感交流,將老師的美好銘記于心,將老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埋于內心深處,讓理解和關愛成為課堂的日常,用這些精神引領學生前進的方向,以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科學挖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高中語文課堂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要陣地,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寫作等都可以成為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素材,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這些德育素材,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價值,還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的人文魅力,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精心設計教法和學法,增強學生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開展有的放矢的德育。
以高中語文必修一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根據詩詞內容恰如其分地滲透德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寫詩歌的背景和中心思想,此首詩歌表達的是年輕時候的毛澤東想要改變中國現狀的偉大抱負,為我們描述的是一位心懷家國、天下的青年。而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當時毛澤東所處的時代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擁有“浪遏飛舟”的雄心和壯志,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引導,在現在衣食無憂的和平年代,作為當代青年,更應該居安思危,肩負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使命。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和中國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反思作為當代最有希望的青年,在偉大的祖國面前,如何將自己的祖國母親建設得更強大,自己在建設過程中應該如何做才會更好,引導學生向毛澤東學習,學習他博大的胸懷,學習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讓學生意識到少年當立志、立長志、立遠志,只有這樣才會成就自己,才能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外,語文教材中德育資源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因時因地因人地為學生開展情感、感恩、挫折等多方面的德育,讓學生在多種德育材料的熏陶下,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成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二)充分利用作文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教學,因為高中議論文的寫作,讓學生的德育內容不再空洞化、形式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通過書面表達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社會熱點,讓學生去思考討論,通過思想的碰撞,辨別是非曲直,善惡美丑。比如,為了讓學生明白中國的強大,可以讓學生思考討論孟晚舟能夠順利歸國的原因,從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生在中國的自豪感,感受中國強大的同時,能夠立志成為更好的自己,并為了這一遠大的志向而努力奮進。
當然,教師可以根據作文的內容進行多樣化的數學方法探索,比如在探討高中學生應不應該帶手機入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來展示,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是沒有任何代溝的,可以暢所欲言。辨論雙方一定要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服對方,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帶手機入校的利與弊,從而對使用手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然,在整個辯論環節,教師可以適時加入議論文的習作方法介紹,為學生提供作文寫作技巧的點撥,這樣整個作文教學,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寫作的方法,還讓學生的道德情操也受到了教育,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不斷提升,讓德育更加流暢地滲透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
(三)拓展課外書籍閱讀,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
德育不僅要滲透在語文課堂中,還要滲透于學生的課外語文閱讀中,課外書籍的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我最主要的途徑之一,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選擇具有閱讀價值的文學名著、名人傳記讓學生去閱讀。文學名著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在閱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那些優美的文字,感受人生百態,看清世間萬物,在文字中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從而體會生命的意義。這些文學名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在這些文字中得到啟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磨礪意志,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讓學生多去閱讀名人傳記,讓學生徜徉于文字海洋的同時,與這些名人對話,讓學生從這些名人的經歷中,學習他們不屈服生活的精神、不向困難低頭的堅忍。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字之時,他們的情感和精神會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激勵,并以這些偉人為榜樣,以他們的事跡為動力,在生活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向優秀看齊,以自己的堅韌不拔去征服今后的一切困難。
三、結語
德育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師主要的工作任務。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正視德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人格健全的人,這是高中語文教師德育的主要任務。教師應該努力做好學生的道德引領者,讓學生都能成為正能量的人。
參考文獻:
[1]羅小鳳.高中語文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459,472.
[2]周興斌.芻議高中語文之德育滲透[J].中學語文,2015(12):11-13.